高巍,活著的才是新民俗

高巍,活着的才是新民俗

高巍 北京民俗學會會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多年來一直從事民俗特別是節日習俗研究工作,著有《北京民俗史話》、《漫話北京城》等著作。

高巍,活着的才是新民俗

剛剛過去的七夕節中,著名民俗學家高巍的新書《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在京發佈。這個看似學術濃厚的名字,其實是高巍多年民俗實踐的成果。高巍說:“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但在21世紀,傳統節日的內涵和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一味地追憶過去,或者過度地關注眼前,都不利於傳統節日的繼承和發展,我真正想做的,是打造既有歷史傳承,又能體現時代風尚的節日新民俗。”

中國節日的天人合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節日不再侷限於一地一族,傳統的節日文化,越來越多地開始和外來節日相互碰撞、融合。甚至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外來節日反而比傳統節日更受年輕人的歡迎。但高巍覺得,在今天,傳統節日正在快速復興,且已經走出國門。

“中國的傳統節日,流傳的歷史非常久遠,有的甚至誕生於遠古時代,歷經數千年的發展,這期間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儘管如此,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甚至流傳海外,比如在倫敦、巴黎等地,春節已經成為法定假日。”高巍說。

誕生於傳統時代的節日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高巍認為和它適應自然的規律有關,他說:“比如天人合一,體現的是人類主動去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信心和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愉悅和幸福。所以儘管它外在的形式可能不適應現代社會,因此發生了變化,但它的內核仍舊令人嚮往,值得追求。”

傳統文化非全然可貴

傳統文化畢竟誕生於古代社會,和農耕文明、等級社會等息息相關,因此,其中的一些內容,多年來亦受到很多批評。高巍說:“傳統文化並不是全然可貴的,其中亦有糟粕。”

問題在於,究竟哪些是優秀的文化,哪些是糟粕?高巍認為:“鑑別傳統的價值,不能離開具體的環境。比如過年期間的大事——祭灶,這是民間的5大祭祀之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頗為莊重,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尤其是後來,越來越成為儒家倫理教化的載體,目的在於強化男性家長在家族中的主導地位。此外,年夜飯、祭祖等風俗,也都暗含著家族成員對家長的服從,這一點不可不察。”

時移世易,文化習俗中強化家族倫理的部分,在今天或許已經不合時宜,但同時,高巍認為,傳統中亦有許多可以補益現代性不足的地方,他說:“比如現代工具理性之下,過分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導致生態破壞,過度強調個人價值,反而導致浮躁的社會風氣。而傳統文化中強調個人和集體的和諧相處、強調任何自然的完美結合,恰恰可以和現代文化結合,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能融入生活才是活的

從數千年前的刀耕火種,到今天的現代化生產,傳統節日產生的社會環境,早已經改變,是否能重新融入現代生活中?高巍認為:“確實應該看到社會的變遷,傳統節日誕生於農業生產中,大多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但今天的生活、生產方式已經多元化,這也導致思想觀念的變化,比如多子多福、男主外女主內等,已經改變。所以今天再去舉辦節日活動,必然和歷史上的活動有了根本的不同。”

高巍希望今天的節日活動是“新民俗”,而不僅僅是繼承傳統,他表示:“節日文化的本質特徵,是它和民眾的生產、生活存在緊密的聯繫。傳統的民俗,和傳統時代的生活方式相關,今天的民俗,也應該在吸納傳統習俗有益的元素同時,結合當今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找到能夠融入現代生活的新的方式。”

北京晨報記者 周懷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