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活着的才是新民俗

高巍,活着的才是新民俗

高巍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民俗特别是节日习俗研究工作,著有《北京民俗史话》、《漫话北京城》等著作。

高巍,活着的才是新民俗

刚刚过去的七夕节中,著名民俗学家高巍的新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在京发布。这个看似学术浓厚的名字,其实是高巍多年民俗实践的成果。高巍说:“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但在21世纪,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味地追忆过去,或者过度地关注眼前,都不利于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展,我真正想做的,是打造既有历史传承,又能体现时代风尚的节日新民俗。”

中国节日的天人合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节日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族,传统的节日文化,越来越多地开始和外来节日相互碰撞、融合。甚至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许多外来节日反而比传统节日更受年轻人的欢迎。但高巍觉得,在今天,传统节日正在快速复兴,且已经走出国门。

“中国的传统节日,流传的历史非常久远,有的甚至诞生于远古时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这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尽管如此,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甚至流传海外,比如在伦敦、巴黎等地,春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高巍说。

诞生于传统时代的节日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高巍认为和它适应自然的规律有关,他说:“比如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人类主动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信心和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所以尽管它外在的形式可能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内核仍旧令人向往,值得追求。”

传统文化非全然可贵

传统文化毕竟诞生于古代社会,和农耕文明、等级社会等息息相关,因此,其中的一些内容,多年来亦受到很多批评。高巍说:“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然可贵的,其中亦有糟粕。”

问题在于,究竟哪些是优秀的文化,哪些是糟粕?高巍认为:“鉴别传统的价值,不能离开具体的环境。比如过年期间的大事——祭灶,这是民间的5大祭祀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颇为庄重,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尤其是后来,越来越成为儒家伦理教化的载体,目的在于强化男性家长在家族中的主导地位。此外,年夜饭、祭祖等风俗,也都暗含着家族成员对家长的服从,这一点不可不察。”

时移世易,文化习俗中强化家族伦理的部分,在今天或许已经不合时宜,但同时,高巍认为,传统中亦有许多可以补益现代性不足的地方,他说:“比如现代工具理性之下,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导致生态破坏,过度强调个人价值,反而导致浮躁的社会风气。而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和集体的和谐相处、强调任何自然的完美结合,恰恰可以和现代文化结合,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能融入生活才是活的

从数千年前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现代化生产,传统节日产生的社会环境,早已经改变,是否能重新融入现代生活中?高巍认为:“确实应该看到社会的变迁,传统节日诞生于农业生产中,大多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但今天的生活、生产方式已经多元化,这也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化,比如多子多福、男主外女主内等,已经改变。所以今天再去举办节日活动,必然和历史上的活动有了根本的不同。”

高巍希望今天的节日活动是“新民俗”,而不仅仅是继承传统,他表示:“节日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它和民众的生产、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传统的民俗,和传统时代的生活方式相关,今天的民俗,也应该在吸纳传统习俗有益的元素同时,结合当今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找到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的新的方式。”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