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中國人歷來對餃子愛得深沉。頭伏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除夕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反正不管有個什麼重要的日子,包餃子吃簡直就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似乎家的溫暖也全包裹於這元寶一樣的麵食中。尤其在自古就是苦寒之地的北方,過節吃頓餃子是全家人一年到頭來美好又豐盈的期盼,甚至連剁餡兒,擀麵皮兒都是一種享受,即便到現在也是如此,齊如山先生就曾經總結過北方地區餃子的諺語,發現與之相關的民諺能多達上千條。無論素餡、肉餡、三鮮餡,各有各的風味,和餡兒也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但自家餃子再好吃,卻依然想看看別人家餃子都是什麼餡,這可不單是出於嘴饞,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餃子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我看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一書裡就專門談及他曾吃過的各式各樣的餃子,有兩次記憶最深刻的吃餃子經歷,一次是在青島吃到的以黃魚和韭黃為餡的湯水餃,這兩種食材搭配起來天衣無縫,既有黃魚的鮮,又有韭黃的衝,個頭雖小,卻極為精緻,另外餃子湯也是醇厚的雞湯,湯中還星星點點散佈著雞油,在一眾人酒足飯飽之後,仍被吃的一個不剩。還有唐魯孫先生愛吃的餃子餡則是以葷素而分,葷餡又以冬筍肉末為最好,切的細細的冬筍和肉末同炒為餡,唐老說“此為冬令餃子中妙品”。想來冬筍本身就有鮮味,又能吸附肉的油脂,上鍋一炒,香氣更重,做餡自然是再好吃不過了。而素餡餃子就是用菠菜、小白菜和攤好的雞蛋,佐以少許剁碎的金鉤蝦米和時鮮的韭菜胡蘿蔔配色提味。青菜的菜鮮和雞蛋的蛋香已屬絕配,再用蝦米的河鮮來提味,韭菜跟胡蘿蔔又能將所以食材的味道發揮到極致,也算是把素餡的清鮮感做到了頭。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餃子,不可替代的中國情懷


而除了平民百姓和美食老饕之外,就連皇上家也是餃子的忠實擁躉。就拿乾隆帝來說,他在大年初一凌晨四點左右要在乾清宮的弘德殿吃煮餑餑,餑餑就是咱們俗稱的餃子,這是清代宮廷極為重要的一頓飯。因為乾隆是個篤信佛教的皇帝,所以他吃的餃子自然是素餡的,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長壽菜也就是馬齒莧、金針菜、木耳,另一種是蘑菇、筍絲、麵筋,這兩種餃子極具宮廷飲食特色,且包含一年素淨之意。不過這頓餃子也並非一成不變,按清宮的《膳底檔》中的記載,光緒皇帝就對其實行了變法,光緒十一年(1886)的正月初一日,皇帝是在養心殿用的煮餑餑,共進了兩次餃子,分別是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20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20個,可見這時的餃子餡已經從乾隆時的素餡兒成了肉餡兒,這其中的變化除了個人口味的原因,也是由於晚清時滿漢文化融合變遷的因素。由此可見,無論宮中的年夜飯再怎麼奢靡鋪張,但餃子絕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