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杀魏延,遭千年置疑呢?

幸福地带2


魏延的被杀,完全是因与杨仪的矛盾引起的,双方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跟诸葛亮是没有关系的,所以魏延之死不能归咎于诸葛亮。


求圆4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后设计杀了魏延,而在正史中,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是无关的。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虽为蜀国非常重要的将领,却得不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甚至处处提防着他,在他救黄忠降刘备的时候就差点被杀了,直到诸葛亮第六次北伐,诸葛亮身死,还深信魏延会反蜀投魏,设计马岱做卧底,杀了魏延。

这都是小说家的演义而已,在《三国演义》小说里,有许多被黑化和拔高的人物,比如曹操、刘禅、李严等就被黑化得厉害,比如刘备、关羽、诸葛亮就被美化了的人物。



在正史中,魏延是很受刘备、诸葛亮器重的,当时整个曹魏的正面防御就是交给魏延的,魏延在汉中镇守十年,曹魏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办法对蜀有侵犯行为的。而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行动,基本都是以汉中为进退基地进行的。诸葛亮能穷尽蜀国资源屡次伐魏,如果没有魏延在汉中打下坚实基础,北伐是不可能那么顺利的。

魏延的被杀其实与诸葛亮无关的。诸葛亮死后,杨仪接替诸葛亮主持退兵大局,深恐魏延无法指挥。魏延当时的确是不打算听令于杨仪的,按照级别,诸葛亮死后,当时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就是魏延,毕竟作为汉中太守对敌对我都很熟悉,而且魏延一直都是主战派,认为诸葛亮丞相死了,但北伐不能因为最高统领死了就放弃,而是应该继续下去。



这样的思路和杨仪相左,并且杨仪抢先上奏刘禅说魏延反了。刘禅开始相信了,就令杨仪酌情处置,但当刘禅收到魏延的奏章后,才明白魏延的想法和战略,再下旨制止杨仪时,已经晚了,杨仪已经和马岱杀了魏延。要说真正有反蜀降魏的人其实是杨仪,他在后来失势后就说,悔不该当初领军降魏。


沉墨9527


我们都说诸葛亮杀死魏延,其实我们这只是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小说和史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当然既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只从《三国演义》的角度上来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这样的:诸葛亮临死之际,认为死后魏延会反,就授予马岱计策,叫他按照计策斩了魏延。杨仪与魏延一直有矛盾,诸葛死后,对于是否退兵出现巨大分歧,最后相互进行政治倾轧,后来在对阵的时候魏延被马岱所杀。就是因为这点,才遭到质疑。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魏延加入刘备军团的时候,就一直对魏延存在偏见,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而且不只一次对别人说过。其实我认为只是诸葛亮看不起魏延这个人的人品。因为别人一次简单的投机,就对人打下终身的坏印象,这点是经《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神化的诸葛亮身上的最大的瑕疵。

可是事实上,魏延对刘备是极其忠诚的,而且刘备对魏延也是十分信任的,这点从夺取汉中后,不让张飞坐镇,而让魏延来守汉中就可见一斑。而且魏延能力及其强大,他不仅仅武艺高强,仅次于五虎之下,冲锋陷阵及其凶悍,而且策略十分突出,不说奇袭子午谷这个计策能不能成功,但这个计策体现了魏延勇猛与智慧,而且我认为,奇袭子午谷与邓艾后期偷渡阴平是一样的。

在《三国演义》当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魏延的反意,不仅如此,魏延在明明知道诸葛亮对他的反感,还一直还尊敬他,当然也是有点畏惧他,对于诸葛亮的命令计策都是坚决执行的,就算诸葛亮反对子午谷计划,要出祁山,魏延也是没有二话。从这里看出,魏延对诸葛亮应该说是仁至义尽的。

当然魏延这个人毛病也是特别明显的,傲慢是一个最大的毛病,导致和同僚的关系都很不好,以至于向刘禅上书,对杨仪进行政治倾轧时,没有人为他说话。

而且,在我看来,诸葛亮死后,魏延就差不多是少数从刘备真正建立起基业就跟随的老人了,他甚至可以倚老卖老,诸葛亮就担心没人能压的住他,会引起朝堂的混乱,担心蜀国内部分裂,就安排马岱解决他。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魏延被杀,是其中的诸葛亮做的不地道的地方。


heart秋心


苍茫大地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直接杀魏延,但客观地说:孔明这样的临终安排相当于送了魏延的命,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苍茫大地分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孔明临终怎样安排人事,为什么这样安排?



孔明临终让长史杨仪负责代理指挥撤军,同时向刘禅推荐蒋琬丶费祎依次顶替自己。

北伐军中,孔明是总司令,魏延是副总司令,杨仪是参谋长。蒋琬不在前线,费祎地位略低于魏延。



当时,杨仪应该是最佳人选。为什么不选魏延呢?魏延是关羽第二,对蜀汉绝对忠诚,也超级能打,但眼睛长在头顶上,和同事关系极不融洽,是死硬的主战派,甚至甘于冒险。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见好不收,不顾后方空虚,最终失地成囚;魏延所谓子午谷奇谋,让网友们大捧其臭脚,但一旦被曹魏切断后路,那么蜀汉五千到一万前锋必是死路一条,孔明作为蜀汉卓越的领导人新丧,必定挫动全军锐气,而司马懿是足以和孔明、魏延匹敌的战略家、军事家,长驱直入,轻则一无所获,重则损兵折将,大伤原气。

杨仪性格,绝对会照孔明遗愿,按部就班地撤退。魏延狂妄,杨仪不买帐,两人经常争吵,魏延甚至公然拔剑相向,幸亏费祎在中间跳小花脸,屈意维持,又有孔明弹压,两人总算相安无事。但孔明一死,杨仪临时当家,魏延不服,必然不听杨仪的将令,孔明叮嘱杨仪:魏延要跟着撤兵回国,热烈欢迎;他要再开打,你就让他率本部人马和司马懿死磕去吧!但孔明没有想到的是魏延不仅想自己死磕,还烧栈道阻止全军撤退,想率全军死磕。结果被杨仪骂散本部将士,最终被马岱所杀。



孔明知道杨仪器小骄傲,也非丞相之才,故举荐蒋琬、费祎。举荐这两位,除了欣赏他们的才华外,还有个原因,这两位接班人更为谨慎,主张由蜀汉全面大战改为局部小兵马战事。这其实很对孔明胃口。孔明知道统一中国几无希望,有兴趣比照下前后出师表,你会发现孔明越来越没底气,人才、兵力均大为消耗。孔明北伐只是对刘备三顾茅芦的一种报恩……所以孔明不希望接班人不宜继续大耗国力,找曹魏死磕,所以他没有选择魏延接班。

二、孔明这样安排人事,等于送了魏延的命。

魏延这位北伐军副总司令被挂在北伐前线,魏将军又恃勇斗狠,不撤必遭曹营围殴,自然凶多吉少。可惜了,最后魏延烧了栈道,众叛亲离,被马岱砍下脑袋,竟还要被杨仪扔在地上,踏上大脚,还要嘲笑,怎一个惨字了得?

因此,孔明主观上不想杀魏延,客观上害死了猛将魏延。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诸葛亮杀魏延存在于罗贯中写作的《三国演义》里;在陈寿写的《三国志》里,根本是子虚乌有之事。所以诸葛亮诛杀魏延,存在于小说中,魏延之死都没有投降曹贼,是蜀国的一员值得信任的大将。

魏延是在隆中对的时候,已经成为大将军,成名早,有威望,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确诸葛亮当军师使用魏延将军的时候,多数是小心应对,也是对魏延老将军的尊重。在小说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神话,把魏延有反骨(其实就是有主见,不轻易盲目跟风)写得淋漓尽致。

其实千百年来,只要看历史的人,没有质疑魏延。只是看到《三国演义》以后特别是《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以后,人们√魏延之死认定就是诸葛亮诛杀。原来做者是通过魏延之死衬托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现在看来,多数人更加同情魏延之死。

做一个有理智的人,不盲从跟风,才是做人的根本!


锦绣中华一捧土


诸葛杀魏延是小说里的情节,历史上可没有这种事。

魏延是刘备培养的领军人物,用来接替关张等人的,是作为大将来用的。魏延对刘备可是忠心耿耿,所谓的天生反骨是罗贯中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神化诸葛亮编出来的。

魏延性格类似关羽,只有刘备才能压住他用他,诸葛亮识人用人不及刘备。魏延做为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长期镇守汉中,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是有冲突的。

历史上,魏延至死都没有投魏。


一只熊猫压海棠8899


是不是诸葛亮留下遗书杀魏延已经无从考证……总之诸葛亮死后魏延也死了,我们只能进行分析:

1、未出卧龙,魏延已是大将……魏延比诸葛亮大很多岁,古人六十古来稀……

2、随进川大将只剩魏延了,作为武将,这一点诸葛亮身前肯定会考虑的……

3、建立蜀汉后未闻魏延立功,诸葛亮出祁连山魏延都未独挡一面,身后也未闻魏延安排,可见魏延一直未受重用……

4、冒昧揣测魏延为人志大才疏,孤僻自傲……

5、诸葛亮已托志于姜维,魏延就很难安排了……

综合以上,魏延死是最好结果,无论谁想杀他已经不重要了……只是罗贯中写魏延有反骨为被杀铺垫有欠公允,魏延投靠刘备后忠心耿耿……投靠刘备说明魏延志向远大,不受重用而未背叛说明魏延孤傲……


丁泳847


魏延本来是黄忠部下,关羽战长沙时,魏延造反,杀了长沙太守,降了刘备。古人看人,认为魏延有反骨,只能控制使用。由于魏延多次跟诸葛亮叫板,孔明担心自己死后,无人控制魏延,势必造成内乱,故设计杀之。历史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功臣,都是这个原因。


修山书院


诸葛亮只是限制和压制了魏延,魏延是在随后的撤兵过程中与杨仪火并,魏延先撤,居然还自毁道路。阻止杨仪撤兵,被刘禅认定谋反,由马岱追杀斩首的。诸葛亮和魏延之间仅仅是不团结而已,其死无诸葛亮无关。至于诸葛亮预言布置等等情节,我认为是小说里的艺术加工。


小屋253315373


诸葛亮先入为主,被自己的高智商所迷惑,总以为自己真的能未卜先知。魏延是个办事能力很强的人,有大才。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够压得住魏延,所以下了阴手,其实,魏延之死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