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扶逃往臺灣的明宗室當皇帝?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明朝其餘宗室和文武大臣紛紛南渡,其後以明朝二百餘年的底蘊和秦嶺江淮天險建立起南明政權,抵抗清朝大軍,歷經四帝一監國。公元1662年,南明永曆帝及太子被吳三桂所弒,南明滅亡。

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扶逃往臺灣的明宗室當皇帝?

康熙曾寫輓聯道: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難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說的就是鄭成功,由此可見康熙對於這位矢志復明的敵人是相當讚賞的,可自詡明朝忠臣良將的他,在永曆帝被殺後,卻始終沒有扶持具有明皇室血統登基,而是繼續延續永曆的年號,以明政權存在,控制並輻射東南數省。

那麼南明滅亡後,鄭成功及其後人鄭經為什麼不讓逃亡臺灣的其餘明朝宗室登基呢?

1. 永曆既沒,明正統亡,餘者名望不足

根據史料記載,鄭成功在金門、廈門經營明鄭政權時,被清軍殺的大敗的魯王朱以海和一群明皇室遠支前來投奔,如寧靖王朱術貴、瀘溪王朱慈曠、巴東王朱江、樂安王朱儁、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鋯等等,除了魯王朱以海外,餘者名望盡皆不足,難以號令全國各地的反明武裝。

那麼為什麼不選擇魯王呢?按道理講,魯王朱以海地位尊崇、名望較高,還當過一段時間的監國(即一旦皇帝意外去世就由他繼位的準皇帝),因此一旦迎立新君,魯王朱以海那可是首選。為什麼不選呢?那就不得不講講魯王朱以海的“黑歷史”了。

前文說道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一大群的明宗室子弟在各地反抗武裝的紛紛自立建立起大小不一的明政權,總共來說共經歷了四帝一監國,分別是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宏光帝在位僅一年,因內訌被活捉,隨後弘光元年六月,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稱帝,年號隆武,得到了各地反清勢力的認同,不久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監國。面對京師淪陷、天子以身殉國、各地仁人義士起兵反抗,魯王朱以海和隆武帝本應一起為振興大明江山而努力,但另無數反清人士寒心的是,魯王和唐王竟然同室操戈。大家都說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如同日本侵華一樣,國共求同存異、奮力抗擊,然而同室操戈不僅不利於凝聚人心,也不利於統一力量,不被信任是正常的。

2. 反清武裝眾多,明宗室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扶逃往臺灣的明宗室當皇帝?

崇禎以身殉國,明宗室南渡,各地武裝政權紛紛擁立明王室成員割據一方。按照中國的地理環境格局,以秦嶺淮河以及長江的天險,阻擊清朝大軍,未嘗不能西晉和北宋南渡建立起東晉和南宋一樣,延續大明江山。

但弘光帝元年爆發的三大疑案盡顯黨爭、其後抗清主力左良玉和馬士英內訌致使揚州失陷,清軍屠城十日,不久弘光帝被殺、曇花一現的潞王朱常淓等四王監國政權,僅存數日便被推翻、及前文說道的魯王唐王同室操戈、隆武帝死後紛立的紹武和永曆政權更是內鬥不斷,也許是大明江山氣數在崇禎煤山自縊那刻已經喪失殆盡,南明的各個小政權在獲得權勢地位後紛紛一致對內,和其他並存的反清武裝兵戎相見、你死我活,蕩然無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想法。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此時方知毛主席提出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分化對方是何等的睿智。

天下動盪,有野心之人紛現,特別是自大明立國以來被當做豬養的皇室旁支,雖然如同寄生蟲一樣趴在大明身上吸血,但既然正統滅亡,皇室旁支就皆有繼承皇位成為九五至尊的希望,他們普遍對於皇位極度渴求,大有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想法,於是這群人不思穩定大明江山,反而把目光看向並存的南明政權,企圖以確認其自身的唯一性和合法性,美名之曰攘外必先安內,殊不知這正好給予了清朝各個擊破的機會,大明江山就此消亡。

因此這些令人不放心又有內鬥愛好的皇室旁支,一旦沒選好人,很有可能會被他們反攻倒算,到時候鄭氏家族何以立身?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曹操那樣,畢竟歷史上只有一位曹丞相,故鄭成功一番考量乾脆不再立其餘宗室為帝。

3. 私心為重,建國稱帝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樸素的中國底層勞動人民不滿統治階級發出的吶喊。那麼對於已經佔地自立的鄭成功而言,何嘗沒有自己的一番私心,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誰還沒有自己的一番英雄夢呢?醒掌殺人權、醉臥美人膝,我想鄭成功、特別是其子鄭經如此想法甚重。

公元1647年,隆武帝被射殺後,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本來以明忠臣自稱的鄭成功,此時應該表示聽從號令並交出兵權,然而他並沒有,僅僅是表示可以奉永曆帝為正統,至於兵權,那就別想染指。特別是後期以延平王的名義開府建制,更是儼然獨立,自立一方。

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扶逃往臺灣的明宗室當皇帝?

公元1661年,永曆帝逃亡緬甸被引渡回國後,吳三桂將其絞死,隨後不久鄭成功也病死,其子鄭經繼承權位,此時抗清大業已經江河日下,鄭經退守臺灣,治鄉撫藩、設立政權、開發臺灣,改東都為東寧,並且優待跟隨退往臺灣的明朝宗室,特別是以王爵禮遇寧靖王朱術桂。在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鄭明政權雖然也有著反清復明的想法,但反攻大陸不成,最後其子鄭經上書清廷請求效仿琉球、朝鮮等藩屬國朝貢、開通海澄互市,其心思想法可想而知。

4.終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一昧的追溯歷史是毫無意義的,但把握歷史,曉悟歷史之興衰更替,啟迪人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歷史才是我輩之所求,正所謂天下風雲出我輩,歷史皆是由當時之人民創造的,為何我們不能成為那個創造歷史的人呢?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