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宋朝军队战斗力为何如此低下?

麦芒历史揭秘


宋朝的军队战力并不弱,给人一种比较弱的感觉,是受现实条件的影响。

比如:宋军作战的胜率,在八成以上,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军队作战的胜率。强悍的秦军、汉军、唐军,胜率也不过五、六成。宋军之所以给人的感觉较弱,是因为对手是骑兵。骑兵天然克制步兵,而宋军是以步兵为主的。对战之时,步兵能防御住骑兵、打败骑兵,但不能形成歼灭战,人家打不过就跑,跑了组织一下,回头再打,你奈何不了人家。这是宋军的悲剧。宋军作战的另外一个情况就是主要以防守战为主,不能主动出击,进攻对方,这也跟对方骑兵的流动性有关。

当然,宋军战力也谈不上很强,只能算是一般。造成宋军战力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兵种结构,步兵为主,缺少骑兵。但也开发了如:重装步兵(步人甲)、强弩(八牛弩)等重装武器。但整体来看,灵活性不够。二是军队缺乏武魂。军队不知为何而战。这根宋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宋朝抑武扬文,以文人治武,贬低武将和士兵的地位,这也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凤凰花儿开


北宋的军队战力其实不能算弱,至少早期的北宋军实力还是很强的!

赵匡胤死前甚至有收复北方全境的实力,可惜他死后,继任的兄弟后人并没有他那样的雄心能力,一直采取守成国策。而且自赵匡胤留下了一个非常致命的习惯,皇帝喜欢对战争指手画脚,赵匡胤出身军武,军法娴熟也喜欢亲临一线自然问题不大,但是他的后人没有那个能力却不自知的继承了这一传统,对辽的几次战役胜少输多,本来赵匡胤不死还是有希望灭掉辽国,他死后辽国反而越打越强!

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母获得帝位的赵匡胤非常忌惮武将,他从心底不信任武将,制定的一些施政策略很多方面都是限制武将的。

自他以后的皇帝都不信任武将,军队的真正掌权者往往都是勋贵文人或者受信任的太监。不仅如此,北宋对武将的防范心理非常严重,非战时,武将根本就不能对所属军队有丝毫的调度权利,而且一军之将经常调任更换,有外敌入侵,战争出现了,由文人主导的朝廷会派出监军太监携带军符圣旨节制武将领军战斗,监军不仅名义上有随时斩杀大将的权利,往往还有皇帝的秘旨尚方宝剑之类的东西,一旦统兵将领不听话或者监军感觉难以控制就可以先斩后奏。

下面我分析一下军队实力的决定因素。

决定一个军队整体战力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方面有缺陷可能就会导致实战的失败。

首先是单兵素质,影响因素包括训练强度,方式,装备质量(冷兵器时代兵器铠甲,马匹的精良程度是很重要的绝对因素)北宋的军人要说装备还算不错的,国家有钱,制造一些精良铠甲,兵器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这一点优势是不大的,因为那些外族长期的军事胜利下获得了大量的金银和军备生产技术工匠,他们的装备也不弱。北方盛产良马,北地骑兵战斗力极强,北宋这边却没有合适稳定的良马来源,所以北宋基本没听说有什么强大的骑兵军队。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战斗力不用我多说了吧。

再就是军队兵种的合理构成。一个兵种合理的军队即使是冷兵器时代那也是由多种不同用途的兵种构成的,单一兵种构成的军队即使实力在强那也只能获得战场局部优势,并不能对大局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北宋缺少骑兵,而且娴熟弓箭手也非常缺,北宋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步兵阵。

接下来就是指挥者的战术素养了。打仗并不是街头斗殴,靠的就是哪一方布局合理,能抢占地利,战机。虽然没有像小说描述的三国中诸葛亮那么多夸张的神奇战斗阵型,夜观天象等等神奇手段,但是不可否认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指挥者对于战斗布局,地利因素,战争走向预判,敌我双方长度之处的正确把握预判往往是战争胜利的关键。而这些东西不是看几本兵书就能掌握的东西,他需要指挥者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过人的战斗指挥手段。北宋的军事系统前面已经说过,问题很多。军队的指挥权在文人太监手里,早期北宋的文人将领要说打仗还是可以的,甚至有些监军太监都是很知兵的存在,但是文人带兵毕竟是不合适的……

再就是军事系统了。这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一场战役的打响,除了直接上战场拼杀的军人,还需要一个协调后勤运输,粮草调度,情报分析汇总的军事协调部门。大型战役中,这个部门是必不可少的。更为复杂的是在冷兵器时代,这个部门的运作模式是由国家政治体系决定的,长期在后方享受稳定奢靡生活的官员不仅不懂带兵打仗而且非常软弱无能,腐化的朝廷克扣军饷,耽误军机,钱权交易随时都在发生,战争失败担责任的都是一线军人,胜利了都是文人监军的功劳。时间一长,军人都不想拼命了,战争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北宋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历代皇帝都

重文抑武,所以每当战时,北宋这边的军队都有一个很可笑的现象,那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领上前线前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自己即将带领的军队,向前任将领打听竟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措施,但是战争一起哪有多少时间让你去了解,去磨合?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将领根本就无法根据手下军人的能力制定正确的战斗计划,失败在所难免!

打压武将虽然的确如赵宋皇室的意终宋一朝始终没有带兵武将能成功反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中后期的宋朝国富却弱小,这也是所有因素里最主要的原因!


萧峰


大家都知道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武将,能力很强,手段也很高明。在建立北宋之后,作为北宋开国皇帝就开始巩固政权。跟大多数皇帝一样,赵匡胤开始各种限制武将的权利,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大家应该都知道。后来开始了文治的局面。而且北宋朝为了跟辽、西夏建立和平统治局面,动辄送大量黄金白银跟粮食丝绸。自身国立也不是很强,再加上不富裕,军队战斗力也就不强啦。

北宋平民并不富裕,生活水平低下,经常有灾民大迁徙,政府为了解决灾民问题,会收容大量灾民,长时间就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本身政府就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也就不会太高。


悟历史


两宋王朝的军队战斗力,相比于汉、唐时期而言,是相对堪忧的。对于造成两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相信大家在高中历史课上都曾学过,便是宋太祖赵匡胤害怕出现像唐末、五代那样武将长期领兵,致使拥兵自重的局面,所以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兵权收归中央。同时,将领不再久任,改完临时调配,这就导致了两宋军队,将不识兵、兵不认将的局面,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可是,宋朝军队战斗力的低下,并非只有制度面上的原因,这个“大锅”还是得由宋朝皇帝来背。正所谓军令如山,军纪似铁。那怕是将军、元帅都要服从于军纪、军令,违反了军纪就要受到处罚,以立军威。可宋朝的皇帝偏偏就不管,他们就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处理将领们的过失。即使这些将领个个都是败军之将,只要皇帝心情好,就可以不受到惩罚,军法什么有如儿戏。

宋太祖开国之初,宋朝南征北讨,正是用人之际,太祖以宽厚对待众将领,不因战事的成败而随意杀戮,固然是一件凝聚人心的好事。可当宋朝统一中原,迈入正轨后,宋朝皇帝们对败军之将们,还依旧实施着这套过于“宽容”的处理方法,就未免有些失当了。

宋太宗时期,大将刘廷让与李继隆相约一同进攻契丹,当刘廷让的孤军与契丹军队在君子馆进行大战时。原本约定好作为后援的李继隆军,不仅迟迟不出现,反而还擅自退兵至乐寿城。最终,刘廷让不敌契丹军队,全军覆灭,只有自己与随从数人仓皇逃回。李继隆临阵怯战、擅自退兵,如按汉代的军法处理,不死也得下狱,可这李继隆却什么事也没有,继续当他的将军。原来,是宋太宗出面干预,本来呢这个李继隆是要被交予军法处置,结果宋太宗又后悔了,觉得李继隆好像也没做什么错事,就被他给放了。

这种不按军纪处理将领的事情,并非太宗朝的专属。如真宗朝时,契丹攻打边境,大将傅潜拥兵八万闭门自守,向朝廷求援,北宋派大将康保裔前去援救。当康保裔的援军到达城下后,傅潜不仅不派兵出城助战,反而坐山观虎斗,致使康保裔阵亡,全军覆没。这事闹的满朝大臣群情激奋,纷纷要求斩杀傅潜以谢天下。真宗却不听,觉得就因这点事杀个将军至于么,干脆别杀来杀去的,流放房州(今湖北)就行了。

仁宗时也是如此,西夏军队包围了边境一个城塞,这个城塞就派人向大将赵振求救。结果,城塞被围五个月,直到被攻破,赵振不过就派出了八百人去救援。仁宗依旧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政策,把赵振贬去白州(今广西)了事,过了几年等事情摆平了,再继续召回来当官。

战争本就是一件残酷的,如果皇帝视军令如儿戏,败军之将都可不受惩罚,岂不是令众多为大宋浴血奋战将士所寒心,大宋又如何能让这些将领们为朝廷使出全力。毕竟,喪师失地不过只草草贬官罢了,又不会杀头,谁又会拼命作战呢。有这样的军纪,这样的将领,大宋军队的战斗力怎能不低下。


福缅科历史发明


这就要从宋太祖的政策说起,因为唐末的叛乱导致唐朝的灭亡!宋太祖害怕重蹈覆辙!所以改变了政治和军事策略!宋朝民间有一句话直接解释了宋朝的政治和军事弊端,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正面诠释了大宋的国家体系,就是读书人才是最高贵的!在当时的体系中,同等级的文官和武将权利是不同的!文官的权利普遍高于武将!这也导致了从上到下的人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现象!从而导致军事方面比较落后!这也导致了宋朝的军队战斗力远不如唐!


守候云的天空


辽金人善骑马,北宋兵缺马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