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色影君


在封建社会我国的货币并不像现在方便,现在我们有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甚至这些也被银行卡、支付宝取代,越来越方便快捷。古代人们用金属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易,偶尔也会采用银票的方式,但银票大都为大额的交易数目,为方便兑换成银票,银票需要到钱庄,才可以将其兑换成金属货币。

但是金属货币又可分为黄金、银子和铜板等。因为黄金稀有珍贵,所以一般不会用于日常的商业交易,因为古代的黄金没有现在的纯度高,但也已经是比较稀有的高价值金属了。在古代铜板则是价值最低的货币了,相当于现在的5毛钱或1块钱的效力。而银子价值在黄金与铜板之间,为最常见的金属货币,银子有银锭和碎银之分,小编带大家看一下碎银子是怎样制作而成,又怎样发挥的货币效应的。

在古代,一锭银子可以买很多东西的,虽然银子的纯度和价值在变化,但政府统一制作的银锭子,一直以来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货币效应,有时吃一顿饭如果给一锭银子,商户和摊贩们如果找补铜钱,给铜板数量就会非常巨大,这样不便于人们携带,所以就衍生出了碎银子。

碎银子是怎么产生的呢?一部分是在制造银锭的时候,把剩下的银子分成很多份,然后将其打造成不规律的形状,工艺非常简单。还有一部分是人们自己把银锭子凿碎,变成碎银为了使用方便。

银子的计算单位是两,所以碎银子一般是五钱到二两之间,这个“两”的计量单位当然和今天的公两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朝代的换算机制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平均、大概的数字。一般说来,老百姓常用的是碎银和吊钱,碎银的质量比较轻但是不便于保存,价值也会存在误差,并不是每一小块碎银子都有着相同的购买力,所以只能从其大小,以及大致的重量来判断其价值,只有正规的银庄和钱庄才有测量碎银子的称。


优泰文创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

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

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

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不沉的经远


碎银子都是用剪刀剪的。古代很多饭店、当铺等一般都备有专门的剪刀,一方面是为了给顾客找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剪开银子查看真伪,防止里面包的是铅什么的。银子的质地比较软,很容易剪开的。

事实上古代真正拿着银子去买东西的很少,真正流通的货币一直是铜钱,金子和银子一般都是作为大宗贸易才会用到。一直到了清朝以后,拿银子买东西的情况才多起来。

银子当货币是很不方便的,首先是不好拿,找零就更加不方便了。银子的价值比较高,去买东西的时候基本都得找零,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店小二就会拿出一杆小秤子,称一下银子的重量有多少,比如货款应该是1两银子的,你给了一锭5两的银元宝,那么小儿就会拿出一把特制的剪刀出来,把银子给剪下来一小块,然后再称一下看看够不够,不够就剪一块,剪多了的话就会拿出些更碎小的银子不给你,或者按照当时的银价按照比例换成铜钱找给你。

当时也有假币,除了往铜钱里面混点铁、铅等其他金属的,银锭造假也很常见。有人会在铅块或者其他东西外面包一层银,用来冒充纯银的元宝,如果没经验的就会被骗。所以很多店收到银子的时候,都会当场剪开看看是不是有假。

另外银子的成色也会影响价格,里面杂志太多的话价值就会打折扣。

也有些人会在出门的时候自己把大锭银子给剪成碎银子,一来大锭的拿着不方便,而来太多了怕被抢不安全,所以就直接拿着剪开的碎银子出门买东西的。

不过古代能用上银子的人是少数,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用铜钱的。因为银子的购买力很强,一两银子差不多等于几百个到一千个铜钱不等,普通人家一天的开销几十个铜钱就够了,很多穷苦百姓一辈子都没摸过银子。

市场上的碎银子就是这么一来二去之间流通起来的。



漂浮菌


目前出土的银锭中,最早的开始于汉景帝时期的公元148年,可见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白银铸成的银锭,其后历朝历代都在使用,但并不是广为流通的货币。唐朝以前,银锭基本上是被称为“银饼”、“银铤”,是一种扁扁的形状,宋代以后才真正能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后来在明代开始盛行,一直到清代都在使用“元宝”的称号。


不过明朝时期的银锭并不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钱币,一锭元宝价值50两,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明末年间的叶梦珠在《阅世篇》中曾写道:“上海田美者,每亩价值三、四、五两。”可见一锭银子在当时可以购买十几亩田地,那个时候银锭是作为储备金而存在的。

至清朝时期,银锭根据形状以及重量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类,一类为元宝,因形状像马蹄,被称为马蹄银,大约重50两。一类为中锭,大约为10两,饼状的被称为锞子”,锭状的称为“小元宝”。第三类是1至5两的“小锭”,最后一类是“碎银”,重量在1两以下。

清朝实行银两、铜钱并行制度,一两准银子相当于制钱一千文,另外因为各地银两成色以及重量的不同,所以在兑换的时候还需要折算比例。这时候出现了“兑换店”,可以把碎银换成铜钱,也可以把铜钱换成银子。


之前也提到过古代银子是称重来计算价值的,所以在商品交易时,如果你拿出了10两银子,而店家需要找钱的话,一般先用夹剪把银锭一分为二,看看里面有没有灌铅,然后分开称重,如果不足重的话就要补钱。夹剪就是专门用来剪银锭的,那些碎银子就是在流通过程中剪出来的,不过为了达到足够的重量,单靠人的感觉是不太准的,这就需要用到戥子这一度量工具了。戥子是一种专门用来为金银、以及贵重的药品、香料而称重的,制作精细,出现于宋代,由宋人刘承硅发明,因为形状设计巧妙小,便于随身携带。

另外在《红楼梦》中就出现了夹剪以及戥子的使用,“麝月拿起戥子问宝玉哪个是一两的银子,被宝玉笑说又不是做买卖,不用算这些,直接给他一块大的就是”。碎银子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在日常交易中,大的银锭因重量大而携带不便,同时用整钱的时候还需要找零,所以慢慢的碎银子就出现,到清中期之后,白银的价格更是上涨,所以银子也就需要剪得更细。


在古代征收赋税时,百姓们大多都是交的碎银,国家收上来的碎银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这一过程就会产生“火耗”,火耗出现于明万历年间,在征税的时候把火耗一起征收上来,这一过程更就导致了负责征税的官员会加收大于实际需要的火耗,给百姓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清朝初期也实行这一政策,但后来康熙开始颁布禁令,不过实际作用并不大,雍正时期实行火耗充公,以及给官员发放养廉银的政策。


篱上青


古代的的货币通常情况下是铜钱,或银两,但是铜钱代表的币值太小,如果要购买价格比较高的东西,或者进出高消费的场所,铜钱就显得价值太小,毕竟一个人不可能随时携带大量的铜钱,如果用银子的话,银锭有时有币值太大,需要大量找零,这也不太方便。所以为了方便大家消费,古代出现了碎银子这一种货币,那么碎银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一、整银剪碎

将一整锭银锭剪碎,或者把银锭敲掉一个角。一般情况下要使用碎银的地方,商家都会备有称银的称,这样就方便计算碎银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各种碎银子因为成色不一,代表的价值也不一,所以商家还要依据成色来换算。当然也有些比较厉害的商家,用手掂量掂量就能大概猜出碎银的重量及价值。

二、铸造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中,使用各种大小不一的铸模,这些铸模就代表着不同数值的份额,将银汁灌入这些铸模中,这样各种不同价值的碎银就被制造出来,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碎银,分毫不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实际上古代碎银子的使用也是中华名族智慧的一种体现,碎银价值介于铜钱与银锭之间,使人们消费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烦恼饭桶


碎银子是一种货币形式,等同于当代我们使用的零钱,而银锭相当于大额面值的人民币,其使用原理是相同的。不过古代的银锭不可以直接使用,而是做为官方流通,比如缴税、拨款等大宗国家行为的交易。

我们祖先最早交易形式是以物换物,所以不存在货币一说。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交易逐渐频繁,为了方便高效,人们用某种特定的东西充当货币,比如精致的贝壳、色彩艳丽的小石头等。


到了夏末商初,人们学会了冶铜技术,因此开始用青铜铸造形状各异的货币。秦始统一六国后,把货币规范统一,但基本都用铜做材质。当然,清朝咸丰年间也曾用铁铸过钱币,但使用寿命肯定比不了耐腐蚀的铜币。

人类最早使用银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但是我国银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把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时间比较晚。汉朝时候,官方用铜代金,如果说赏五十斤金,那肯定是铜。之后的朝代都是把方孔铜钱做为主流货币。

明清大航海时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西方贸易者用银子交换我国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然后运回自己的国家,赚取丰厚的利润。从此中国进入白银时代。


银子是以重量做为计量和使用单位的,因此才会以两来统称,但是古代有专门的秤量碎银子的工具,叫做戥,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天秤,可以精确到钱。

戥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称中药,古代中医的药方用量都是用“钱”来表述,一钱大至相当于现在的5克。因此古人用银子到店消费的时候,店里都有秤银子的戥,还有切割银子的工具。如果消费者带着大块银子,店家会根据所购商品计价,然后切割下相应分量的银子,这就是碎银子的由来。

当然一些小店是用不着银子的,使用银子都是购买大宗商品,而这类的人都比较阔绰,身份非同常人,所以消费档次也不一样。而影视剧里,满桌甩大锭银子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朝廷指定的钱庄有把碎银子化零为整的权力,碎银子太多不利于存放和计量,这些大钱庄就把碎银子铸成一定分量的大银锭。同时也会铸造一些相对规范的小碎银,但是银子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又会被切割成小块,这样一来碎银子就会周而复始的存在。


由于银子是稀有金属,光泽鲜亮,还具有消毒功能,因此多用来加工成首饰佩带或是餐具使用,另外银子的工业用途也非常广泛。但是我们当代人是体会不到化银子的真实感觉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喜欢看影视剧的读友肯定会注意到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那是大侠或者说有钱人在酒馆吃饭,动不动就甩出一锭银子,然后牛气哄哄的说一句――不用找了,好像他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一样。(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这也就是影视剧罢了,若是真实的历史情景,这样耍帅的结果就是轻则被当成骗子,重则被当场被人拿去见官,因为在银子作为通用货币的年代,造假也是十分流行的,就是不造价,掺点假的也不是个别现象。

因此就算是哪个想用银子砸死人,那也得看对方想不想死,想死的话就二话不说接了银子,不想死的话,最好是拿去秤秤重量,看是否足重或者用牙咬咬,看会不会留下牙印,因为古代造假主要就是掺一些价值相对较小的的铅。


在古代,碎银子主要也就是银锭转化而来的,而且这个碎,那是真的碎,因为并没有统一的工具以及统一的标准给大家把银锭弄碎,而是各家全凭自己的爱好,想弄多大弄多大,花的时候怎么办?

好办,一般收银子的都算是高档的酒楼或者会馆了,人家都备有专门的称重工具,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用银子,最常见的还是铜钱,银子和铜钱之间有固定的换算比率,铜钱也是有固定的面值,流通起来也相对方便。

最重要的是铜钱要是收到假的话结果也不会太严重,毕竟面值小,受到的损失也小,当然也有一些碎银子,上面是打了重量的,只是这种重量只是一个参考数字,一般情况下流通时间长的话都会有磨损,因此在古代用碎银子,其实有很多讲究,并不是牛气哄哄的一甩就完事了!


历史三日谈


从清朝的例子来具体说一下吧!


清朝的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两种:铜钱和银两。


在清朝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中,银票却是很少的出现,动不动就是白花花的银子,而不是赏一张银票就解决,这是为何?


原来银票的出现,到了咸丰三年的时候才又开始流通银票,清朝在此之前是不印发银票的,但是为了挽救秦王朝空虚的国库,朝廷才开始正是下令引发银票。之所以不允许印发银票是因为纸币在古代的防伪技术实在是差,更何况也没有人想用银票。


毕竟银票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不像银子、黄金一样可以成为古代社会中的硬通货,因为他们的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东西,而且纸币在古代受到的危急更大,一旦贬值,简直就是废纸一张,古代本来就薄弱的社会经济自然经受不住折腾。不仅如此,就是连朝廷也不喜欢用纸币。


而“碎银子”的由来便是从银锭上面扣下来的,或者说是割下的,还有牛逼人可以扣下来(你还是不是人?扣银子?)


黄金的昂贵和稀少也让银锭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


在古代,真正占据大市场的其实是“铜钱”,而并非碎银子。穷苦百姓本来就没有多少钱,你还能之王这他们使用几个银锭?他们能够吃饱已经是万幸了。


所以使用碎银子这种事情也往往出现在官宦之家或者大商人手中,而使用银锭极其不方便,有时候大额度的商品交易甚至需要几箱几箱的抬,还有一些购买中等物价商品或者需要找零钱的时候就需要用到这种“碎银子”。


清朝的银锭重量大概在5-50两之间,拿上几个银锭就会显得极为不方便。而碎银子恰恰能够解决这种问题。


碎银子从哪来呢?碎银子的来源正是这些不那么易于携带的银锭。


  1. 这种方法比较暴力,直接用手咔嚓使劲一握,就捏碎了。(不知道古人怎么做到的)

  2. 这种方法还易于接受,用一把小剪刀剪成碎银子。

  3. 还有一种是用牙齿咬得,咬成几块,也可以成为碎银子。

    而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中,经常会见到称量碎银子的场景,一个小秤盘称一下碎银子的重量来核算。碎银子可以从银锭扣下来,自然也能够重新熔铸成银锭,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循环,但是也容易损耗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就是贪官们最想拿到的贪赃。

历史总探长


反正不是我们自己造的,你把整块银锭弄碎了用。有很多人会间接将整银子剪碎,或许在整块银子上扣掉一部分。前人买卖的话,假如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根本都是用铜钱来买卖,人家也没方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十分豪的不要零头了,可是假如你是去了需求用到银子的处所,像那种层次比拟高级的店家都会有秤。可是市面上畅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分歧,以是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厥后计较,不外假如你碰到一些凶猛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可以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固然了,普通都是两啦。以是有多凶猛你能感遭到了吧。另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锻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么小块的碎银子就呈现了,并且运用也比拟便利。这个真的是难以想象了。


大风起兮偶飞扬


对于买东西来说,要先看银子成色,几成几成的学徒就得学,再根据银子的成色议价,比方说八两六钱五分三厘。你带的银子不可能正正好好的,多一些少一些的怎么办,就要从大银子上剪下来用戥子称好。落下的银屑也不能扔了啊再用蜡给粘起来等积少成多了,再化成大锭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