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丞相周亚夫,为何最后会被饿死?

李进


史书上记载周亚夫是绝食而死,究竟是自己绝食还是酷吏不给饭吃,我们无从考证,但确实是被饿死的。



周亚夫是一代将星,戎马一生,立下过无数战功。文帝时期抗击匈奴有功,得到重用。汉景帝在面对七国之乱时,果断启用周亚夫为太尉,周亚夫开始走向人生的巅峰。


作为武将世家出身,周亚夫治军有方,有谋有略,堪称一代军事天才。但是他个人的性格桀骜不驯,往往擅作主张。平叛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的主力部队和梁王刘武的主力部队是汉朝皇室的两大主力。因为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面对吴楚联军的联合攻击,会已经招架不住了,多次请求周亚夫派兵增援。战况也惊动了汉景帝和梁王刘武的母亲窦太后,在窦太后的强压下,周亚夫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增发援兵。而周亚夫的战略本身没有什么错,他本想的就是借梁王刘武牵制吴楚联军,逐步瓦解叛军的斗志,诱发判军内部的不和,然后再一举歼之。周亚夫的战略奏效了,七国之乱被镇压,但是他得罪了窦太后和梁王刘武。


七国之乱被平叛之后,汉景帝刘启任周亚夫为丞相,实际则是为了剥夺他的兵权。但作为一介武夫的周亚夫在朝廷的斗争中可以说是智商有余,情商不足。他先反对窦太后想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的建议,后又反对汉景帝废太子刘荣,在很多政见上和汉景帝分道扬镳。

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一直想为年幼的储君打造一个良好的即位环境,这桀骜不驯的周亚夫就成了眼中钉。周亚夫倚老卖老,目中无人的做法,连汉景帝刘启都要忌他三分,更别说年幼的太子刘彻了。于是汉景帝故意疏远了周亚夫,并借故罢除了他的相位。由于担心汉景帝去世之后,周亚夫对新皇帝构成威胁,汉景帝派廷卫严查周亚夫的行为。也凑巧,周亚夫的儿子为自己的父亲购置的几百件铠甲作为百年之后的培葬品,成了周亚夫是图谋反的证据,最终被廷卫署查办。面对廷卫的酷吏,周亚夫不堪受辱,绝食五日而死。

周亚夫之死是君臣斗争所致的冤案。这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因为可能会威胁到未来汉武帝刘彻的主政,而被汉景帝制造冤狱而死。


牧渔子


中国古代,能带兵打战、兵法如神的将领有很多,能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一敌十的武将也不少,两者结合,虽难得,但也有不少。

历史上的武将又可以分为四种:

1.有战功,能善终;

2.有战功,难善终;

3.无战功,能善终;

4.无战功,难善终。

周亚夫,属于第二类,有战功,难善终。


周亚夫是有战功的:

景帝继位刚刚三年,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个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王之乱。

周亚夫就奉命领兵平叛,后经过三个月的周旋,叛军因缺粮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割下了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取得胜利。

难善终的武将,除了死于敌手,更多的是死于君王的猜忌之心,而不巧,周亚夫就犯了几个容易引起君王猜忌的事儿。

(一)

景帝想封自己的哥哥王信为侯,朝廷大臣都表示同意,唯有周亚夫强烈反对,后来景帝就没有封自己的哥哥为侯,不过景帝心里的不爽可想而知。


(二)

同样是因为封侯。

景帝想封匈奴将军唯许卢为侯,可马上就遭到了周亚夫的反对,汉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不仅没有听周亚夫的,依然封唯许卢为侯,还数落了周亚夫一番。

周亚夫则表示要辞职,不当这个丞相了,景帝就同意了。

(三)

后来,可能是景帝觉得自己老了,而太子还小,就想让周亚夫回来当丞相辅佐太子。

景帝不知道周亚夫够不够忠心,就请他吃饭,顺便考验一下: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景帝想看看他的反应。

周亚夫可能看到没有筷子有些不快,又或者是其它一些原因,直接就让太监去给他拿。

饿死

周亚夫最后是在牢中绝食五日后饿死的。


他之所以会进入牢中,有一个直接的事件:周亚夫的儿子见他年事已高,就私自买了500套甲盾,后来被人揭发,因为甲盾属国家禁品,只能是政府拥有,私人买卖等于谋反,周亚夫就被发配到牢中。

这件事其实可大可小,毕竟丞相的身份摆在那里,可惜之前周亚夫引起了景帝太多的不满,所以这是压死骡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兔历史


周亚夫并不是被饿死的,而是绝食而亡。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虽然结局相同却有着天壤之别。绝食而亡,从另一个角度也显示出了周亚夫性格的刚烈,而正是这种刚烈的性格,让周亚夫从挽狂澜于既倒的战神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说起周亚夫就不能不提汉景帝时期的“吴楚六国之乱”。周亚夫仅用了三个多月便平定了由吴、楚等七个刘姓诸侯国发动的叛乱,绝对堪称战神!当然,这其中多少也有“人肉围墙”梁孝王刘武倾尽梁国之兵迟滞叛军兵锋、为汉廷及周亚夫赢得准备时间的原因。但是,周亚夫的威名也的确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周亚夫,汉朝开国元勋、绛侯周勃次子。本来周勃的爵位和他没有什么关系,周勃去世后,周亚夫的大哥周胜之承袭了绛侯爵位。后来,周胜之因为犯杀人罪被革爵,绛侯侯国也随之被废除。之后,汉文帝又觉得就这么把推自己上位的周勃家的列侯整没了,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汉文帝下旨重新选择周勃其他儿子中的贤者封侯,续绛侯后。就这样,周亚夫被封为条侯,成为了列侯。



虽然周亚夫是因为其父周勃才成为了列侯。但是周亚夫后来之所以脱颖而出,却不是因为其父周勃。最著名的事件便是汉文帝入细柳营被截之事。汉文帝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因为明显的皇帝仪仗,前两站一路畅通。到周亚夫统帅的细柳营时,却被拦在了营门外。直到汉文帝随从持符节通报,周亚夫获悉后才大开营门接驾。即便如此,守营将士仍然告知汉文帝随从,营区严禁纵马疾驰。正因为此,周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汉文帝对周亚夫大加赞赏,并委以重任。弥留之际,汉文帝还不忘嘱托儿子汉景帝,周亚夫是个可用之才。汉景帝即位后,周亚夫升任车骑将军。再后来,“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三个多月便平定了这场叛乱。



周亚夫也凭借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巨大功勋成为了丞相,而这时候周亚夫的短板就逐渐暴露了。丞相玩的是政治,不同于治军,政治就意味着妥协,要兼顾到方方面面。但是,周亚夫的性格却是坚持自己信念,认定了就一条道走到黑的。应该说,在周亚夫上任丞相之前,汉景帝对于周亚夫还是比较器重的。但是,周亚夫刚烈的性格却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时,周亚夫认为刘荣无过,坚决反对,搞得汉景帝很是下不来台。此后,汉景帝开始逐渐疏远周亚夫。而导致周亚夫彻底被汉景帝抛弃的是两件事:一是汉景帝给自己的大舅哥,也就是汉武帝的舅舅王信封侯,这本是沟通与汉景帝感情的绝佳机会,可是周亚夫却搬出了无功不得封侯的祖制,表示坚决反对,搞得汉景帝大为不悦。二是给匈奴降将封侯,这本是显示汉景帝怀柔的好事,同时也是给匈奴将领树立一个“投降金票大大的”的标杆。可是,周亚夫却鄙视降将,觉得不守臣节的降臣不配封侯,硬是给汉景帝顶了回去。在汉景帝没有采纳自己建议之后,周亚夫居然一气之下请辞,搞得汉景帝更是气不打一出来,最后直接免去了周亚夫的丞相之职。



一个军功卓著的将领,自己的营门连皇帝都不能随便进,这本身就已经犯了大忌了。功高震主的周亚夫在当上丞相之后非但没有夹着尾巴做人,反而和皇帝对着来,一言不合还甩脸子、撂挑子,他的结局基本上早已注定了。但是,汉景帝依然没我彻底抛弃这位战神。后来的一件事,让汉景帝彻底对周亚夫死心了。晚年的汉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群臣,为了试探周亚夫是否服软,刻意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见状向侍者索要,汉景帝语带双关地对周亚夫说:“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这才反应过来,赶忙下跪谢罪。可是,汉景帝刚说了个起,话还没说完,周亚夫就径自起身,拂袖而去。这一举动,让汉景帝下定了处置周亚夫的决心,周亚夫对自己尚且如此,自己百年之后,儿子还能镇得住周亚夫?于是,一场针对周亚夫的清洗开始了。



周亚夫却依然没有感受到危机,居然自己给汉景帝送上了把柄。在营建自己陵墓的周亚夫特地嘱托儿子买来五百副甲胄陪葬。而汉代甲胄是官方物品,私人严禁买卖,私人买卖、囤积等同谋反。不久,事情被人告发,汉景帝借机将周亚夫下狱,交有司审理。从现有的资料看,负责审理的人几乎都在把周亚夫案往谋反上拉,如果说这里面没有汉景帝的授意,我个人不相信。性格刚烈的周亚夫一气之下,在狱中绝食抗争,最终落得个饿毙的下场,一代战神就此落幕,死得窝囊!



话说回来,周亚夫的死的确和汉景帝的刻薄寡恩有关,但是也怪不得汉景帝,毕竟汉景帝是帝王,帝王没有高尚、卑劣,只有政治需要。功高震主的周亚夫偏偏又如此桀骜不驯,留着他对于汉景帝的后继之君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说到底,周亚夫是自己作死,但凡他能有卫青一半的低调,或许也就走不到这一步了。可是,性格决定命运,自幼生于王侯之家的周亚夫,要他像骑奴出身的卫青那般忍气吞声,很难。这种桀骜不驯的刚烈性格,最终让周亚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不务正业歪医生



路遥lgy


周亚夫之死的故事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古人很重视身后事,周亚夫在世的时候,他的儿子预先买了五百副盔甲盾牌,以备周亚夫后事之用,可谁知这件事被景帝知道了,正没有理由处置周亚夫的景帝如何能够放过这次机会。于是,周亚夫被捕入狱,狱吏们诬陷周亚夫有谋反嫌疑,周亚夫说那些盔甲是用于自己死后的。可笑的是,狱吏们竟说出“君欲反地下耳”。因此,狱吏口中欲反地下的周亚夫知道,自己是走不出这间牢笼了,于是绝食,五日后,死于狱中。


(周亚夫像)

以上是周亚夫之死的直接事件,深挖还有三个原因:一是深得军心。史载,公元前158年,匈奴来犯,文帝派周亚夫镇守细柳,徐厉守棘门,刘礼守灞上。在此期间,文帝曾到这三处察探,只有周亚夫镇守的细柳营没有放行,而是在使者通报后,周亚夫才命令打开营门接文帝入内,周亚夫在见到文帝时也没有行臣子之礼,只是按军中规矩向文帝行了拱手礼,文帝也没恼。细柳之事,体现了周亚夫的治军之才和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文帝虽然表面给予了称赞,但心中肯定“细思极恐”,埋下了伏笔。


后来文帝临死向儿子景帝推荐周亚夫,这事肯定被当作重点“说了三遍”;七国之乱,周亚夫带兵平叛,梁王数次向景帝及周亚夫求援,但周亚夫坚守不出,只是让骑兵去攻击吴楚的运粮车队,而景帝派使臣带来的诏书也无法让周亚夫出战。任何一个皇帝,要是感觉刀把子竟然没有紧握在自己手里,肯定寝食难安,自然会找机会“秋后算账”。二是恃功自傲。周亚夫拜相后,匈奴王来投,景帝要给匈奴王封侯,周亚夫坚决反对,匈奴王封侯后,周亚夫竟称病在家。景帝在宫中宴请周亚夫,没有为他放筷子,本意是想难为一下他,可谁知周亚夫竟吩咐太监去拿皇帝的筷子。这下可是坏了规矩,景帝恼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景帝批评周亚夫)

三是得罪权贵。周亚夫虽是汉朝的顶级权贵,但并不是说就没有比他更牛逼的权贵了。公元前152年,耿直的周亚夫再一次得罪了皇室中人。事情的起因是,窦太后一直提议皇上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但景帝不愿而又不好拒绝母亲,于是景帝说此事要与周亚夫商量一下,不出意外,周亚夫搬出了刘邦的遗训加以阻挠,王信封侯之事就此作罢。这件事可是让周亚夫得罪了一大圏人,上至太后、皇后,下至皇亲国戚,那一个都很牛逼,关键是景帝给亚夫挖了一个大大的坑,而亚夫想都没想就跳下去了,汗啊,伴君如伴虎,诚不我欺!



以上事情一一发酵,最终导致了周亚夫饿死。这事表面看是周亚夫得罪了众权贵,墙倒众人推,关键还是出自上意,毕竟没有皇帝的授意谁都没这个胆。自古对于手持重兵的将领,很少有皇帝不存猜忌之心的,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而作为将领,如果不能让帝王信任,往往下场都很悲惨。根源还是在于周亚夫是一个军人而不是一个政客。七国之乱,周亚夫临危受命,领兵出战,只用三个月时间就解了大汉的危局,此战用时之短,战果之大,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周亚夫作为一个军人无疑是优秀的;但一旦入朝拜相,短短时间就把太后,皇后,梁王等能得罪的豪门都得罪光了,作为一个政客显然不及格。再次说明,朝堂的暗箭可比疆场的明枪险恶多了。

(图片源自网络)


星宿派高手


周亚夫曾经在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父亲周勃也是一代名将,曾经佣立汉文帝即位,可以说是世代将相,但周亚夫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并没有被汉景帝得到应有的重用,这个应有的重用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让他做了宰相而没有让他领兵,而周亚夫太子刘荣的问题偏向刘荣,汉景帝则偏向刘彻(汉武帝),由于太子问题功,功高震主,还有周亚夫的性格问题,一直在七国之乱之后得不到景帝赏识,有一次汉景帝设宴席,请大臣吃饭,特意不给周亚夫筷子餐具,就要让周亚夫难堪,而这时候的周亚夫却表现的非常不耐心汉景帝震怒,周亚夫也逐渐在君臣猜忌下郁闷而死




历史人文之窗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官至丞相。他在河内郡守任上时,曾请当时非常有名的相师许负相过面,许负说:“你这个面相比较尊贵,三年以后可以封侯,八年以后可以位极人臣官至丞相,但九年之后会因饥饿而死!”他听后惊讶不已。结果,后来的事真的如许负所料那样!周亚夫是绛候周勃的二儿子,文帝时因细柳屯兵一事受到赏识,景帝时因平七王之乱有功官至丞相。后来,因与景帝君臣不知,辞去丞相。一职。几年以后,由于他儿子私买甲盾用以为他陪葬被诬告谋反下狱,绝食五日而亡。个人觉得导致这一结果原因有两个:其一,性格刚直,宁折不曲。其二,武将为文臣,配置适当。


乐优梦然


西汉丞相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战功。


语文360


西汉丞相周亚夫,是贤臣良将,但遇上混君和奸臣,可想而之,忠臣的下场是多么悲惨,也许是命中注定吧


不可触碰的伤148579824


主要汉景帝是个很阴的皇帝,周亚夫又是直肠子,命中想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