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盛世”等于“番薯盛世”,没搞错吧?

这几年有关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的宫廷剧层出不穷,大概和被称为“康乾盛世”或者“康雍乾盛世”有关,封建王朝尤其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也有人称为“乾隆盛世”。据考证是乾隆时期的清朝官员遗老称其为盛世,现代最早使用“康乾盛世”一词的是邓拓,在《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中提及。

“康雍乾盛世”等于“番薯盛世”,没搞错吧?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提法,把“康乾盛世”称为“番薯盛世”,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小编认为这是无限扩大这一农作物的历史作用。

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伊始,首先考虑前一个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大明王朝灭亡主要是明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主因就是大批的农民没有粮食生存,愤而起义,最终在多重因素下明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批的农民没饭吃,粮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造成明朝北方和西北地区严重的粮食短缺的原因,现代气象科学家(包括国际和国内)考据认为,明末清初时期长达几十年的“小冰河时期”,导致中国很多地区干旱,大规模粮食减产绝产。这个原因在那个时期被称为“天罚”或者“天不佑明”。

“康雍乾盛世”等于“番薯盛世”,没搞错吧?

“康雍乾”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盛世”,大部分认为是:

1.开疆扩土:国土面积从明朝的920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300万平方公里;

2.内忧外患尽除,人民安居乐业;

3.人口增加:从清初期1.5亿到乾隆末期达到将近3亿人口,

4.经济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耕地面积也从7.9亿亩增加到11-12亿亩。

解决人民稳定和人口增加主要取决于粮食的总量,而粮食总量和增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配套的相应的政府政策。

明末时期我国已经引进了几十种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一般考证认为是从美洲传播到菲律宾,再从菲律宾传播到中国。

笔者认为在“康雍乾”时期粮食作物起到增量作用的主要有四种,而并非单纯的番薯。它们分别是:

番薯、马铃薯、南瓜和玉米

“康雍乾盛世”等于“番薯盛世”,没搞错吧?

这四个农作物,产量相比于中国原产的大米、小米和小麦有了数倍甚至10倍以上的增长。

(1.南瓜亩产3000斤左右;2.番薯亩产3000-5000斤;3.马铃薯亩产2000-3000斤;4.玉米1000-1500斤。受限于当时的育种栽培产量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玉米可以和小麦、小米等作物进行间作,南瓜、地瓜和马铃薯对土地贫瘠度的要求也不高。依靠清政府大力推进,这些农作物从南方引种到北方,从平原推进到山区,种植在房前屋后,快速解决了老百姓的粮食问题。

清乾隆时期还编纂了综合性农书《授时通考》,以教授引导老百姓耕作。俗语讲“民意食为天”,粮安则国泰民安。

“康雍乾盛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有多重因素决定,粮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口也不可能因为单一的一种农作物而称为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