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為什麼是《聊齋》首篇?你不知道的文化深思

考城隍為什麼是《聊齋》首篇?你不知道的文化深思

對《聊齋志異》感興趣的人,多多少少對作者蒲松齡老人都有所瞭解,他是一個在文字方面積極講究,甚至苛刻的人。用“惜字如金”來形容都不足以說明問題。

那麼既然蒲松齡對用詞用字都如此講究,小編覺得《聊齋》整部書的故事排序也不是那麼的隨意的。

眾所周知,《聊齋》是一部志怪短篇小說集,也就是說任何一篇排在前面或者後面,並不會影響整部書的質量和閱讀體驗。

既然“考城隍”作為卷一的首篇,就必定有作者的用意。想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蒲松齡本人說起。

沒有讀過原著的朋友肯定也在上學的時候學過《聊齋》的節選,小編小時候學的是“狼三則”。

小編的語文老師說,通過蒲松齡對狼的貪婪、狡詐和陰險的描寫,說明作者是個嫉惡如仇的人。

那麼蒲松齡是個嫉惡如仇的人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不光是“狼三則”,在《聊齋》所有的回目中,幾乎都能體現出蒲松齡對善良的褒揚,對醜惡的批判。

既然我們總結出的結果是這樣的,那麼“考城隍”作為首篇的原因就付出水面了。

中國有句古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可是這和“考城隍”有什麼關係呢?先讓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故事梗概:

宋生得病臥床不起,睡夢中聽到有人催促其赴考,因宋生的答卷中有“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觀點,眾考官十分讚賞。

於是派遣他去做某地城隍,宋生此時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考的其實是陰間的官。淚如雨下地訴說家中還有老母無人奉養。閻王看了生死簿,知道其母尚有九年陽壽,可是宋生的陽壽已盡。

大家都在躊躇之時,關帝建議:“不如讓與宋生一起考試的張生先做九年代城隍,放宋生回去贍養老母,九年後再赴任。”

於是宋生還魂回家侍奉老母,九年後母親去世,宋生隨即也死了,然後去做了城隍。

這個故事豈不就是在說一個孝子雖然死了還惦記高堂,於是“教你三更死,不敢五更亡”的閻王都能被感動,所以讓他延壽九年嗎?正貼合了“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主題立意。

當然“考城隍”不是《聊齋》中唯一一篇孝子主題的文章,為什麼其他此類文章不排第一篇呢?

小編通讀了《聊齋》之後才發現,“考城隍”的篇幅短小,蒲松齡作為小說作者,肯定希望先用小故事把讀者的興趣勾住,然後有耐心讀後面的文章。

小編也寫過小說,對於開篇能不能拽住讀者的眼睛是很在意的。

所以綜上所述,“考城隍”作為《聊齋志異》的開篇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