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祕史》

民國時有一位評書演員叫固桐晟,因編創、表演一部以《清史稿》為藍本的《清宮秘史》,而名揚天津和東北各地。他是八旗子弟,鑲藍旗,對滿人的生活有切身體驗,所以說起這部書來十分生動。老舍、郭沫若對《清宮秘史》非常肯定,可惜最後錄音和文本都沒能傳下來。固桐晟的堂侄,是著名相聲演員,先後為常寶堃、馬三立捧哏的趙佩茹。

固桐晟(1903—1972)原名固松年,學名固有德,生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胡同一所四合院裡。固桐晟祖母的姑母,是榮祿的嫂子;他的舅舅和五姨夫是御廚役,二姨娘是宮女;父親在鑲藍旗護軍營當兵。

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秘史》

固桐晟

固桐晟7歲念私塾,正趕上辛亥革命,以往朝廷給八旗子弟的錢糧斷絕,這些人無一技之長,只知聽書唱戲,提籠架鳥,生活日漸拮据。1921年,固桐晟母親病故,家中值錢的東西全賣了,四壁皆空。聽說東北張作霖收購御圈地,也就是當年給八旗子弟在關外分的地產,固桐晟便和他爹一起去了奉天,等著賣地,每天就在茶樓酒肆轉悠,評書藝人李慶魁在小西門裡鴻泰軒書館說書,固桐晟天天去聽,十分著迷。李慶魁是“評書十八慶”之一,行十一,善說《五代殘唐》,對盔甲贊、臉譜、文武生都說得鬚眉畢見。

到最後御圈地也沒賣成,為了餬口,固桐晟幹過勤雜工,參加過奉軍,結識了張作霖部下楊宇霆的兒子,借得一部《清史稿》晝夜捧讀,抄寫了許多“拆子”(藝人表演用的文本),在此基礎上自編《清宮秘史》,以清宮十三朝為綱,隨編隨演。這部書情節跌宕,層層深入,人物栩栩如生,對清宮的典章制度、風俗禮節均有批解。其中當屬以康熙為“書膽”的《富貴圖》,以慈禧、光緒為“書膽”的《西太后秘史》最為精彩。

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秘史》

清末民初,天津書館雲集的南市

1929 年,固桐晟再回北京,博覽故宮、北海、天壇、陶然亭、頤和園、香山等名勝古蹟,走遍大小衚衕,玩兒遍書館、戲院。同時也苦學政論、史論、奏摺、傳歷史。兩年後“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固桐晟一人落腳在錦州,到範洛福茶館自薦,表演《燕山外史》一炮打響,開書後茶樓滿座,擁擠不堪。

1932年,經人介紹,李慶魁專程到瀋陽,住在小西門裡維生客棧,固桐晟在小西門裡西龍海飯莊請客擺知,磕頭拜師,正式下海從藝,蜚聲瀋陽。因為賺錢多了,八旗子弟的富貴病又犯了,不知節儉,花錢大手大腳,沒有積蓄。1933年的春天,他沒訂到書館,只好當了皮衣,買票乘車到了天津,下榻在官銀號三樂旅店,經人介紹在東來軒茶樓說書。此時他的侄子趙佩茹,在河北鳥市說相聲,已然火了,固桐晟為了叔侄同姓,書牌上寫成“趙桐晟”。

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秘史》

清末民初,天津書館雲集的南市

劉立福先生回憶,固桐晟在天津時,與家人一起住在鼓樓西九道彎衚衕。他想跟評書名家陳士和老先生學說《聊齋》,託評書藝人蔣軫庭出面,向老先生表明心意。陳士和說,一人不能認二師,不能讓他“跳門坎兒”。後來想了個辦法,老先生收他為乾兒子,請了幾桌席,立下了文書,負責義父義母的生老死葬。陳士和開始教固桐晟說《聊齋》,隨教隨在茶館說,固桐晟藝技大進,天津各茶館爭聘特邀。

此後固桐晟輾轉於鐵嶺、遼源、瀋陽、營口,1948年第二次來天津,在河北鳥市“上早兒”,當時是蔣軫庭“正地”,陳士和“板凳頭兒”,馬軫華“上晚兒”,聚集了四員大將,四套最有代表的書目,觀眾多得都擠不動了。後來固桐晟又在萬鎰茶樓、東來軒茶樓、中原公司寶和軒茶樓演出,還到電臺直播《東周列國志》《東漢》,十分火爆。50年代,固桐晟定居長春,參加吉林省曲藝團、長春市曲藝團,擔任過長春市曲藝團團長。

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秘史》

天津老城

固桐晟面如古銅,頭如壽星,留著長髯。清宮中的祭禮儀式,他說得頭頭是道,御膳菜粥湯餅的種類,太監宮女端菜用的器皿,西太后慈禧老佛爺乘坐的“金輿大轎”,引駕送駕時的御前儀仗,那是“王府六部、三公九卿、大小臣工,千乘萬騎,雲奔潮湧,處處禮儀,時時恭敬”,天子的皇冠龍袍,皇后的鳳冠霞帔,無一不說得憑依有據。因為他是旗人出身,有這方面的生活閱歷,說來如數家珍,自己創出一杆大旗。

固桐晟認為“說評書要評論書中是非,言不在多,要畫龍點睛,說的是書,評的是理,說書的要講理,正理歪理都能講”。他的大段貫口說得十分精彩,還能說多種判詞和奏摺,表演時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以書外書名揚於世,又能波瀾起伏,氣勢滂沱。

固桐晟一生說過《列國》《西漢》《東漢》《三國》《水滸》《海瑞》《聊齋》等二十多部評書,《聊齋》中《陸九郎》《西門豹治鄴》《緹縈救父》《二班》等節目,都是他仿著陳士和的路子,自己琢磨出來的。遺憾現僅存《清宮秘史》裡面《泥打西太后》一節,和《聊齋·二班》的錄音,以及《緹縈救父》《西門豹治鄴》《范進中舉》的文字稿。老舍、郭沫若都很關心《清宮秘史》,1961年曾有專人記錄整理達40餘萬字,可惜又遺失了。(文:何玉新)

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秘史》

八旗子弟下海說書,是趙佩茹的親堂叔,留下《聊齋》《清宮秘史》

天津老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