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為何紛紛“大逃亡”

避險策略基金是近兩年來新出現的一種公募基金類型,單從名字來看,是比較高大上的,實際他的前身就是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顧名思義,就是投資本金有保障。但這種保障並不是一直存在,僅限於一定期限內(保本週期)持有到期才對本金有保本承諾,而且僅限於基金募集期的認購人。保本基金曾在15、16年股市大跌時,因本金保證的優點出現了一波繁榮期,產品數量大幅度增加,規模也迅速擴容。截止到2017年年初,存續的保本基金達151只,淨值3200億左右。

保本基金的本金保證是怎麼實現的呢?

保本基金一般都採用恆定投資比例組合(即CPPI)策略。就是大部分資金都用來投資優質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具有穩定收益的產品,將測算出的收益部分用於投資股票,來提高產品的整體收益。由於股票倉位很小,而且是預期收益部分,即使股價下跌,也不會損失到本金。同時引入擔保機制,以確保在保本週期到期時持有人至少能夠拿回本金。

但是該種策略遇特殊行情,尤其是債市大幅下跌,會導致策略失效而出現風險。最關鍵的是,保本基金大多采用了連帶責任擔保方式,且規定擔保機構具有無條件追索權。在極端情況下,這種擔保安排導致的結果是:最終是由基金公司,而非擔保機構來承擔基金投資失敗帶來的損失。這其實已經失去了擔保的意義。一旦市場發生極端事件,使投資損失超過一定限度,基金公司有可能因此而破產,甚至會危及到整個金融體系,產生系統性風險。

因此,證監會於2017年1月24日發佈了《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要求將保本基金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在現存保本基金存續期滿後,它將成為一個僅存於我國基金髮展史上的名詞。按照《指導意見》規定,目前存量的保本基金可以繼續運行,在保本週期到期後,有三種選擇:其一,對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文件進行修訂,變更為避險策略基金;其二,轉為其他類型基金;其三,予以清算,退出市場。

作為替代品,避險策略基金能夠延續保本基金的市場表現嗎?業內多數意見認為:由於制度的變更,避險策略基金要取得市場的廣泛認可難度比較大。

1、引入相關保障機制,但極端情況下仍有可能出現虧損。

對避險策略的擔保,在本次《指導意見》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不準擔保,而是引入新的保障機制。對保障義務人也明確提高了門檻,如註冊資本不低於5億元、最近1年經審計的淨資產不低於20億元等。也就是將之前的名義擔保變成了實際擔保。這必然導致擔保費用大幅提高,最終這些成本也都轉嫁給了投資人,使得本就不高的收益率雪上加霜。

同時, 還明確規定,避險策略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及宣傳推介材料中,充分揭示避險策略基金的風險。同時說明引入保障機制並不必然確保投資者投資本金的安全,基金份額持有人在極端情況下仍然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也就是說,把“有風險”這一條寫在了明面上,投資者首先得自己把關。

2、加強風控,監管更加嚴格。

此前保本基金投資策略中的“穩健資產”主要是各家公司自行規定和選擇。而新規中對風險資產投資比例、加強風險監測和適度控制避險策略基金規模等方面也有相當具體的規定。相比之前,監管機構對避險策略基金的規定顯然更加細化、對基金公司的監管也更為嚴格。導致在實際運作中,基金管理人的操作空間被大幅限制。使得避險策略基金和其他的債券類基金趨於同質化,很難取得以往的超額回報。

由於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使得避險策略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的定位比較模糊,無法精準鎖定目標客戶。因此,這類基金並沒有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大部分到期的保本基金紛紛選擇轉型或清盤。但對轉型為避險策略基金並不“感冒”。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避險策略基金更加註重對安全墊的考量,相對於債券基金、絕對收益基金等低風險的基金類別,避險策略基金的本金保障更高,對資金安全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文源自二鳥課堂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