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臧新義/文

引言: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展出,引發兩岸華夏兒女共同不安與熱議。不僅僅因《祭侄文稿》1300年的豐厚歷史承載,也因此《文稿》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士人堅貞不屈的風骨與氣節——或曰(有人說),天下皆可觀,獨日本除外——這亦是《祭侄文稿》頂級的書法價值與史料價值的生動體現。

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一、簡介:《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書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是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所書,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情如潮湧,筆走龍蛇,書法一氣呵成,氣勢磅礴。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唐代由盛而衰的戰亂大背景下,追述自家顏氏一門的不幸遭遇,尤其從侄顏季明遭受荼毒罹難、悲慘境遇而書的手札,撼天動地,寒冰凝淚。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文稿所蘊含的忠義之氣與悲憤情感,後人都給予了至高無上的評價。

宋代陳深跋此帖:“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元代鮮于樞跋:“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

在歷史的長河中,《祭侄文稿》逐漸被追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局部

二、《文稿》特點和影響

(一)承繼晉人, 得“屋漏痕”筆法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魯公書獨得右軍父子超逸絕塵處” 。“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筆法。清代何焯跋《舊本顏魯公多寶塔》:“魯公用筆最與晉近,結字別耳。這是指顏魯公前期筆法深得晉人“不激不厲,風規自遠”,“超形質而重精神”的書法意趣與精神內涵。後期則變治古法創新法。就筆法而言,即指“屋漏痕”。“屋漏痕”筆法,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屋漏痕”是顏真卿領悟書法線條美感,而得出的形象比喻,用此筆法創作出的《祭侄文稿》,線條圓潤渾厚、凝重沉著。文稿整體骨力雄強而堅韌,筋肉豐滿而自然,透出華茲華斯的風神。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說:“其頓,沉著有力,其起,迅速利落,顯出一種堅決果斷,一種絕對的自信”。

(二)舒朗開張,啟宋“尚意”書風

唐初,羲獻父子秀潤而瀟灑出塵的風格,影響深遠。初唐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均固守成法。正如明人文徵明《跋》曰,“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米芾)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禇、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

此帖書法如魯公一眾楷書,結構體系寬綽、開張而疏朗,點畫外拓,顧盼生姿、呼應留戀,一任自然。字裡行間,“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正如蘇軾說,“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宋人對顏真卿書法的頂禮膜拜,也影響到他們書法的風格,所謂“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黃魯直語)”,“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東坡語)”,亦可看作“尚意”書風之先聲。

(三)情感激越,臻爛漫生命之花

與眾多古代經典書帖一樣,《祭侄文稿》也不是刻意創作的書法作品,而是情感激越下的書札。墨跡之留存,成就了千古之名帖。由於書者極度悲憤,情緒難以平靜,圈點塗改隨處可見。正因為如此,此幅字純以神寫,不計工拙,極自然之妙,臻神明變化。情感激越,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在不衫不履的情緒揮灑中,生動多變,其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揮灑,或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作品所含蘊的情感力量撼人心魄,令人無暇顧及形式或技巧。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指《自書告身帖》)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祭侄文稿》)。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可以說,《祭侄文稿》正是忠義千古、正直剛烈的顏真卿傾其所有情感而澆灌出的生命之花,爛漫至極,輝耀唐之後千年書法。

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蘭亭集序》

三、天下三大行書

自古而來,天下三大行書之排序,宛如順流而下的山澗溪水,體現了書法歷史的傳承有序。詩經有句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順流而下,沿途所見皆佳景,自無必要溯洄爭座次。

《蘭亭集序》,本就是美文,語言清新自然,開篇寫景敘事,從容悠遊;後半部分感悟宇宙,慨嘆人生,深沉曠達。小到個人之生老病死,大到宇宙人生之魚龍變幻,充滿了儒道之思辨與玄學之妙想。而自省時纏綿悱惻,警醒處曠達高遠,境界瑰麗而博大,氣象崢嶸且玄遠。詩書文合一,誦之、歌之、書之,“王侯可讓也,寢饋可廢也。(清龔自珍《跋宋拓蘭亭定武本》)。

《黃州寒食帖》,本就是詩篇,詩中如苦雨(周作人書房即命名為“苦雨齋”)、海棠、春江、小屋、空庖、烏銜紙等意象,渲染出一種淒涼悲愴、沉鬱落落的意境。書法與詩文相得益彰,鬱郁芊芊,雖充滿著生命的鬱勃不平之氣,然行筆自然暢達, 恣肆奇崛,而又氣勢奔放,饒具天真爛漫之意趣,令人陶醉其中。正如黃庭堅所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筆者從小學習楷書,即發矇於顏魯公《顏卿禮碑》,然於《祭侄文稿》,數十年來,止於觀賞,“未甞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因每看一次,覺字字血淚,心痛不已。有時候就想,學此帖者,或對文字根本無感,或感悟不深,或熟若無睹,或承受力超強。

總之,需極大願力!

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寒食帖》

題外話:拋開民族恩怨,這世上恐怕沒有比日本人更敬重中國傳統書法的了!日本平安時期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江戶時代,更是尊為“書道”高度。奈良與平安時期,日本書法受到唐文化的影響,開始飛速發展。這個時期,王羲之備受尊崇,且流行唐代書風。平安時期有所謂“三筆”:空海、嶄峨天皇、橘逸勢;“三跡”: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


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空海《灌頂歷名》

這其中,僧人空海與最澄法師隨遣唐使入唐學法,大名鼎鼎。空海,即陳凱歌電影《妖貓傳》(本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中,那位和大詩人白居易共同探尋發生在大唐帝國靈異事件真相的日本和尚。他後來的成名書法作品《灌頂歷名》,明顯得筆於《祭侄文稿》。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名作《失樂園》女主角松原凜子亦是一位書法教師——日本書道對社會影響之大之深,可見一斑。

戊戌臘月二十七 臧新義於京華雨園


皓日朗月 書冠唐賢——情感激越下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臧新義,字涵之,號雨園,抱玉室、深柳堂主人。中文學士、法律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東城書協理事、劉藝書法藝術研究會執行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