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助力國人“走出去”

出國金融隨改革開放破土而出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濰坊2月28日訊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金融業發展還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單就出國金融服務來看,當時能夠辦理個人外匯業務的網點非常少,而且幣種有限,跨境支付產品匱乏,要出國只能通過購匯後攜帶現金,並且不論數額大小都要向海關進行申報。

簽證辦理更是國民出國面臨的最大難題。與現在不同,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各地的人想要出國,只能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使領館遞送簽證材料。很多人面臨路途遙遠、食宿自理、排隊等候、語言障礙等各種困難,拒籤或多次面籤為人們出國帶來了很大困擾。

中信銀行,是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的。1987年初,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信銀行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就承擔了支持改革開放、強化融資服務的重任。

正是基於外匯業務優勢以及與使領館多年來的合作關係,到1998年,中信銀行與美國使館達成合作,在行業內推出了代收簽證申請費、代傳遞簽證資料業務,成為聯結使館和出國人群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也憑此成為同業中首家推出出國金融業務的銀行。這對於當時很多老百姓來說,是巨大的喜訊。

聚焦跨境人群綜合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對外開放戰略的深化,出境旅遊、出國留學、海外派駐等個人出境市場增長迅速。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出境人數增長從改革開放之初的842.56萬人次增長到1.31億人次,年出境遊人數增長超15倍,出國留學人數增長近700倍。

隨著出境客戶數量的快速增長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人群的服務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綜合化,人們開始追求航班、酒店、餐飲、行程等更高品質服務,這對於銀行出國金融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中信銀行表示,人民出國需求的變化,正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升級的驅動力,同時也是出國金融業務加強“金融+非金融”服務創新的初衷。

據瞭解,基於和美國使館的簽證合作,中信銀行陸續與澳大利亞、新加坡、英國、南非等9個使館建立了合作,將簽證服務範圍擴大到70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中信銀行整合了酒店預訂、租車、通訊等非金融服務,打造“金融+非金融”的出國生態圈,滿足客戶綜合化需求和一站式辦理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