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手術切除,真的一勞永逸?面對很多患者的擔心,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四川省名中醫劉松山在“松山醫學講壇”中講到,切除單個器官總有依據,但切多了、切了效果差,或發現是小毛病,代價就大了。

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手術切除適用於組織器官病變異常後的腫大、壓迫、梗阻、出血等緊急情況,必須手術才能緩解。熟知的扁桃體、膽囊、肺臟、脾臟、胃腸道、泌尿生殖器官、身體異常腫塊都可切除。”劉松山說,診斷明確的手術切除屬治療性的,病因有結石、腫塊、腫瘤、組織粘連等;當B超、CT、驗血等常規檢查無法確診其性質,手術切除屬診斷性的,以明確病因但存在變數,手術結果可能比術前預期的更輕或更重,導致誤切、誤治的可能:李女士小腹不適被判斷為需要手術探查的婦科卵巢、輸卵管病變,其切除屬於診斷性的,實際結果並非腫瘤而是慢性炎症,切除的價值大打折扣,永久失去了輸卵管,可謂得不償失。

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孤立的、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的病變切除效果較好,而與之相反的情況如多處病變、部位較危險、由全身病變引起等,局部切除就可能有隱患、病情也可能反覆。

劉松山說,手術切除的結局也有意外,原因有:其一,不同年齡、合併疾病、體能狀況、手術耐受有差異,使手術切除這種無退路可言的治療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多變性,特別是術中所見與術前不符、術中病情突然變化,就會出現意外。內科與外科、不同的醫生在同一病變的認識也常不同,比如:外科切除可以消除腫塊引起的疼痛、壓迫症狀。如果因內科的細菌感染有關,消炎抗菌就能消腫止痛、避免手術。

其二,全身性疾病伴隨局部病變,符合手術指徵也難解決本病的病根,導致復發而“治標不治本”,比如:淋巴瘤有多處淋巴結腫大,手術只能除掉局部大包塊,不能根治淋巴瘤,要與內科綜合治療聯合才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向女士切脾針對減少的血小板引起的出血,但切脾失敗與血小板減少的本病可能關聯不大,或許與個體差異有關。

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那麼,是否有良策?實際上,切除單個器官總有依據,但切多了、切了效果差,或發現是小毛病,代價就大了。器官切除屬有去無回的終極治療,沒有補救措施。當保守治療仍有獲益機會,應審慎考慮、多科會診以評估手術的風險與受益!

保守治療沒有手術那麼簡潔但仍然行之有效,如抗炎消腫止血等對症治療,中醫藥清熱解毒、化瘀止血和康復理療等,其實與手術不矛盾,只是要綜合權衡利弊。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或體弱、兒童等,手術的耐受性差就應小心。並非任何手術都能如術前考慮那麼心想事成。當手術可能性具有多樣性、複雜性時,除非萬不得已的搶救,不建議非手術不可。

劉松山建議,根據病情變化,採取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在瞬息變化的臨床治療中還挺管用。或許注意觀察、及時應變、多科會診協作,還真有可能讓患者避免“挨一刀”。

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專家:手術切除 小心“得不償失”!

事件回放:

故事1:向女士42歲,自幼體虛常感冒,8歲時切掉了腫大的扁桃體;35歲時因膽囊炎伴多個膽囊結石(最大約0.8×0.7釐米),外科切掉了膽囊及結石,消化又變差了。2017年血小板減少至10(正常應>100)×10^9/升,牙齦、皮膚出血,後因子宮大出血不止而切掉子宮。血小板極低致口腔、皮膚、尿道繼續出血,外科切掉脾臟,術後血小板仍低而仍然出血。

故事2:李女士27歲,小腹不適3月查彩超:左輸卵管積液,左卵巢懷疑囊腫或積液,子宮1.5×0.5×0.7釐米異物,彩超無法明確性質而做手術探查:切除子宮異物為息肉,切除左輸卵管確認是慢性炎症,均無大礙,卻失去左側輸卵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