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估值差異的邏輯

今天,WIND顯示的動態PE(TTM),格力電器為9.6,美的集團為15.4,這是不小的差異,但我認為是合理的,我不是要黑美的

,我說說個人看法,不一定對,僅供參考。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分別是最近的兩次回購方案、產權問題、美的海外併購。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估值差異的邏輯

一、美的集團最近的兩次回購方案

最近兩次回購方案,表面上很不錯,利於股東。但一細琢磨,都讓我聞到味道不對,有些難受。

(一)回購降低小天鵝收購成本

2018年7月,美的公佈40億元回購方案,如果是以低於公司內在價值回購股票,本來是件好事。但9月就停牌,發行股份吸收合併小天鵝,難免讓我聯想,是否以回購抬高股價,從而降低收購成本

(二)損害長期股東利益

2019年1月,美的修改公司章程,第158條,“公司以現金為對價,採用要約方式、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股份的視同公司現金分紅,納入現金分紅的相關比例計算。”

2019年2月,美的公佈66億元回購方案,回購股份用於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結合1月的章程修改,我又聯想了

假設以66億回購完成,執行限制性股票方案,以50%價格授予管理層,管理層支付33億給公司,公司實際支出33億,卻完成了66億的現金分紅。對管理層而言,發了一大筆獎金。對股東而言,短期股價是漲了,但長期看,現金分紅金額減少66億,在外發行股份不變。我認為這是找機會給自己發獎金,損害長期股東利益

(三)沒有必要股權激勵

我認為美的集團沒有什麼必要搞股權激勵,完全可以用現金工資激勵,誰業績好,直接給予高獎金即可。

有朋友說騰訊、華為等企業都用股權激勵,且效果不錯。這點我承認,這些依賴人才的科技類、互聯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員工工資,但人才競爭卻很激烈,沒有錢,只能支付夢想,這些股權激勵就是夢想的大餅,必須給員工。

對於傳統制造業企業卻不存在這些問題,一來成熟企業已經有錢支付。二來公司核心競爭力即護城河建立在成熟的渠道、供應鏈分工等領域,普通管理人員已經不那麼重要,人才競爭的程度不太激烈,人才的市價也不算貴,根本用不上股權激勵。

最後想說,股權激勵不是統統不好,如果業績目標設計恰當也是不錯的,但我還沒看到好方案,因此我不能臆測好方案會出現。

二、格力產權問題—沒有老闆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估值差異的邏輯

沒有老闆是格力長期低估值的主要原因,珠海國資委持股18.22%,國資委與格力管理層(朱江洪、董明珠)長期不對付,甚至時常想佔點便宜。有很多朋友不喜歡投資國企,就是這個原因,公司沒有真正的老闆,就沒人為公司長期利益負責,沒人為企業指引方向,沒人為企業糾正錯誤,自然跑冒滴漏,久而久之被競爭淘汰。

A股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比如茅臺、格力、萬華,優秀的管理層依然能帶領公司走向輝煌,這裡就要實質重於形式地觀察,雖說它們是國企,但是否有產權人,即老闆呢?它們是有的。

茅臺有季克良(72歲退休),格力有朱江洪(67歲退休)、董明珠,作為最優秀的企業家,雖然沒什麼股權,但由於為公司發展做出的卓絕貢獻,顯然產權已經界定在他們個人身上,只要他們在,公司就沒有問題,名義上的產權人—國資委也干預不了。

如今,董明珠已經65歲了,過了退休年齡,因此產權問題也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了,資本市場也就有了擔心。董明珠之後交給誰?我想董姐已經有人選了,但他是否有足夠的權威?未來珠海國資委是否會協助他?格力沒有為其長期利益負責的老闆,這些不確定性就給投資者帶來了陰霾,估值上必然會考慮,折價也就自然了。

相反,美的集團有明確的老闆—何享健,也有正當年的管理人—方洪波,年輕力壯。如此估值也就拉開了差距。

(一)高管團隊的穩定性

董明珠這類管理層,實質上就是格力的“老闆”,對格力長期利益負責,從而保障公司管理層的穩定性。可以從高管穩定性來對比一下格力、美的。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估值差異的邏輯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估值差異的邏輯

(二)沒有老闆的A股實際案例

巴菲特曾提及公司治理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公司沒有老闆,管理層可以控制公司決策,私利驅使下可以為所欲為,股東利益就是個屁

舉一個A股雷科防務的例子,公司沒有老闆(即控股股東),管理層做主。2017年至2018年3月,股價一直在9-12元之間,公司兩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以6.04元價格授予5,81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5.10%,這算是管理層的超級大禮包了,管理層借錢參與激勵計劃。

2018年10月,面對持續下跌的市場和公司股價,公司公佈回購方案,擬以3-5億元現金回購,可三季報顯示9月末公司只有不足8億元現金。

2018年12月,公司股價一直在5.50元以下徘徊,當時整個A股瀰漫著超級熊市的陰霾。管理層扛不住了,因此公司公告取消股權激勵計劃,股價太低了,讓公司按原價回購5,810萬股,耗資近3.5億元。

管理層本想給自己發獎金,誰知道發了個炸彈,指揮公司耗盡資金回購,公司發展的可持續性與我何干

三、美的海外併購

美的2016年以6.93億美元買入東芝家電,截止2018年半年報,尚未盈利;2017年約耗資341億元(估算),業績停滯不前,尺寸未進,按收購價計算,依然約為50倍PE。

兩次併購花了近400億,還沒看到光亮,也沒賺到錢,但畢竟也是資產,總不能用10倍PE來估值吧,因此這也是格力、美的估值差的來源之一。

四、結語

最後,關於董大姐的接班人問題也不必過於在意,即使她突然不在了,也不會影響格力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她到處竄場演講、當網紅,甚至參加過真人秀節目,這些都是交接班前的跡象,公司的實際運營早就移交給其他人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格力空調的護城河已經堅不可摧,董大姐走了,也不會影響大局,請各位放心,下文我們再聊聊格力的護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