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結合貴州實際大膽探索創新 進一步激發脫貧攻堅活力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2018年10月17日,貴州省脫貧攻堅志願服務接力活動暨“扶貧日”現場捐募儀式現場一角

(一)探索創新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去年年初,貴州省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主要基於三點考慮。一是緊迫性。貴州還有280萬貧困農民需要脫貧,有2000萬農民需要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路,現距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間緊迫,沒有產業發展,就難以如期脫貧、全面小康,也難以實現鄉村振興。二是艱鉅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們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市場培育、基層組織、工作作風等都是一種挑戰,要適應農業主要矛盾變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體現山地特色,突出現代高效,必須採取革命性的辦法。三是系統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是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的發展過程,也是培養新一代職業農民的過程,按老辦法解決不了這一系列問題。基於這種緊迫性、艱鉅性和系統性,靠傳統的、常規的辦法來抓農業結構調整,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必須採取超常規的帶有革命性的舉措來促使全面變革。去年,全省上下通過深入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全面推廣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有效推動了思想觀念、發展方式、工作作風“三個轉變”,為穩定農業效益,提升農民收入和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探索創新“五步工作法”助推貧困縣退出。為確保14個縣如期退出,貴州省緊緊圍繞貧困縣退出核心指標,創造性地將“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幹部培訓、監督檢查、追責問責”五步工作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突出政策設計,完善《貴州省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和脫貧退出程序暫行管理辦法》,對“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進行了具體界定,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縣退出考核的指導性。二是突出工作部署,孫志剛書記、諶貽琴省長及其他省領導率先垂範,帶頭多次深入14個貧困縣調研指導,督促14個貧困縣認真履行“雙組長”和“五主五包”責任制。三是突出幹部培訓,14個縣參加培訓2萬餘人次,同時多途徑開展宣傳工作,提高了幹部幫扶能力,提高了群眾對幫扶工作的認可度。四是突出監督檢查,抽派28名業務骨幹組成督導組,深入14個縣進行3個月不間斷蹲點督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推動問題及時得到解決。五是突出追責問責,對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嚴肅追責問責。去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反饋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結果,貴州省桐梓、江口等14個縣均達到貧困縣退出條件,實現順利退出,極大地提振了全省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信心決心。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貴州省2018年東西部扶貧協作推進暨項目觀摩會

(三)探索創新易地扶貧建設和後扶新模式。貴州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積極探索創新“六個堅持”(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和後續發展“五個三”經驗做法,在全國率先開闢了一條符合貴州實際的新路子。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後期扶持和社區管理面臨的安置點機構設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穩定就業和持續發展等問題,研究出臺《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期扶持和社區管理的意見》1個主體文件,及《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本公共服務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培訓和就業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遷出地資源盤活及收益分配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增減掛鉤復墾項目驗收工作的實施意見》等7個配套文件。針對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資金短缺的問題,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將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主要用於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的建設,推廣運用“一架構三清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的建設組織架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建工作清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建引領公共服務清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建引領便民利民服務清單》),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四)探索創新大數據與脫貧攻堅融合。根據貴州省脫貧攻堅實際需要,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建立完善貴州扶貧雲系統。貴州扶貧雲在每天更新全國扶貧開發系統貴州業務數據的基礎上,通過開發建設“數據自動比對端口”等多種方式,實現數據共享比對無人化處理,大幅節省數據比對及清洗的人力物力投入,有效解決基層跨部門、跨系統重複填報數據的問題,進一步減輕基層工作負擔。目前已有效整合25家省直部門扶貧相關業務數據指標278項、2300餘萬條,實現數據共享交換28次,數據交換量1.37億條以上。貴州扶貧雲在全國率先開發疑似漏評採集、入戶核查、計劃脫貧標識、幫扶措施覆蓋分析等特有功能,通過運用多項特色功能並進行數據綜合分析,去年共幫助全省各地標識計劃脫貧36萬餘戶140萬餘人,針對幫扶措施落實情況預警33萬餘次,下發通報10次,為全省各地特別是2018年擬退出的18個縣高質量完成減貧任務如期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系統註冊用戶已突破40萬人,涵蓋了省市縣鄉各級扶貧部門工作人員、幫扶責任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部分省直部門用戶,總訪問量達到1039萬餘人次以上,日均訪問量近5萬人次。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五)探索創新扶貧幹部培訓新模式。立足不同崗位實際,分級分類組織實施,實現扶貧幹部全員培訓、精準培訓、實戰培訓。一是內外結合開展大輪訓。按照“省級示範、市縣輪訓”的要求,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冬季充電”大講習活動等形式,舉辦脫貧攻堅專題培訓班493期、培訓46.8萬人次。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及對口幫扶資源,在山東、江蘇等地舉辦現代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專題培訓400期,組織2萬名基層黨員幹部走出去取經。二是創辦“新時代學習大講堂”。每月利用週末時間舉辦1至2期“時代前沿知識專題講座”,每週舉辦2至5期“業務知識專題講座”。通過設立主會場和分會場,採取電信視頻系統、電子政務網、電視直播等形式組織全省黨員幹部同步集中學習,幫助基層幹部提升本領素養、增強攻堅能力。2017年12月啟動以來,共舉辦新時代大講堂121期,共培訓幹部315萬餘人次。三是創新實施幹部教育“四項特色工程”。抓住用好建設遵義幹部學院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黨性教育特色基地建設、特色課程開發、特色課本編撰、特色名師培育“四項特色工程”,進一步引導黨員幹部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矢志攻堅克難。四是推動優質培訓資源向基層延伸。分類建立省市縣三級產業扶貧技術專家庫,分級建立產業扶貧專家組,搭建培訓供需對接平臺,累計開展業務指導培訓11萬餘人次,幫助幹部群眾有效破解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充分利用幹部在線學習學院、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組織基層幹部群眾開展經常性學習培訓。2018年8月,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扶貧辦在貴州召開西部片區脫貧攻堅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推進座談會,充分肯定貴州幹部教育培訓工作。

(六)探索創新基層黨建新模式助推脫貧攻堅。根據脫貧攻堅需要,積極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組建聯村黨委助推脫貧攻堅。一是開展村級黨組織模板化建設,認真總結提煉各級黨組織和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中所承擔的重點工作,形成“一任務兩要點三清單”,包含村級黨組織4類10項的“一個基本任務”、村黨支部書記6類11項和村第一書記4類9項的“兩個履職要點”,市縣鄉三級黨委3、4、5類8項、11項、12項的“三個任務清單”,對照清單履職、對照清單述職、對照清單考核,推動黨組織書記堅守“主陣地”、種好“責任田”、交好“政治賬”。二是探索創新聯村黨委助推脫貧攻堅,組建“以強帶弱型”“產業引領型”“跨界開放型”“園區主導型”“村企融合型”“村居互助型”聯村黨委,統籌推進農村產業全面升級、基礎設施均衡發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基層組織全面過硬。例如,我省六盤水市在積極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中,按照“地域相近、人文相親、產業相連”的原則,共組建了97個聯村黨委,覆蓋了56個鄉鎮、381個村、199個非公企業、313個專業合作社、78萬群眾(貧困群眾10.8萬人),帶動261個村摘掉“空殼村”帽子,促進3.7萬人擺脫貧困。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貞豐縣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

(七)探索創新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貴州省臺江縣是中組部定點幫扶縣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杭州市餘杭區對口幫扶點。一直以來,貴州聯合中組部和杭州市積極推動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一是人才支援組團配套。改變過去選派單人,個人作用發揮有限的方式,開展“組團式”幫扶。杭州市先後派出43名優秀教師組團式到臺江縣民中支教。浙大二院派駐10餘批次共18名專家到臺江縣人民醫院進行實地幫扶,幫扶週期均在6個月以上,讓臺江縣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實惠的醫療服務。二是幫扶資金整合配套。按照“統籌安排、成果共享、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各方面資金改善醫療、教學設施。杭州市支持臺江100萬元資金,建成臺江職中實訓車間。浙大二院累計投入412萬元為臺江縣人民醫院購置先進醫療設備,醫院硬件水平得到提升。三是制度建設成龍配套。幫扶團隊注重把東部城市先進的制度、流程管理模式和理念整體帶到幫扶醫療教育領域,相繼修訂出臺了10餘種管理制度。四是人才培養靈活配套。圍繞提升本地醫療教育人才專業能力和素養,幫扶城市按照“資源下沉與進修培訓相結合、現場幫帶與遠程幫扶相結合、長期派駐與短期指導相結合”的原則,靈活開展專業人才培訓。去年以來,杭州市專門投入1000萬元教育綜合提升幫扶資金,力爭用三年時間對臺江縣從學前到高中的所有學科教師進行“送出去、請進來,建機制、重獎勵”的教師能力提升培訓,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同志的充分肯定。當前,全省上下正在積極推廣這種幫扶模式,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取得更大成效。

(八)探索創新金融扶貧新模式。一是積極探索創新小額信貸風險防控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防控風險、自主參與”的原則,在農戶信用等級體系中增加“特惠級”,由建檔立卡貧困戶持有效身份證件、貧困戶登記冊,向貸款發放銀行自願提出申請,由銀行自主審核、優先放貸,任何部門不得人為增加審批環節,切實精簡貸款程序,確保貧困群眾“貸得到”。制定《關於進一步規範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切實防控風險的通知》《關於改革創新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的指導意見》,推動扶貧小額信貸精準有效、安全規範、可持續發展,確保金融機構“願意貸”。目前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348億元,覆蓋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66.6萬戶,貸款總量居全國第二,貸款增幅居全國第三。二是探索創新設立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為破解打贏脫貧攻堅戰資金難題,充分發揮市場助力脫貧攻堅作用,減輕財政負擔,201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設立貴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截止目前,扶貧產業子基金已投放項目476個,投放資金278.56億元,企業使用資金項目462個,使用資金153.11億元。去年年初以來,受金融監管新規影響,省委省政府決定調整貴州原脫貧攻堅投資基金,發起設立138億元規模的貴州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擬撬動784億元的銀行貸款,支持我省綠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基金使用需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面向在貴州境內註冊、擁有20%資本金、符合綠色產業投向、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和脫貧農戶持續增收的實體企業。基金主要投向茶葉、中藥材、食用菌、優質草、農旅一體化、大健康養生、生態水產、乾果等八大綠色產業。目前,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已投放項目51個,投資資金28億元,為助推產業扶貧提供了資金保障。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丹寨縣南皋鄉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一覽表

同時,貴州還率先頒佈實施《貴州省精準扶貧標準體系》,全面總結貴州省精準扶貧成功經驗和實踐積累成果,系統梳理產業扶貧、農村“組組通”硬化路、易地扶貧搬遷等精準扶貧政策和工作內容,成為全國第一個發佈《精準扶貧標準體系》的省份。創新舉措對擬退出縣和深度貧困縣盡銳幫扶,針對擬退出縣和深度貧困縣時間緊、任務重,已退縣和市州直部門有經驗、有資源的實際情況,加強統籌協調,聚集脫貧攻堅人財物力量,向擬退出縣和深度貧困縣聚焦,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進行蹲點指導,幫助儘快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探索創新“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新模式,深入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去年多位外國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等到貴州考察,他們對貴州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做法給予充分讚譽和肯定。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表示:貴州利用電商、大數據和發展旅遊來脫貧,使貴州從五年前30%的貧困發生率直接進入數字時代,貴州的發展經驗對世界有啟發意義,要將貴州可複製、可借鑑的發展模式推廣到其他地區,推動全球減貧和發展事業取得更大成就。泰國詩琳通公主2017年訪貴州時認為,貴州脫貧攻堅成效顯著,2018年再次訪貴州,專程深入瞭解貴州發展速度的原因和脫貧經驗,為泰國扶貧工作“取經”。南非、坦桑尼亞、烏干達等非洲國家代表,非盟、歐盟代表,美國、日本、丹麥等國的國際組織、使館代表團隊對貴州脫貧攻堅工作給予高度讚賞。(鄭娟 龔超)(照片由貴州省扶貧辦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