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焦慮不僅是焦慮,也是諸多問題的匯演

首先來說,我們為什麼會有健康焦慮?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體質的下降,疾病增多,食品問題增多,汙染問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或者說,不健康或正在失去健康,導致了人們的焦慮,外部的不利因素又加重了人們的思想負擔。先說體質下降的問題,青少年的學業壓力重,不同程度地缺乏體育鍛煉、戶外活動。中考還要好些,體育的分值佔比很重,就算為了升學,學生們也會去加強鍛鍊。然而一旦升上高中,高考的指揮棒就揮舞過來了,為了考上好大學,不顧一切,當然也包括健康。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又要面臨營養過剩、近視等問題的困擾。學校在管理時,往往安全至上,體育運動竟然也帶了些許違禁的色彩。

成年人也是如此,如今體力勞動減少了,腦力勞動增多。人們工作壓力大,有些人甚至不堪重負,沒心思、沒時間、沒條件去做戶外運動。比如一線城市的白領,有些人每天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去上班,回到家已是入夜。去健身房,經濟因素倒是次要的,時間和精力往往不允許。在工作區長年累月地長時間對著電腦久坐,健康狀況必定堪憂。之前報道的年輕白領猝死,令人唏噓感慨。體力勞動者的身體就健康嗎?也未必。流水線前的打工者,不僅身體受損,精神壓力也很大,前幾年的富士康的"七連跳",令國人痛心不已。

通訊的發達,網絡的便利,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想和朋友聊天,藉助軟件瞬間實現互聯,聞其聲,還能見其人。想購物,動動手指就能完成。餓了,可以點外賣,各種好吃的都有,很快便能送達。交水電費、物業費、辦理各種證件、手續,網上也都能完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網,有手機依賴症的人越來越多,願意沉迷虛擬世界的人也不在少數。課堂上、馬路上、飯店裡、臥室裡、廁所裡……有多少人五分鐘不摸手機便有失魂落魄之感?至於逛夜店之類的生活方式,不瞭解,暫且不論。

生活不規律,飲食往往也少有節制,高熱量、不健康的食物對軀體的損害更為直接。還有食品問題,從米麵到油類,從蔬菜到肉類,從自家餐桌到高檔飯店,我們見識了太多,經歷了太多。我們比之前更關注健康,更關注環境汙染問題,看天氣預報時也會順便看看當天的空氣汙染狀況。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的發展變得更加綠色健康,環境保護成了國策,成了人們的共識。各地的治汙也立見成效,優良天數逐步增加。人要喝水,要呼吸空氣,要在天地間奔走,自然環境才是生活質量的根本。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稱當前的醫療出了問題,疾病越治越多。醫療與疾病的增多肯定有關,但應該不是主要因素,而是疾病增多以後,不當的醫療加劇了這一問題。這些年癌症多發,心腦血管疾病猛增,好好的人不知什麼時候便倒下了。倒下之後,雖有醫保,仍有相當大的經濟壓力。健康焦慮包括兩方面:一是害怕失去健康;二是害怕失去健康後,缺乏保障。除了醫療,還有養老問題,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了這麼多年,失獨家庭陷入了困境,獨生子女要工作,要照顧家庭,也要承擔贍養義務。

如今的人,可能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人都實際。到手的錢可能很快貶值,養兒防老也未必可靠,我們更願意相信腳步之匆匆。在此,我絕無販賣焦慮之意。實際上,人們對健康的焦慮,在身,在心,強行壓制或有意忽略,並非積極的應對方式。這一段時間不少名人相繼離世,健康焦慮卻無意間尋到了發洩出口。我們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焦慮才如此真切。放慢腳步,強健身心,不屈不撓,諸多問題的匯演不過是生命的歡動。回望古代,原來生活有多種選擇;展望未來,原來生活有多種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