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共享出行站在十字路口上

2019年春節剛過,“共享出行”又一次走到鎂光燈下,成為焦點。這一次,被捲入輿論漩渦的,不僅有“頭部”企業滴滴,還有傳統車企推出的出行品牌。而在另一邊,曹操、哈囉拋棄“專車”屬性,正式升級為“出行”平臺,後來者正在摩拳擦掌,共享出行的江湖有群雄並起之勢,格局或將生變。

繞不過去的“補貼”

要在共享出行這口深井中,取一瓢水的,補貼是繞不開的檻。滴滴“成”於補貼,至2018年底,滴滴市佔率超過60%,市值接近800億美元;滴滴當下之“困”也在於補貼,據媒體消息指出,2018年,滴滴在司機補貼方面共投入了113億元。業內人士表示,假如沒有司機補貼,滴滴在2018年能夠盈利4億元。

作為後來者,“曹操專車”背靠吉利,司機的收入除基本工資之外,還有績效獎勵。某種程度上,後者可以看成是“補貼”。多位曹操出行的司機向記者反饋,2018年,月收入在8000~12000元,其中獎勵收入在15%~30%。

在業內看來,不管格局如何變,“補貼”仍是常態。“玩家們”提供必要補貼的基礎上,構建持續盈利的能力,同時還不能削減在安全領域的投入。可以預見,安全,將會是“共享出行”的前提與基礎。


2019年:共享出行站在十字路口上

“後來者”與“雙積分”

2019年,“共享出行”將迎來新一輪的跨越。這其中,有追趕者的發力,也有新面孔參與角逐。無疑,傳統車企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上汽、廣汽、北汽、奇瑞、東風都在積極佈局自己的移動出行藍圖。

不同於滴滴,背靠傳統汽車大集團,曹操、哈囉、車享們在車輛採購、保養維修和運營資本上,有明顯優勢。不僅如此,由於全部採用純電動車,它們還能夠直接獲得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以續航里程200~250公里的車型為例,2018年,每輛車能夠獲得3.6萬元的“國家+地方”補貼。

從2019年開始,“雙積分”會逐步接棒“現金”,成為新的鼓勵措施。按一個積分6000元測算,每輛純電動車屆時也能夠獲得1.2萬~2.4萬元不等的補貼。獲取補貼的方式不一樣,“玩法”自然也就不一樣,這也就不難理解,在滴滴爆出鉅虧的當下,它們一直十分淡定。

一位移動出行初創公司運營人士向記者表示,滴滴在移動出行上的投入不會有虧損,“滴滴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其他戰略性的業務當中,比如AI與自動駕駛,還比如汽車交易與金融、滴滴外賣、共享單車等”。

共享汽車不是救命稻草

傳統車企也並非全無“後顧之憂”。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1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9.5萬輛和202.1萬輛,增速低於汽車總體2.3和2個百分點,同比分別下降14.4%和17.7%。

高調進入“共享汽車”領域,未雨綢繆,這是應有作為,但同時也要“量力而行”。江淮汽車前董事長左延安表示,之前大夥過慣了好日子,對過苦日子還沒有心理準備。現實是,中國車市正在迎來“火山活躍期”,身處最前線,任何一家廠商要想穩住當下的位置,進而謀求繼續增長,競爭不能迴避。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未來數年,強者可適度進行前瞻性佈局,而弱者首要任務抓緊尋找生存路徑。新一輪的混改和兼併重組已經啟動,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是空前的。共享汽車是強者們的新目標,但顯然不會是弱者們“最後的救命稻草”。站在十字路口上,這一次,共享汽車能否找到準確的前行方向?一切留待市場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