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石榴纹

石榴其实是舶来品,据说汉代张骞通西域时带回中国。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那一年石榴花开的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

中国人向来喜欢红色,满枝的石榴花象征了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所以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在自家庭院里种植一两棵石榴树,以祈求生活如石榴花般红红火火。

瓷器上的石榴纹

窑变釉石榴尊 (清代)

石榴纹,作为明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石榴多子,常被人们视为多子的祥瑞之果,千百年来为民间所喜爱。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剥开石榴,子露出来,叫榴开百子。所以中国人画石榴,多数是要露出果实,寓意多子多福。正是由于这种奇果来自异域,传入中国后身价倍增,成为一时的奇花异卉,为文人雅士所追捧。其形象也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载体,如绘画、陶瓷及其他工艺制品中大量出现,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有石榴纹装饰在陶瓷器物上。元代通常多作辅助纹饰装饰在器物的肩部。明清时期多与柿子、桃等组合成统一的画面,偶有单独的石榴纹饰。

瓷器上的石榴纹

磁州窑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石榴尊 (元代)

明初永乐时期石榴纹装饰风格,多以果实的描绘为主,绘画细腻真实,采用双勾填色,巧妙地利用青花色泽的深浅变化,使得纹饰的质感强烈,尤其是深重的青花勾描叶脉及点饰果实,显得极为自然,青料为进口苏麻离青,色泽清晰明快。

瓷器上的石榴纹

青花石榴花纹菱口盘(明 永乐)

到了明代宣德时期,石榴花果纹饰器物较多,花大而果实较小,花朵层次较多,有千叶石榴花之谓。所用青料晕散使得纹饰产生深浅变化,质感较为强烈,采用小笔触填色,浓淡相间中,所施笔痕清晰。

瓷器上的石榴纹

青花石榴花卉纹碗(明 宣德)

成化官窑石榴纹饰器物也较为常见,其构图与前朝大同小异。画法也为双勾填色,有层次变化。但叶片的卷曲十分明显,尤其是顶尖的两叶片夸张变形,叶脉较宣德时细密清晰,最为明显的差别是宣德纹饰在勾线填色时有细小的笔痕,而成化此类纹饰填色为一笔填满,花叶的边际之处很少见有笔痕。

瓷器上的石榴纹

黄釉青花 石榴花果纹盘(明 成化)

明代正德所装饰的石榴纹饰为沿袭传统的石榴纹饰,果实较大,花叶细长,纹饰夸张。层次虽多,但较为繁密,缺乏真实感。绘工虽不甚精细,但颇为优美。

瓷器上的石榴纹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明 正德)

万历石榴纹写实的味道浓郁,重在表现石榴子。纹饰构图较为饱满,缺乏色泽变化,层次感较差。在继承嘉靖风格上有所创新,不仅仅表现出石榴的形状,而且表现出石榴的开裂,果实较为饱满,叶片细长。

瓷器上的石榴纹

青花内缠枝莲石榴纹外菊瓣纹碗一对 (明 万历)

瓷器上的石榴纹

五彩花果纹小盘(明 万历)

清代石榴纹饰继承了明代晚期的绘画风格,多为写实之作,且多与寓意吉祥的纹饰组合,单纯的石榴纹饰也较少见。特别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以五彩器物较为常见。康熙石榴纹绘工颇为精细,可谓花叶茂密,果实累累。其花叶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反侧阴阳,勾线细腻流畅,脉络清晰明快,尤其是石榴开裂处呈现出各种鱼鳞状榴子。

瓷器上的石榴纹

青花五彩石榴花卉纹菊瓣盘(明 崇祯)

瓷器上的石榴纹

五彩石榴图诗花神杯(清 康熙)

清代雍正石榴纹构图有永宣风韵,尤其是青花点染中有本朝明显的特征。所绘石榴纹饰,构图饱满,石榴果实生动真实,尤其是花朵的层次较多,叶片勾线填色有永宣时青花晕散的痕迹,仔细观察之下,青花并非晕散,而是有重笔点饰而成。

瓷器上的石榴纹

青花石榴纹长方花盆(清 早中期)

乾隆石榴纹饰绘工细腻,特别是粉彩瓷纹饰中的榴子极为饱满真实。在主题纹饰中的石榴利用色彩的变化突出质感,红中有黄并泛浅绿,恰似真的石榴一样,开裂处露出的榴子红中点白,极为晶莹,娇翠欲滴,一反前朝单线勾描之法。

瓷器上的石榴纹

蓝釉描金狮球图石榴尊(清 中期)

嘉庆石榴纹绘工精湛,色彩艳丽,追求生活真实,但较乾隆时略为繁乱一些。石榴纹层次清晰,色泽艳丽。画法为勾线渲染,叶有反侧,果实饱满,花朵有深浅,枝干劲挺,绘工精细。

瓷器上的石榴纹

窑变釉石榴尊(清 嘉庆 )

清代嘉庆之后石榴纹器物逐渐减少,至晚清民国时期仍有出现,以仿前朝石榴纹风格为主,其绘工及制作水平远不及清代盛世时期。

瓷器上的石榴纹

乾隆款 粉彩石榴图天球瓶(一对) (清 光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