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即墨走出來的國家級非遺!柳腔劇目《三女拜壽》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1956年

即墨成立了專業柳腔劇團,

也是目前該劇種唯一一個專業劇團。

1992年,

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團”的行列中,

2008年,

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1年,

即墨被國家文化部公佈為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這是即墨的驕傲,

也是青島人民的驕傲。

還記得兒時爸媽帶你去村口看的大戲嗎?

滿天星辰、鑼鼓喧天,

個子太小的你,坐在父親的肩上,

穿過黑壓壓的人群,看著臺上的熱鬧,

興奮得手舞足蹈。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然而韶華易逝,爸媽在歲月中漸漸蒼老

我們好像才恍然大悟,

那個曾經青衣用肩駝起我成長的父母,

如今已需要我們牽著他們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如今村口的戲臺早已荒廢

他們心心念唸的大戲已佈置何處去尋?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不妨來大劇院!

這個春節,陪著爸媽來看戲吧!

柳腔劇團

《三女拜壽》

劇情簡介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三女拜壽》講的是陳員外家興衰榮辱的變遷過程,陳老員外生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皆嫁富貴人家,唯三女兒綵鳳依照婚約嫁與一窮書生。老員外過生日,老母親喜富厭貧,對三女兒百般瞧不起。綵鳳失望至極攜子在風雪寒天回到自家茅草屋。

綵鳳夫妻對母親的作為都很痛心。追憶往昔,三女婿對綵鳳敬愛有加,並立志棄文從商。綵鳳勸夫一心讀書,變賣家產送夫上京趕考。

一埸大火吞沒老員外所有家產,老兩口到大女兒家投靠,卻被趕出門去。老兩口一個投奔二女兒,一個投奔三女兒。後來,三女婿得中歸來,接回流落街頭的老母親。老母親對當初喜富厭貧的行為悔之不及。母女重聚,全家團圓,為老母親拜壽。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陳家經受了一場興衰榮辱的變遷,壽堂上呈現出一派樂享天倫的動人景象,“高貴莫要欺貧困,人富貴在幫窮人,富貴貧賤古今論,和諧共存才是真”的真理歌頌了人間真情,鞭撻了虛偽與勢利,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發展柳腔藝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澆鑄中國夢積聚了正能量。

關於柳腔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柳腔是山東省青島地區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

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樸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哨吶幫腔。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

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後流行於膠東一帶,並傳入青島市區。

即墨於1956年成立了專業柳腔劇團,也是目前該劇種唯一一個專業劇團。1959年劇團赴京演出,並三進中南海,向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彭真等彙報演出了《趙美蓉觀燈》《割袍》等傳統劇目。1984年,青島電視臺將即墨柳腔的優秀劇本《賣魚記》錄製成電視戲曲片《王三賣魚》,獲得了首屆中國戲劇電視片“鷹象獎”二等獎。 1989年,即墨柳腔劇團再度晉京,演出了自編的大型現代戲《恩愛之間》,柳腔再度輝煌。

1992年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團”的行列中。2004年即墨市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柳腔戲藝術之鄉”。2008年,即墨柳腔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公佈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演出信息

《三女拜壽》

演出團體:青島市即墨區柳腔藝術中心

演出地點:歌劇廳

票價:100元

*1米以下兒童憑票入場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趕快置頂/星標我們哦~

開票優惠、演出資訊、精彩活動搶先知!

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从即墨走出来的国家级非遗!柳腔剧目《三女拜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