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挖出古墓,碑文颠覆历史,揭开李渊李世民的千年秘密

唐莒国公唐俭,是李唐代隋崛起的重要策士,他与李渊为密友,一路参与谋划,也正是因为如此,千年之后,学者才在唐俭墓冢中有了意外的发现。《旧唐书》记载,唐俭出身并州世宦之家,其祖父唐邕为北齐尚书,父亲唐鉴为大隋刺史,并与李渊父子相熟。唐俭自幼熬读经史典籍,长大能文能武,对待父母极为孝顺,平素为人却豪爽不拘小节,故而少时就小有名气。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成为太原留守,同在太原的唐俭由此经常出入李渊府邸,与其共话天下风云,言谈之中,李渊发现这个比他小13岁的后辈,竟是一个心怀大志且善谋的勇者,心中不由暗暗惊叹。

陕西挖出古墓,碑文颠覆历史,揭开李渊李世民的千年秘密

彼时世事纷乱变化莫测,李渊、唐俭、李世民等人,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了图取大业的契机。《旧唐书》及其他唐代古籍对这一段的记载,着墨最多的,要属彼时还非常年轻才19岁的李世民,而巧妙的忽略了更加老练的李渊及唐俭,这一细节长久以来都鲜少被注意。据唐史记载,李世民最为敏锐,他四处招揽英豪智士,积蓄势力,与晋阳令刘文静、裴寂等人日夜筹谋,唐俭也屡次献计献策,但是一直到了蓄势待发前,李渊都还不知情。即便后来得知李世民的筹谋,李渊还生怕获罪,坚决不准许,并咋呼着要把李世民问罪。

但是一切却又神奇的展开了,大业十三年7月,李渊率3万人马挥剑关中,次年5月即以雷霆之势创大唐基业。一直竭力辅佐李渊的唐俭也成为中书侍郎,后因识破独孤怀恩贼心及时奏报,救了李渊一命,被加封莒国公、礼部尚书。李渊之后,唐俭继续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曾奉命出使突厥,自身为饵诱使突厥可汗中计,为唐破突厥立下大功。为了彰显唐俭之功,李世民下旨将长孙皇后抚养长大的豫章公主,许给唐俭之子,唐氏一门由此愈发显贵。但到了唐俭晚年,忽不再勤于诸事,退居府邸终日宴饮,实际上此举别有用意,以退为进保全家门及儿孙。

陕西挖出古墓,碑文颠覆历史,揭开李渊李世民的千年秘密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年逾八旬的唐俭病逝于府邸,获赐昭陵陪葬,唐俭墓坐落在陕西礼泉北屯乡。当地县志记载,唐俭下葬后,墓冢常有香火缭绕,其家族子孙常驾驶华丽的马车来墓前祭祀,附近乡人逢年节时也常去添把土。千载之间,唐昭陵的古墓十有八九被盗掘一空,唐俭墓也没有例外。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陕西考古专家对昭陵进内的古冢进行了逐一勘测,但凡被盗掘过的古墓又进行了考古清理,期间有了诸多意外且惊喜的大发现。据礼泉昭陵博物馆专家介绍,1978年,他们清理发掘了唐俭墓,墓室除了残破的砖瓦,依荡然无存。

但在墓室的淤泥中,考古队清理出了一方断裂的墓碑,碑文详细记述了莒国公唐俭的生平,有力的证实了此墓确属唐俭墓。就在专家修复这块墓碑是,惊诧的发现碑文有很多唐代史料没有的记载,而且提到了李渊李世民等李家父子图取大业的始末。据碑文记述,大业十七年诸事纷乱,李渊见状虽不露声色却大举招揽人马,并且与唐俭相商,唐俭“奏前载之兴废,及列代之成败,言孔明之三分”,唐俭知道李渊的心思后,为其总结前车之鉴,分析情势勉励李渊,李渊深以为然,慨叹“似汉遇子房”。

陕西挖出古墓,碑文颠覆历史,揭开李渊李世民的千年秘密

两人由此谋划大计,李渊对唐俭“言听计从”,待到商定了一切之后,才去告知“太宗”等人,即是李世民,李世民获悉父计“兴言暗合,无不接受”,如此李渊遂率众起之,大获全胜。如此可见,立唐代隋完全是李渊亲力亲为操持的,而彼时尚且才19岁的李世民,仅仅是依计行事,跟随辅助父亲而已,彼时他并没有特别的浓墨重彩,必竟有父亲李渊在前。

曾有学者提及,就李渊立唐的速度来看,此人绝对是大智大勇之辈,唐俭墓碑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李渊智勇善断的一面。当然此碑文如此记载,也令考古学家无不瞠目结舌,但唐俭是李唐崛起的见证人,是李渊引为心腹的策士,而且唐俭死于李世民之后,故而唐俭墓的墓志极大地补充和修整了唐代失落的历史,并且重现了历史上更为真实的李渊,以及他被抹去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