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今天有書君為各位帶來的這本書就是:《深度工作: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相信有很多上班族的朋友都看過這本書了,今天有書君就來和大家一起剖析一下這本書吧。

《深度工作: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是2017年07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美] 卡爾·紐波特。

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

他還是一位人氣博主,創辦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博客“學習黑客”,致力於為大家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

紐波特還著有《如何在大學裡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 如何考進世界頂尖名校》《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暢銷作品。

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隨時隨地收發電子郵件、一個接一個地參加大小會議、在即時通訊軟件的尖叫中手忙腳亂、在繁雜的多線程工作中不斷地切換注意力……你看起來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轉化為生產能力嗎?

本書作者、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尖銳地道破了信息經濟時代的驚人真相——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此類浮淺事務上,而這些工作不僅產出的價值有限,還會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創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義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專注的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而正因為當前社會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與經濟成功的關係也變得日漸緊密起來。本書的所有討論也圍繞 “深度工作”而展開,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客觀地分析了在新經濟形勢下實現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系統地傳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如將深度工作納入日常工作進程、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遠離社交網絡等。

作者還強調,深度工作不是一項過時的技能,而是將人們從技術壟斷導致的精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藥。在當前這個以網絡為中心的浮淺信息時代,倡導深度工作無異於呼喚一種匠人精神的迴歸。

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深度工作時,大腦是非常專注而高效的,有能力處理複雜問題。想象一種狀態:在無人打斷的長時間思考下,大腦會創建精密的立體信息網絡,各種想法和創意會不斷湧現,發現問題後去吸收信息的效率會非常高。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實則有豐富的內涵,是否能想到足夠的深度。舉個數學的例子:對貝葉斯公式,它的概念簡單,被很多理工科同學熟知。它最初用於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條件,需要哪些背景知識,進一步,它的本質,有哪些推論和擴展,在哪些領域被成功應用。能把這些問題都講清楚,足夠去應聘頂級的算法工程師。

專注是一種習慣,當你能在乏味或費解的問題上(比如看這篇文章)保持專注時,大腦會自然地習得這種技能,並逐漸適應。專注工作非常高效,雖然財富相差巨大,但人人時間平等,節約了工作時間就有更多空閒去浪。

除了高質量地工作,深度思考還可以擴展到平時的空閒時間,當然並不是鼓勵成為工作狂。很多好想法,並非來源於書桌前的正襟危坐,而是來自於生活中不經意的思維火花。當你對一個問題很感興趣時,就會不自覺地在潛意識中思考它。不刻意的狀態反而能促使它們浮上真正的意識。

散步中思考非常有效,當然要保證安全。在冗長的通勤途中,讓自己儘量不玩手機,想想有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原本抓狂無聊的等待反而進入了平靜。想象週六傍晚,一個人安靜地坐在西湖邊的長椅上,周邊空無一人,只有幾隻小貓在身邊玩耍。望著平靜的湖面陷入沉思:最近要完成的任務,有幾種方案,優劣如何,資源是否能到位,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哪個妹子比較好看(又亂入了),進一步地,制定關鍵節點,任務產出和產生的影響。在半小時之內,不借助筆和紙,讓大腦對問題的解決路徑做完整的模擬。說不定能一下子想通困擾很久的問題。

城市本來是無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生活,交流和競爭帶來了趣味。你可以和大腦做朋友,它會為你構造漂亮的場景,創建記憶宮殿,記住令人驚訝的海量信息。大腦還可以模仿幾個朋友幫你出謀劃策,但千萬不要陷入多重人格的陷阱啊(這個太酷了)。

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深度工作不是成功學,更不是走向人生巔峰的靈丹妙藥。它是認真對待生活,有效利用時間的態度。它並不意味著要與世隔絕不與外界交流。你可以按自己的習慣配置閉關和溝通的節奏,溝通的效率反而更高。對方會因為你之前的深度思考而感到驚喜,沒有人會喜歡脫口而出的無意義觀點。

深度和專注會帶來巨大的不同:一般環境下,只要認真工作,就足夠成為佼佼者。然而在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下,要想出人頭地,就需要對業務,產品和算法有一穿到底的體系化理解,以及深度的工作,主動地行動。雖然大公司人才濟濟,我們卻很容易發現大家有時忙過了頭,最根本的細節被忽視的現象比比皆是。再回答前面的問題,因為強者能夠想清楚並規劃未來,專注導致主動,主動反哺專注。因此起點相同的人幾年後會有巨大的差距。

更何況,由於人力成本越來越高,AI發展日新月異,速度快成本低,且幾乎不會出錯,未來大量對腦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將會被AI取代,尤其入門級的會計,程序員,美工等辦公室白領,反而對需要與環境複雜交互的服務業衝擊較小。要想在新的競爭形態中取得優勢,不僅要與人競爭,還需要擁有AI不具備的模糊決策的深度思考能力。


引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