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以德報怨”,又叫“報怨以德”,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原文“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孔子也曾被弟子問及“以德報怨”,《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對“以德報怨”持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老子是肯定,而孔子是否定。否定的原因很簡單:如果對怨的行為我也回報以德,那麼對德的行為,我又該拿什麼去回報呢?

很顯然,孔子的觀點更符合我們當下的主流思維。提到“以德報怨”,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迂腐。難道敵人侵略家園,也要以德報怨嗎?難道別人欺負上門,也要一味忍讓嗎?難道面對侮辱挑釁,就不能抵制懲戒嗎?

在我們看來,“以德報怨”是無條件的忍讓,是軟弱和無能的代名詞,是封建社會用來愚弄百姓做順民的洗腦工具。更有甚者,對《道德經》和老子產生反感,認為道家思想是“龜縮哲學”,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義。

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其實這便是誤解了。首先,“德”並不是一味忍讓、打不還手,更不是濫好人。老子非常推崇“慈”,然而接下來就說:“慈,故能勇,以戰則勝,以守則固”。能打能守,都是慈的表現,又哪裡是濫好人呢!

所以墨家提倡“兼愛”,又提倡“非攻”,但他們卻到處幫人守城,幫人打仗。原因就在於:守,便是“兼愛”,便是“非攻”。我沒有侵略之心,我只是在自保,在自我守護而已。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而二戰的勝利者卻被認為是正義的一方,區別也在於此。我想侵犯你,你也想侵犯我,那打起來就是“無義戰”;我沒想侵犯你,你卻來侵犯我,那我打你是理所當然,我只是在守護自己的家園。

守護,便是“”的表現。一味忍讓退避放棄抵抗,這並不是守護,也不是慈,更不是“德”,又怎麼能說這種行為是在“以德報怨”呢!

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其次,“以德報怨”的“報”字,不是回報的意思,而是“制服、處置”的意思。“報”是會意字,左邊是一個刑具,右邊是一隻手抓住一個人,表示治人之罪,本意為制服、判決罪人。

“報怨”的意思,類似“制服、判決、制裁怨恨”。用什麼來制裁怨恨呢?以德來制,而不是忍讓求和,更不是怨怨相報。因此前文才會說“大小,多少

”,大是從小發展至大的,多是從少發展到多的,從根源上消解怨恨,就需要有“德”。

這也符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所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用忍讓求和的方法來和解怨恨,必然會有餘怨難消,又怎麼能說這種方法好呢?

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所以《道德經》,並不贊成“

和怨”的行為,忍氣吞聲去求和解,也不是老子的意圖。那什麼才是可以消解怨恨的“德”行?《道德經》第四十九章有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一個真正的“善者”,對任何人都是以“善”待之。打個比方:賣東西,對知道行情的人,和不知道行情的人,我都是同樣的價格。並不會因為他人無知,而去坑騙他。公正坦誠行事,又怎麼會引起怨恨呢?

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對於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樣以符合道(“善”)的行為去對待他們。這樣才能把道施行於天下,讓天下人都得到“道”。依照自然規律行事,又怎麼會招來仇怨呢?

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對於有信的人,我以信待之;對於無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信,這樣才可以讓天下人都得到“信”。否則的話,如果一個人守信還要看對象,對一部分人守信,對另一部分人不守信,那我們能說此人是個“信人”嗎?明顯不能。“信”,是一種品性,而不是行事的權宜方法。

因此孔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我們能說他是個“德士”嗎?明顯不能,因為他的“德”是分對象給予的。對我不好的人,我就不會對他表現出德;對我好的人,我才以德來對待他。

所以孔子的“德”與老子的“德”並不一樣,他是把“德”當成了一種有價值的商品,用於交易交換,而不是品性的自然呈現。

就像別人對我笑,我才對他笑,這便是把笑容當作了交換,而不是內心歡樂洋溢的自然呈現。這樣的人,是歡樂開朗的人嗎?並不是。他的笑容,只是一種程式化的“禮貌”,是“禮”而已。

從“以德報怨”來看孔子與老子的差距

而老子的“報怨以德”,是不論你怎麼樣,我都是這樣,這才是“信人”,才是“德士”,因為他的“信”不會因為對象而改變,他的“德”不會因為別人而消散。不因人因事而異,所以對於心懷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樣待之以德,這樣才可以讓天下人都得到“德”。

“以德報怨”,現在經常被眾人抨擊,視為“迂腐”的代名詞。其實究其根底,是當下人心太過浮躁,競爭太過激烈。大家的思維習慣都帶著“爭”之心,而爭的本質便是相互侵略,侵略的行為連“德”都談不上,“以德報怨”又從何說起呢?做不到,自然就只能攻擊它的合理性,從本質上消滅它了。

對於老子的“以德報怨”和孔子的“以直報怨”,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