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個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個時候,你就知道,孤獨的味道嚐起來是如何的。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出自汪曾祺的《冬天》。這樣溫暖而治癒的關於“家的味道”的描述,是文學中經常出現的部分。而對於在外奔波的人,春節前後,是最接近家的味道的時候,但也是離開家的味道最久的時候。今天分享一期名家筆下的家的味道,希望你喜歡。

1、朱自清:和爸爸一起吃火鍋的味道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象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彷彿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燻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


— 朱自清《冬天》


其實家的味道就像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

2、琦君:媽媽做的八寶酒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嚐嚐。“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於指頭伸在杯子裡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 琦君《春酒》


酒里加了八寶就變成了甜酒,小時候越是得不到,越是饞。長大後,終於可以喝酒了,在異鄉卻再也做不出家鄉的味道。“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不但大魚大肉的飯菜好,粽子年糕的點心多,還有橘子荸薺,甘蔗金蛋,又有橘子花生可以消閒;穿著紅紅綠綠的新衣服,小孩子過年,本來高高興興,是可以快樂的。

— 許欽文《過年恨》


小時候我很害怕過年,因為在這短短的半個月裡規矩實在是太多,要說吉祥話,要在親戚面前表演,要和各種奇怪而陌生的大人打交道……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其實已經記不清了,記得的是年菜的味道和跟小朋友一起偷偷在地裡偷紅薯的笑聲。

4、阿城:一碗一定要放蒜的牛肉麵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父親笑著說,我的黨齡現在被確定為四十年,居然有一半時間不在黨內,你媽媽今天燉了鍋牛肉,你去街上看看還有沒有切面賣,我們吃牛肉麵。母親也很高興,敘說著今天的牛肉是託誰才買到的,父親就問有沒有蒜,牛肉麵沒有蒜怎麼成!

— 阿城《父親》


只有最親近的家人才會記得彼此的口味,才會彼此寬容體諒。我愛吃比較硬的米飯,所以媽媽每次煮飯的時候,總會在鍋的一邊放多一些米,這樣這邊的水就會少一些,煮出來的米飯也就更幹一些。我想,如果不是爸爸愛吃軟的飯,媽媽大概就不會這麼麻煩了。

5、李劼人:只有家鄉的土豬肉味道才是獨步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成都北道的豬,在川西壩中又要算頭等中的頭等。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片成薄片,少蘸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出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


— 李劼人《死水微瀾》


有時候我也在想,我們常常覺得某種東西只有在某地才會“地道”會不會是一種錯覺。但物產這個東西和產地真是分不開的,緯度、氣候、人類的生活方式等都會對它們產生影響。所以,李劼人覺得家鄉的豬肉好吃,並不僅僅是因為那是記憶中的味道,大概也是真的非常好吃。

6、汪曾祺:讓人感到幸福和自豪的鹹鴨蛋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 汪曾祺《故鄉的食物》


多少人和我一樣在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在腦子裡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汪曾祺說,在他年輕的時候,介紹起自己的籍貫,別人就說“你們那裡產鹹鴨蛋”。雖然我們不一定能為家鄉增添什麼榮耀,但它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姿態來讓我們為它感到自豪。

7、冰心:媽媽那一碗熱鬧的紅糟肉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那裡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罈子裡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滷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


— 冰心《童年的春節》


冰心的童年在海邊山上度過,平日裡總是孤孤單單的。春節的時候不僅有“一表三千里”的小夥伴一起玩,還能吃上媽媽做的紅糟肉,這大概就是盼望過節的所有原因了吧。

8、老舍:菜多肉少的餃子最好吃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當鋪劉家宰了兩口大豬,或放債的孫家請來三堂供佛的、像些小塔似的頭號“蜜供”,母親總會說:咱們的餃子裡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劉家和孫家的餃子必是油多肉滿,非常可口,但是我們的餃子會使我們的胃裡和心裡一齊舒服。


— 老舍《老舍自傳·母親》


其實tvb的那句經典臺詞——“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就好”,雖然簡單卻說得很有道理。能夠和家人在一起,就已經很知足了。

9、梁實秋:和爸爸一起喝醉

9 位名家筆下“家的味道”

“第一次醉是在六歲的時候,侍先君飯於致美齋(北平煤市街路西)樓上雅座,窗外有一棵不知名的大葉樹,隨時簌簌作響。連喝幾盅之後,微有醉意,先君禁我再喝,我一聲不響站立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湯,潑在他的一件兩截衫上。


— 梁實秋《飲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