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名將彭越死得有點慘

在漢初名將中,彭越要算是非常特殊的一個。要論戰功地位,他至少要排在前三名(另外兩個分別是韓信和英布)。要論軍事上的貢獻,他是名副其實的游擊戰始祖。

但這個人死的卻非常慘。按《史記》的相關記載——他先是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抓捕,然後剝奪王位,廢為平民,流放蜀地青衣縣的。接著又被呂后騙回洛陽,殺掉、誅滅三族,首級懸掛城門示眾,身體被剁成肉醬,煮熟,分肉與諸侯。

彭越死的時間是公元前196年。死前彭越是劉邦分封的諸侯王之一的梁王。他被封為梁王的情形跟韓信的齊王一樣,並不是劉邦的自願,而是迫於無奈時的一種策略,也是張良的計謀——當時是以此換取這兩個全力對付項羽。除了這一次劉邦的不自願外,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以及此後的時間裡,彭越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地遵守朝廷紀律,對劉邦惟命是從。但他最終還是被除掉。

清除彭越的行動是在陳豨造反之後,當時韓信已經由楚王變成淮陰侯,被除掉只是時間問題。

清除彭越這樣的人自然要找理由。劉邦找到的理由是彭越“反形已具”,怎麼個反形已具法呢?是彭越的一個下屬(梁國太僕)的證詞。結論應該是預定的,審訊自然是走過場。這一點所有的人都明白,劉邦自然也明白。大概跟當初對付韓信一樣,劉邦雖然內心忌憚彭越,但他畢竟還不想一下子把事兒做絕。按理說如果真是謀反的話,那肯定最少也要殺頭的。但劉邦可能是於心不忍吧——畢竟人家在統一大業上立下汗馬功勞,畢竟這麼玩是明明白白地誣陷。於是就放了彭越一條活路,只是廢為平民,流放蜀地。

但彭越偏偏遇上了呂后。遇上就遇上吧,他偏偏還就糊塗到還可以再爭取一點權力——對呂后哭著分辨自己沒有罪,想要回到自己的故鄉。

以阿岔的看法,這個情況如果《史記》的記載屬實,那應該是彭越所犯的致命錯誤。因為不僅他自己,所有人應該都明白抓他,流放他,都不是因為他有罪,而是因為他太有能力,又有資源(封國),在天下統一之後讓劉邦忌憚,讓朝廷不安。他如果明白,就應該趕緊認罪,給自己和家人留一條活路。但——

他卻要為自己辯解。我以為這是彭越所做的最愚蠢的選擇。當然他這個選擇也是致命的。因為他的這種做法讓呂后以及劉邦明白,他對謀反罪加之於身是不服的。而不服的結果——對他是要討回公道。而對劉邦和西漢政權,應該就是他遲早會真的謀反。因為為他平反是不可能的,在朝廷那可是消除隱患的必要的選擇。

新的法律程序還要正常進行。不過這一回還是老辦法,讓彭越的部下(這回是門客)告他再次謀反。再由相關部門官員審查確認。二次謀反自然罪加一等。於是——

彭越就成了大漢朝死的最慘的功臣名將。

從歷史的角度看,除掉彭越雖然有誅殺功臣的嫌疑。但如果從國家的整體利益上看,這種選擇應該至少有一定的必要性。因為這麼厲害的人畢竟對集體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而按當時的條件,防範的代價要比清除大得多。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要他的命。但——

對彭越的清理卻超出了安全考慮的極限。誅滅三族。斬首示眾,身體剁成肉醬,煮成肉分發諸侯。這一切是在太殘忍,太恐怖,太慘無人道。對人,恨之入骨又能怎麼樣?

在劉邦呂后,這也許是對於其他諸侯的一個警告,一種威懾。但以這種方式無論如果都說不過去。畢竟彭越曾經是一個大功臣,不要說謀反罪本身就是誣陷。就是真的,也不至於如此!

人性的下劣竟至於如此地步,大漢朝豐碑上已經永遠地沾上了彭越腐肉的腥臭。(2019/2/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