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用船隻排水量可以達80萬噸,而航母只達到11萬噸?

軍情眼


說過很多遍了,理論上造幾十萬噸的航母可以實現,只不過完全沒有用,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歸根結底,航空母艦還是一個作戰平臺,需要航速、航程,也需要考慮效費比。很多學工科的朋友們上學時就應該聽老師講過,研發設備要在性能、結構、材料和成本中尋找平衡點,不可能為了拔高某一方面的能力,而造成其他方面出現明顯短板,也為不能為了簡單追求個別性能,而不考慮量產難度和成本過分飆高。

巨型化航母的思路

其實將航母設計巨大化,以便搭載更多的艦載機、人員和其他設備的思考,美國人早就做過。其思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延續出來,結果就是浮島式航母,浮島式航母擁有充足的艦體空間來供戰機起降,不僅搭載的設備和人員物資多,甚至可以取消彈射器和滑躍甲板,讓艦載機在航母上可以像在陸地機場一樣起降。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放棄了,且不說巨型化航母所需要的動力呈爆炸式增長,即使通過核動力和一些尖端科技解決了動力問題,其龐大的船體依然對高航速航行造成困擾(民船正常情況下都是經濟航速,航速很低)。那麼龜速航行的巨型海上平臺,將真正讓“航母成為活靶子”的設想成為現實,緩慢的航速、龐大的艦體,對於敵軍的搜索和打擊力量來說就跟“大禮包”似的,還發展什麼高精度打擊武器、搞什麼海空天監視系統,那麼一個龐然大物老遠就能看得見,導彈誤差差一些也蹭的著,這才是妥妥的“損己利人”。

航母大型化所帶來的結構強度問題

遇到題主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區分開民船和軍船的區別,對於大型民船(比方說貨輪),其自重和滿載排水量的差距至少也是2倍以上,甚至是數倍,一艘自重3000噸的貨輪,其滿載排水量可能有六七千噸;而對於軍用艦船尤其是航母來說,其自重和滿載排水量的差距也就20%-30%左右。從這個角度將,民船跟航母比就是個“空殼鐵皮船”,所以一艘尼米茲級航母能夠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而民用船舶一般都做不到。

如果高強度材料沒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出於安全性、損管和諸多戰爭條件要求下設計的航空母艦如果做到幾十萬噸,其自重都能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萬事只追求大,最終可能就會造成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比方說,你要造一艘60萬噸級的航母,那麼船體必然十分龐大,過大的艦體要承受的各種力必然加大,這時你又要結構補強,補強以後就會發現艦體自重嚴重超標,過重的艦體又會嚴重影響航速,最終還會造成整個艦體承受不住其結構重量。

效費比問題

即使你解決了整個巨型航母的結構強度問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一下這種航母存在意義。首先,如上文所述,巨型化的航母由於目標體積過於龐大,使得敵人更容易發現和打擊航母,當航母大到一定程度,恐怕彈道導彈打航母真就跟打擊陸地固定目標的難道差不多了。

其次,你造一艘50萬噸級的航母,人家造5艘10萬噸級的航母,你真的覺得這個巨型航母的作戰效果比5艘福特級強麼?單單就是生存概率恐怕就要低許多,雞蛋還是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為好。

最後,數十萬噸的航母,其所需要的護航艦隊必然更加龐大,而為這樣一直艦隊和航母本身提供後勤保障、指揮調度將成為人類史上的災難。此外,現役的10萬噸級航母已經就更龐大了,不是想停哪裡就停哪來,想在哪修就在修的,幾十萬噸的航母恐怕世界上沒幾個港口和船廠能為其提供靠港停泊和保養維修服務,至少蘇伊士運河這樣的地方是過不去了,而現在的尼米茲級航母過個蘇伊士還是輕輕鬆鬆的。

<strong>


衛青點兵


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母是美國最新的福特級,滿載排水量為11.2萬噸,之後就是美國的10萬噸的尼米茲級航母,80萬噸航母什麼概念?就相當於約7艘福特航母或8艘尼米茲級的總和!

目前世界範圍內排水量最大的船舶,是一艘由韓國三星重工建造的浮動船:前奏號,該船長約489米、寬74米,滿載排水量約為60萬噸,上圖看起來是不是超級巨大。

但前奏號並非人類歷史最大的船舶!在此之前,一艘新加坡註冊的大型原有運輸船“諾克-耐維斯號”,其擁有82.53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吃水深度達到24.61米,船舷寬68.86米,全長458.45米,載重可達56.47萬噸。這是世界上人類製造的最大船舶;不過,該船早在2010年的時候就已被拆解。

所以從“前奏號”和“諾克-耐維斯號”的例子不難看出:人類的工業水平是有能力建造數十萬噸,甚至達到100萬噸的巨船的,技術上不存在問題,理論上來說,100萬噸的航母被建造出來問題都不大。

比如前些年熱炒的浮動海上平臺,南海島礁不是建設困難嗎?用這樣的50萬噸浮動平臺來提供保障,預計速度能達到14節,可以座沉島礁上,但是現在看來對於基建狂魔來說是不需要這個東西的。

還有戰爭歷史上可是有人提出建造200萬噸航母計劃,排水量二百萬噸航母是什麼樣的概念?那是20艘尼米茲級的排水量,而且不是鋼鐵航母,而是“冰航母”,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商船被德國U艇狼群戰術夜襲,僅僅商船就高達86萬噸葬身海底,這嚴重阻礙了盟軍特別是英國的後勤物資補給,因此一個大膽構想浮出水面:利用北極龐大冰塊建造一艘高達200萬噸的浮動“冰航母”。

出人意料的是,緊急的形勢讓丘吉爾、羅斯福等人都接受了這一構想,並且很快連設計圖紙都畫出來了:艦長約600米、寬150米、高度110米、甲板厚度達12米、總排水量200萬噸。為了保證航母航行,還設計了強大的動力:26個螺旋推進器!但是可惜這個計劃最終因為技術瓶頸無法解決而擱淺了!

相比二戰,如今不論是工業水平還是材料技術都有了長足發展,甚至現在都採用模塊化生產,生產效率不存在問題。但問題的重點在於:百萬噸級的航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有沒有需求?

毫無疑問,航母主要的戰爭定位就是“移動的海上機場”,如果僅僅考慮海上移動機場問題,當然是飛行甲板越大越好;但是大帶來的毛病是動力要求太高,成本太高,如果現在的動力只能滿足100萬噸航母像蝸牛一樣的爬行,那有有什麼用?從美國開到中東去打仗,航行1年時間,過去黃花菜都開了幾波了,還打什麼仗?

第二成本問題,如果一艘100噸級的航母服役生涯花費抵得上6~8艘尼米茲級,那整個美國只能養1~2艘,全球部署怎麼辦?維修保養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第三天敵問題,就是尼米茲這樣的航母,現在都催生了像東風21D這樣的天敵出來,如果100萬噸級航母,一定會催生一大堆天敵出來,比如俄羅斯20馬赫的高速導彈會不會改進了打這種移動平臺,那可是6000公里以上的射程,甚至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末端制導來打航母都划算,甚至都不用改裝,就在航母進港口補給或者維修的時候打過來就可以了!

航母作戰不光考慮艦載機的能力,還應有的戰場機動能力,成本問題以及生存能力,所以,在現階段的技術框架中航母並不是越大越好!航母是很脆弱的,一枚導彈引發油庫大火,在引發彈藥爆炸都是常有的事,人類歷史上航母被擊沉了42艘,英國2萬多噸勇敢號被U艇2發魚雷擊中,15分鐘就沉沒了;日本7萬噸的信濃號航空母艦被美國3發魚雷擊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搞不好就是一次自我毀滅,輸不起啊!


狼煙火燎


有個概念需要解釋一下,民用船隻不存在排水量(Displacement)這種數據,民船的稱為噸位(Tonnage),雖然都是以噸作為單位來表示,但是二者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其實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軍艦的排水量所指的是船自己的重量,根據計算的標準不一樣,又分為標準排水量、輕載排水量、滿載排水量等等。

而民用船的噸位不是重量指標,而是容積單位,顯示的是這艘民船可以載荷的能力。按照船內的有效容積,乘以一定的比率而得出(每2.3立方米或100立方英尺等於1噸)。

所以民船的多少多少萬噸,並不代表這艘船本身有這麼重,而是指把這艘船人貨全部塞上之後的重量。

所以幾十萬噸的民船,如果按照軍艦的排水量標準來測算的話,實際自身也就是幾萬噸的規模。

除此之外。噸位幾十萬噸的巨無霸民船(主要是運油船),在民船屆也是鳳毛麟角,通常是用於指定航線的運輸,這種船出於運載經濟性的考慮,在航路條件允許的範圍內造得極為龐大,但是侷限性也非常大,諸如這種船隻能用於在設計航路運行,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無法進入中小型港口泊位等等。而對軍艦來說,由其是航空母艦這種帶有戰略威懾性的軍艦來說,是儘可能要做到能夠滿足全球調動的,所以其尺度體量必須要能滿足現有世界主要航路的航行條件,也要滿足港口的容納條件。


海研會


現在最大的航母大家都知道,世界超級航母也只有美帝可以建造出來,那就是福特號航母,其排水量約11.2萬噸,超過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

人們不盡要問,既然超級油輪都可以造那麼大,為什麼不建造更大的航母呢?聽小編從以下幾方面慢慢分析。

1、用途不一樣。航母是用來打仗的!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最重要的海軍裝備。說到軍事用途,航母必須具備良好的機動性,現在的軍艦一般都可以達到30節以上,大家都知道,船舶越大,興波阻力越大,如果把航母建到50萬噸以上,20節航速都很難達到,犧牲了機動性,對其作戰是很不利的,航速太低更會影響艦載機的起降。

2、航母結構複雜,裝備繁多,還要攜帶艦載機,建造的太大,對航母的強度要求會更高,而且受彈面也會增加,很容易讓敵方鎖定目標命中。

3、建造特別巨大的航母,雖然能多帶艦載機,但因為呆板、笨拙,影響協同作戰的能力。

4、航母是具備全球作戰能力艦船,通過性很重要,世界上海上軍事要道必須可以通行,如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等,太大了很難找到停泊的港口、泊位。

小編認為,航母雖然還可能造的更大,但一般不會排水量突破太多。

支持原創,各抒己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心有靈犀73024986


因為動力和機械結構做不到。

航母和民用船隻的需求和標準是不一樣。

民用船舶追求的是經濟性,就是同樣噸位更省燃料,或者相同情況下能拉更多的東西,很多其他的指標都是圍繞著經濟性設計的。

而航母的需求和標準是要遠高於民用船舶的,經濟性不再是追求的第一目標,而是變成安全性和功能指標的完成度。

從工程角度上說,想造一個80萬噸的航母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只是噸位達到了這麼大,那麼其他很多指標就會嚴重下降,最終不符合技戰術要求。

比如說動力,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來說,現代航母航速應達到30節,既是機動需要,也是可以以此產生額外的甲板風,幫助飛機起降。但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就需要無比強大的“心臟”才能做到,而在動力上想要達到推動更大的航母級船舶是非常困難的。以美國科技實力,也才使10萬噸級的航母達到這個數值。法國戴高樂航母,雖然也貴為核動力航母,但其實動力和美國航母比差的很多,以至於最大航速只有27節(一說為25節)。我國新航母為什麼沒有升級船體,達到8萬甚至10萬噸級,沒辦法啊,也是因為動力跟不上啊。而題目中提到了排水量80萬噸的民用船(諾克·耐維斯號油輪),最高航速只有16節。

再比如說安全性,航母因為其重要性會面臨各種威脅,可能是水下的、水上的甚至是天空的,這就要求其有很好的抗沉性,這裡的抗沉性不是指普通的航渡,而是在遭遇打擊的時候至少不能解體,而更大的船舶需要的材料就越複雜,所以我認為更大的船舶所需的材料強度也超過現在的承受能力。這個在民用船舶裡已經發生過了,船體超過結構強度發生了斷裂。

(MOL COMFORT號船體斷裂)

所以,航母的建造是要考慮綜合因素的,不能只看噸位這一個指標,但可以看到,從整個航母發展史來看,其噸位確實也在不斷增加,將來會不會出現80萬噸級的航母,讓我們拭目以待。


路漫漫吶喊


參與一下

航母之所以不同於貨船的排水量。是因為航母要求的是速度和很強的船體防護能力。特別是航母的整個船體外殼。相當於好幾個大型油輪所需要的鋼材重量的總和。航母由於必須保證抗打擊能力,所以,航母外殼是相當厚的,實心的鋼板有的地方甚至達到3米左右(估計分析數據,供參考)。而且是雙層的。可見,就是航母不動,等著魚雷對航母進行攻擊,估計是一般魚雷是根本穿不透航母如此厚度的船體外殼的。由於有了這樣的外殼厚度,這樣以來,航母就增加了重量。由於增加了重量,航母的速度受到了限制。所以,只有把航母設計的要小一些,才能達到航母發動機和螺旋槳推進器的基本承受力的要求。確保航母至少可以在35節速度下正常運行。如果航母按照巨型油輪的那樣龐大的體積去設計航母。那麼航母的速度就沒有了。接近成了一個海上固定的目標,那是很危險的。因為航母只有在快速的移動情況下,航母才多了一分被擊中可能的保障。就像兩輛坦克的重量和體積,充其量不過120噸。而一架120噸的運輸機,體積可是非常大的。但是120噸重的飛機可以達到0.9馬赫。那是因為飛機只是受到了空氣的阻力。而航母受到的是水的阻力。當然航母的重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說航母也能飛起來的話,那隻能是水上飛機了。但是水上飛機的重量也是非常輕的。





aircraftone


首先得說明,貨輪或者油輪為何要造到幾十萬噸?主要是因為經濟,體量越大,運的越多?成本攤薄,經濟性越好。可是航母呢?航母是作戰武器,經濟性並不是最關鍵指標,生存能力和攻擊力才是重點,從這方面說航母並不是越大越好,首先航母是需要很強的機動力的,這是它發揮威力的保障,實現快速部署是它攻擊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保持高機動能力也是它生存能力的重要保障,按現有技術讓幾十萬噸的船以25-30節航速行駛。。。還是有點艱難的。另一方面航母是不是攜帶戰鬥機越多就越好呢?不一定,航母最接強大的不是載機多少,而是飛機起飛和回收效率,目前十萬噸的航母八十架的規模四條彈射器已經很高效,如果幾十萬噸的船多裝二百架飛機,能保證比現在放飛效率更高嗎?這是存在瓶頸的,不如三艘十萬噸航母厲害。三,幾十萬噸的航母載幾百架飛機,相應配套的彈藥,油料都呈倍數增長,無形中增加了風險,很划不來。

綜上與其把航母作成呆笨的海上浮島,不如把研發費用投入艦載機研發,提升艦載機的攻擊力和作戰效能從而提升航母打擊效能才是最有效最划算的。


光怪駁離


航母的排水量和普通民用商船的排水,那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原因是普通民用的商船或者說是遺傳,他們講究的是體積大排水量大,他住可以運送的貨物更多。嗯,航空母艦不一樣,它是一個移動的海上作戰平臺。他講究的是各方面的運轉都要及時,她是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


戰爭分析員仙老師


航母還需要更好的機動性能


愛因斯坦也是民科二


民用船不考慮裝甲防護,皮薄餡大,航母必須裝甲,飛行甲板近一米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