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她是同事眼中的“科研战士”

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级项目

20余件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

近6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

其中30篇top论文,近40篇影响因子3.0以上,2000余次总引用量……

她是把学生“拐”上科研路的班主任

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风云人物

所带班级考研率达60%

多名学生保研至985、211高校……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1994年到2019年

25年党龄,辗转6个支部

从本科生党员到省“千名好支书”

她是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无机化学学科党支部书记童国秀

“拗”对方向很重要

她这样让学生尝到学习和科研的甜头

童国秀在抓学生成绩同时,非常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化学152班的班主任童国秀把学生往科研方向上“拗”了三年

“金晨这个小姑娘不仅学习努力成绩好,还多才多艺。”一说起“爱徒”,童国秀笑得合不拢嘴。但是这个爱徒曾也有令她感到操心的地方:毕业于名校杭二中的金晨一心想着本科毕业后回母校当一名高中化学老师,而童国秀苦口婆心劝说希望她继续深造,她却从没有这个打算。

信心不足、不敢想实在是个难题,于是,从大一到大三,童国秀把金晨带进实验室,从基本实验精密仪器的操作,从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六七千字的英文文献阅读……为了“拗”对方向,童国秀手把手教近三年,终于让她尝到了科研的“甜头”,在大三暑假收获了复旦大学夏令营通知书,金晨终于下定决心选择走科研这条道路。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和学生一起看雪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学生给“女神”童老师过生日

学生在大四时往往会产生迷茫,这时考研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童国秀经常鼓励学生们:“眼界要放得高远一些,继续考研或出国深造,会有更好的前途。”在她的班级里,参加考研学生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大四过半,正值考研、找工作的关键时刻,部分备考学生往往容易“军心动摇”,这时班级QQ群就成了童国秀了解学生动态的千里眼”,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童老师基本都能做到“秒回”,她还将一些暖心话语、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或图片及时转发到群里,为学生们加油打气。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与学生的聊天记录

黄俊域今年刚转专业过来,是童国秀无机化学班上的学生,“一年没接触化学脑子有点钝”,常被简单题所困住。一次深夜里,黄俊域忍不住在线上向童老师求教,令他惊讶的是,童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他一个公式,“这股钻研的劲儿很熟悉,很像我在国外读博的儿子。”通过童老师的点拨,黄俊域最后在23点59分攻下题目。

QQ上无数次响起的“滴滴滴滴”

“无时限”的关怀与帮助

只要在线上,童老师必然有问必答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在学科老师指导下,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30余项

获国家奖学金5人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3人耿儿奖学金6人校“十佳学子”2人“十佳学子”提名1人本科生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近20篇……在无机化学学科支部老师结对帮扶的本科生中,有10余人保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事实上,童国秀任党支书的无机化学学科支部正在落实“五位一体”党建“1+1”活动,在主题实践、主题班会、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中,"让学生看见教师的教研工作,教师融入学生的班级建设"。在联动育人新模式下,师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共同成长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指导学生获创新创业国家金奖。

一段关于“传、帮、带”的故事

一个“很猛”的集体

童国秀2009年来到浙师大,2013年成为党支部书记,十年来,她是支部里新老教师“传、帮、带”

受益者继承者

初入校园就职,童国秀是一名十足的新人,老党员李良超林秋月是她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引路人。童国秀撰写的第一份申报书,是她和李良超两人修改了5遍,一次就获得了浙江省重点项目立项

教学上,林秋月带着她一步步成长,“林老师对知识的细节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在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上,林秋月常常亲自带领新老师做预备实验。

在一次预备实验中,童国秀用双手演示倾析法固液分离,林秋月在一旁认真观察记录,并在实验结束后悄悄地告诉她:倾析法的标准操作是用单手。“那以后,我就一直铭记着——倾析法用单手操作!”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参加全国“双带头人”培训,重走红军路。(左二为童国秀)

转眼,两位老党员都退休了

童国秀成了支部里的“老大姐”

如何写文章、如何申报项目

童国秀把经验一五一十地传给新老师们

“传、帮、带”的故事还在继续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早晨七点到校

晚上九点半后才离校

办公室的桌子陪伴了童国秀八年

的午睡时光

在童国秀的影响下,晚上八点以后,无机化学学科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一群年轻的身影在实验室忙碌,还有五六人在办公桌旁写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是学科年度科研工作的重点,为了鼓励支部老师们积极申报,无机化学教工支部组织“国家基金申报动员会”。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对一辅导”支持新老师,从课题选择、申报书撰写到最后成稿,支部里大伙儿都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讨论,因此支部里保持着国家基金项目年均立项2项的状态。

党支部里,不少老师正做着和童国秀一样的努力。李春霞连续3年进入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当选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后起之秀柏嵩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为什么学生说这个老师很“拗”,让他们尝尽了学习的苦头和甜头

“以党建促教风、学风”,童国秀带领支部逐渐形成了以学科支部月例会制度支部主题实践活动党建“1+1”结对活动党员述责汇报会等为特色内容的系列组织生活,支部领衔建设的无机化学学科成了一个“很猛”

的集体,为学校化学和材料两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机化学学科近5年成果(部分)

·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14项,地市、校级项目10余项

·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8-205是童国秀的科研实验室

8-206是对面一步之遥的办公室

冬夜寒冷,实验室和办公室里

两盏灯直亮到深夜

“千名好支书”的热情十年如一日

童国秀身体力行

穿梭在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里

和后辈一起成长

记者丨周方娴 陈路畅 葛真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