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天命,而作《十翼》(三)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何书?”答曰:“《易》也,圣人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答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自明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又问孔子曰:“亦得道乎?”答曰:“求之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若)使道可(求)得,则人莫不献之其君,(假)使道可以进(献)人,人茣不传之其子矣,然不可者,(因)无它也!(子心)中无主,道不可居也。”

孔子见老子,其初有一股傲气,洋洋自得,自以为得道,然经老子一顿教训,方然大悟,怪不得我周游六国,没有一国君能听我的。

原来是在当前“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的情况下,这个社会已无药可救矣,既然如此,就应如老子所谓,一切顺其自然。

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通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以遇七十余君,而不见用。苦矣!人之难说也!”

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之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老子并不反对孔子有大志向与抱负,只是认为他尊周礼,维护周天下的仁义之心,在今江河日下,风气败坏的腐朽社会已不适用,因为他所修的都是先王已走过的旧路陈迹,既然在先因国政腐朽而改朝换代,而今你能凭己一人之力,改变物极必反,新旧替代的社会发展规律吗?老子给孔子的克己复礼,满腔热情,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孔子五十岁之前以鲁喻周,苦修《春秋》,本以为君王能听其言,以史为鉴,知“殷鉴不远,其在夏时”,能夠接受先朝失败亡国的教训,改恶从善,但又有什么用,结果他一死,便有了军阀混战,战火纷纷,民众离家失所,水深火热,直至周失九鼎,为秦所替。

孔子归,三日不言,(心乱欲静),子贡怪而问之。而后便有了孔子的制《十翼》,不单以史鉴教育人,而且要以易理教化人!于是孔子从此改学易,老子也西出化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