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負責顏值、吉利負責內心 中國版smart能否扭虧為盈?

奔馳負責顏值、吉利負責內心 中國版smart能否扭虧為盈?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幹群芳 比傳聞中“將在4月份上海車展公佈”的時間點更早,吉利與戴姆勒合資運營smart品牌的消息在3月28日即被雙方官方承認。當天,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簡稱“吉利控股”)和戴姆勒股份公司(簡稱“戴姆勒”)共同宣佈,雙方將各持股50%成立合資公司,聯手推動戴姆勒旗下的smart品牌向全球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轉型。

根據已披露的合資協議,smart合資公司預計將於2019年底成立,不過目前有關該合資公司的商務條款尚未披露。其他已經確認的信息是,合資公司總部將設立在中國,董事會將由雙方各委派的3名成員組成。讓人玩味的是,吉利和戴姆勒的大致分工是:全新一代純電動smart將由梅賽德斯-奔馳的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控股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

此外,新車型將在中國的全新工廠生產,預計2022年開始投放市場並銷往全球。至於全新工廠的具體地址,外界猜測可能是吉利汽車此前在武漢佈局的15萬輛產能乘用車項目。較為引人注意的是,smart未來產品陣容除了現有的A0級車型,還計劃擴展到快速增長的緊湊級車型市場。

此次吉利與戴姆勒合資並不出人意料,因為這早已不是兩者第一次合作。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吉利與戴姆勒的合作不斷深入。去年2月份,吉利斥資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9.69%股份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8個月之後,戴姆勒出行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與吉利控股管理的吉利集團(新業務)有限公司,宣佈將各持股50%組建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但是關於吉利與戴姆勒合資公司的發展前景,行業中存在著不同的評價。在外媒的報道中,此次吉利出資收購smart 50%股權的行為,被解讀為可能會幫助戴姆勒解決smart品牌這一“包袱”。有金融分析師稱,smart品牌自1998年創立以來從未實現盈利。美勒茨銀行預計,smart品牌累計損失約40億歐元(約合303億元人民幣),年損失在2億歐元(約合15億元人民幣)左右。

smart品牌的“江河日下”,從銷量數據上更能直觀被看出來。2018年奔馳及smart品牌在全球範圍的銷量為244萬輛,同比增長0.6%,其中smart品牌的銷量僅有12.9萬輛,同比下滑4.6%。不過,在中國市場2018年smart銷量為2.8萬輛,同比增長2%。而smart的直接競爭對手——寶馬MINI 在2018年銷量則達到了36萬輛。

此前,smart與MINI兩個品牌均已宣佈未來將轉型為電動車品牌,而在轉型電動車的過程中,寶馬MINI選擇了與中國車企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2018年,寶馬和長城各持股50%成立合資公司“光束汽車”,將生產MINI品牌電動車,以及為長城汽車生產電動車產品。或許是MINI的做法帶給smart新的啟發,對戴姆勒而言,加速smart的在華國產和電動化轉型,將有助於提升戴姆勒在華汽車總銷量,以及應對中國的雙積分政策。

至此,戴姆勒在中國已經擁有北汽集團、吉利以及比亞迪三家合作伙伴。而吉利的版圖在“買買買”的路上進一步擴張,吉利將擁有吉利汽車、領克、沃爾沃、寶騰、路特斯、太力飛行汽車、smart等多個汽車品牌。

有分析認為,戴姆勒國產smart背後可能還有著更多的考量。雖然戴姆勒方面對於“欲增持北京奔馳股比”這一傳聞一直未進行回應,但其通過和吉利建立合資公司,不失為給自己在增持北京奔馳股比的博弈中增加籌碼。就在兩天前的3月26日,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股份”)在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車(HK1958)發佈公告稱,戴姆勒及戴姆勒大中華、北汽股份分別按照現有的股比,對合資公司北京奔馳進行總計8.93億元的增資。增資後,北京奔馳股比結構不變。

戴姆勒在新能源層面已經與北汽、比亞迪達成了合作,如今吉利的加入將進一步考驗戴姆勒平衡資源和多方利益的能力,這樣的局面實際上對smart的發展帶來挑戰。此前戴姆勒與比亞迪各持股50%成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騰勢發展就不順利,今年2月,比亞迪和戴姆勒分別出資2億元對騰勢進行了第五次注資,但整體而言,該品牌成立9年來一直未有出色表現。

雖然李書福看中了戴姆勒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行業領導者優勢,但smart此前已有與雷諾等車企合作失敗的先例,在奔馳品牌溢價更高的情況下,戴姆勒願意為smart注入多少技術仍有待觀察。據瞭解,戴姆勒在規劃將smart進行電動化轉型之後,為了削減研發成本,計劃與雷諾合作,但事實證明未能繼續推進。美國投行EvercoreISI在給投資者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我們看不出Smart微型汽車業務如何能產生利潤,成本實在太高了。”而吉利自身坐擁多個品牌,在盤活多方資源,應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競爭上均需要大量研發投入。

吉利的這樁買賣,也遭到了電動汽車領域部分專家的質疑。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於清教表示:“不太看好這樁買賣,smart也好、MINI也罷,除了品牌之外,產品也是雞肋,做電動車低於300公里以下,除非低價,否則市場也是涼涼。“

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鹿文亮也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豪華品牌的純電動產品如果續航里程過低,僅憑品牌溢價能力,將難以長久在市場獲得青睞,反而可能對其品牌形象帶來不利。”

此外,資本市場的反應也較為冷淡。截至3月28日收盤,吉利汽車(00175.HK)在港股市場股價出現了0.4%的同比下跌。吉利收購smart的消息在3月27日已經傳出,但當日吉利汽車全天股價較前日也下跌了0.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