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皇室大舅子的郭德成 酒后喊出两个字 朱元璋为何顿起杀意?

话说身后名不如一辈酒,李白的《将进酒》中豪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更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把酒言欢,但把完酒后真的可以言欢吗?今天说的这位“饮者”确实是留下其名,但他把酒之后,差点被杀头,而准备砍他脑袋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妹夫,不过他的妹夫看不是一般的人,朱元璋是也,而酒后惹祸的人便是明初大臣郭德成。

身为皇室大舅子的郭德成 酒后喊出两个字 朱元璋为何顿起杀意?

可别小瞧郭德成,朱元璋能成就大业,辅佐他的人一定不少,但因为朱元璋怕比他更有威望的人逆袭,所以不允许有人比他“高”,江山稳定后,大臣们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朱元璋的“因疑而怒”的刀下鬼。历史上的郭德成“性通敏,嗜酒。”这大概是所有嗜酒者的标签。但“后党事起,坐死者相属,德成竟得免。”这件事说的是胡惟庸。这是为什么?要知道,帝王讲究的是江山和大权,亲情和妻妾智能排到第三第四,就算郭德成的妹妹尊为朱元璋的宁妃,但朱元璋要的可是独断专行,是为我尽忠,但不能是大不敬的臣子。

那么,到底郭德成因为“嗜酒”闯下了什么大祸?

身为皇室大舅子的郭德成 酒后喊出两个字 朱元璋为何顿起杀意?

其实,郭德成也算谨小慎微,而且也懂得架起尾巴做人。自己为大明立下开国之功,又是一国之尊朱元璋的大舅子,被封高官厚禄也是正常,但郭德成“止于骁骑舍人。”骁骑舍人,明代时,舍人从七品。说白了,就是类似军营中的秘书。众人表示不解,说你郭德成天时地利人和,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啊,怎么甘愿做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呢?郭德成这样做,是为了示弱,保命,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因为懂得,所以郭德成情愿低到尘埃里。而其实,朱元璋这样做也有他的小九九。第一,先封郭德成一个骁骑舍人试探郭德成有无野心,服不服,有无怨言;第二适时召见要给他大官做,而每次,郭德成都坚决推辞,朱元璋也就是说说,他自然知道外戚权重的威胁和隐患,所以,言许而实不至。试过之后,朱元璋方知郭德成的确无意高官,只是志在“饮酒作乐”。如此,你好我好,朱元璋放心,郭德成也能让脑袋安全立在脖子上。但尽管如此,常在河边走,郭德成还是因为和朱元璋走得太勤太近惹下杀身之祸,只不过后来出现反转。

身为皇室大舅子的郭德成 酒后喊出两个字 朱元璋为何顿起杀意?

高官不要,那许以美酒和财物吧,郭德成再不能不要,人嘛,你毕竟还在朝堂走动,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朱元璋怎么想,其他大臣们有情何以堪?所以,聪明的郭德成再朱元璋眼里成了爱喝酒爱财物的物质男,也罢。但是喝着喝着就出事了。

一日,朱元璋邀郭德成道后花园叙家常,当然,酒是不能少的。郭德成一时兴起,喝大方了,于是开始不成体统,说话不过脑子。朱元璋见他失了礼仪,劝他快回去吧,郭德成自己也顺势耍宝,弄乱了自己的头发。朱元璋笑说:疯疯癫癫。郭德成脱口而出:自己恨这乱糟糟的头发,日后要剃成一个光头呢。

身为皇室大舅子的郭德成 酒后喊出两个字 朱元璋为何顿起杀意?

古语道:说人莫揭短。朱元璋少年贫寒,一度为僧,这是他永远的痛,是软肋。此刻郭德成酒后失言,朱元璋心里腾起恨意,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还是我的皇亲国戚,怎么老揭我的伤疤?岂止是揭我伤疤,就是在侮辱我。朱元璋恨不得立刻给郭德成一个下马威。但是看到郭德成歪歪唧唧,也不像诚心得罪自己,朱元璋暂时没有发作。但杀心已起,只待一日郭德成有什么把柄。郭德成酒醒后,开始回想自己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幕幕,一个冷战啊,自己竟然说了剃成光头!朝堂上下,谁人不知这是朱元璋的大忌,多少人因为无意失言而被杀戮?郭德成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去解释?有越抹越黑之嫌,倘若朱元璋绝情,满门抄斩都有可能。怎么办?算了,郭德成将错就错,只能继续豪饮,豪饮不说,过了几日,郭德成真的剃了光头,进了庙里。朱元璋派人去暗查,见他僧袍加身,整日阿弥陀佛,才冰释前嫌,彻底放过他。

回到内室,朱元璋也是一副家长里短的样子,告诉郭德成的妹妹,你哥说到做到,果然剃度为僧了。不知听此言,宁妃作何思量。是为哥哥的聪明高兴,还是为哥哥的选择悲哀。但总算保住了姓名。荣华富贵,粗茶淡饭真的有那么重要,有那么多区别吗?

身为皇室大舅子的郭德成 酒后喊出两个字 朱元璋为何顿起杀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福祸相倚,古来如此。郭德成以牺牲掉高官厚禄,低调避祸,甚至出家为僧,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相比那些因被朱元璋忌惮而被枉杀的有功之臣,郭德成也算是有了最好的结局。

《明史》是二十四史里的收官之作,历史90多年。200多年的明史,其实和其他朝代一样,也是风云跌宕,生生死死,一直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