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土改與戰後經濟發展

近代的歷史上日本有兩次崛起,都非常難也非常取巧,第一次就是他們民治維新那會兒。

日本人被迫開港這事他們叫“黑船事件”,這個黑船哪來的呢?

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用德國進口的 大炮對準海上的軍艦一頓亂轟,本來是要打英國人來著,沒想到英國人沒打中,竟然把在邊上圍觀的美國軍艦給打了,美國人作為吃瓜群眾看著大清跟大英互相炮轟開心的不亦樂乎,沒想到飛來橫禍,把艦長都給炸死了,美國經過深刻地反思,覺得在太平洋上得有個港口停泊,不能到處亂溜達,下次被打中了可不好了。

看了一圈,就看上了日本,1853年四艘美國軍艦停到了日本家門口,新式鐵甲戰艦黑乎乎的挺嚇人,強烈要求日本人今後要接待美國船,隨時給美國船加煤(那時候還是蒸汽帆船),日本人迫於淫威,開港了,就這樣日本改革開放了。

這件事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幕府被推翻,日本隨後經歷了一堆改革,不過這些都是基礎作用,對日本後來國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中日甲午海戰。正是在甲午海戰中大清戰敗,日本在這場戰爭中賺了兩億兩白銀,這可是個天文數字,日本用這兩億兩白銀改進了海軍,搞了金本位,築基了現代工業,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國家。

以往我們說,大清是給西太后修園子導致甲午戰敗的,其實這就有點膚淺了,園子花不了幾個錢,大家可以隨意搜下,晚清謠言多,這件事其實就是謠言之一。海軍是吞金獸,在哪個國家都是,包括英國,英國當初養不起海軍,海軍軍艦平時就到海上去打劫,到了要打仗的時候回軍港待命,皇家海軍就是皇家海盜。

大清也一樣,海軍不行的主要原因是沒錢,錢哪去了?

被消耗在西北了。

西北發生了啥?

慕斯林要在中國西北建國,大清給他們送溫暖去了。

晚清非常艱難,南方爆發了太平天國,北方俄國虎視眈眈,海上英國日本一直在磨牙,西北那夥人一直謀求在中國建國,新疆危在旦夕。

所以朝廷上爆發了影響到現在的一場大爭辯,以左宗棠為首的“疆防派”封疆大吏們認為大清必須保住新疆,沒了新疆,下一個丟的是蒙古,沒了蒙古,北京危在旦夕,朝廷覺得有道理。

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北洋大臣上書說,必須得建立海軍,沒海軍英吉利和日本又要武裝上訪了,大清啥也別幹了,天天賠款吧,朝廷說也有道理。

那怎麼辦?

後來的決定是“兩防並舉”,大清幾年間就在新疆消耗掉了1400萬兩銀子,加上前期平頂陝甘回亂,花掉上億兩白銀,新疆和西北保住了,但是海軍一直摳摳嗖嗖,沒錢,最終被日本幹趴下了。日本戰勝後拿了賠款起飛了,大清徹底被打斷脊樑,開始各種嘗試,最終選擇了最激進的猛藥,俄國路線,你們都懂。

這個問題的複雜就在於,我們現在站在事後,已經獲得了全部的信息,依舊沒法確認當時到底應該怎麼辦,反正中國不能沒新疆,也不能沒有海防。

我們繼續說日本。

日本以這兩億兩白銀做基礎,升級了設備,使出吃奶勁來生產紡紗,賣到歐美,換回來錢繼續升級武備,準備再出去搶,路徑依賴嘛,後來的事我們知道,日俄戰爭,918事變,先在東北打敗了俄國,把俄國勢力趕出東北,然後在918之後把東北吞下去了。

日本得到東北的意義跟英國得到印度的意義差不多,日本向東北移民了一百多萬人,用於開墾東北荒地,滿鐵株式會社瘋狂地在東北修鐵路,等到1945年戰敗,總共修了11479公里鐵路。而且滿洲的工業規模超過了日本本土。

不過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些人別有用心,說到這裡就開始胡編,說東北人在當時過得有多爽,其實當時東北人在日本人眼裡跟牲口沒啥差別,而且幾乎所有的工礦全是日本各個財團和滿鐵的資產,東北發展那麼快,有個原因就是日本人把東北人當騾子使,工作壓力大卻不給錢,成本可不就低?工人們每天工作15個小時,病了直接活埋,可不就效率高?一個小豐滿水電站,總共徵集了8萬名工人,竟然搞出一個萬人坑,不完全統計埋了5000多人。事實上當時在東北幾乎所有的工礦旁邊都有萬人坑。

不過單純奴役東北人可搞不出來那麼大規模的經濟體,需要複雜的操作才行,這時候就得介紹我們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岸信介,這人被稱為“滿洲之妖”,他本來在日本乾的好好的,一直幹到了商工省局長,日本“省”就是我們的“部”,這個商工省類似我國商務部。在1936年突然跑去東北折騰,當時東條英機就在東北擔任關東軍參謀長,倆人臭味相投,再加上滿鐵株式會社的幾個大佬,一起被稱為“滿洲五巨頭”。

為啥要說這事呢?因為這件事對後來的歷史影響深遠,而且,政界大佬,軍界大佬,還有商業鉅子一直糾纏不清,這一直都是日本的傳統,後來二戰後日本的軍隊不行了,被美軍給壓住了,但是政界和商界一直勾勾搭搭,直到現在。

在東北期間,岸信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仿效蘇聯搞了一個“五年計劃”,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現在計劃經濟被批臭了,正如高關稅一樣,給人感覺這倆兄弟一起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現在最時髦的是自由市場經濟。不過從經濟史的角度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通過完全自由市場經濟和低關稅策略崛起的,反倒是所有崛起的經濟體都是搞貿易保護起家,然後經濟裡多多少少都搞計劃經濟。

在1930年代,當時最酷的不是美國,而是蘇聯,那段時間西方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和自由經濟理論受到了經濟危機的重創,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在苟延殘喘,倒是蘇聯搞的突飛猛進,這讓大家不得不懷疑市場經濟理論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並且都開始搞國家推動的計劃經濟來自救。

大家知道《羅斯福新政》吧,第一版拿到國會審批的時候立刻就被駁回了,一個國會議員對羅斯福新政破口大罵,說《羅斯福新政》完全抄襲了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連標點符號都沒改,羅斯福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要把美國蘇聯化。

不過駁回歸駁回,事情還要辦,羅斯福通過總統令強推了他的新政,國會說羅斯福就是希特勒,跑去最高法那裡又是告狀又是彈劾,刁民們給總統出主意要不把國會山燒了,就跟希特勒一樣,雙方搞的雞飛狗跳。後來羅斯福新政這玩意被認為挽救了美國,這讓很多經濟學者痛不欲生,因為在他們眼裡,如果說羅斯福新政真的有效,還不如直接說社會主義救了美國,咱們不討論這個,咱們說日本。

日本和美國一樣,都目睹了蘇聯的快速發展後覺得找到了人生真諦,開始思考搞計劃經濟,因為那幾年日本也遭到經濟危機重創,日本發動侵華那幾年國內慘極了。所以這個岸信介在日本國內好好的,突然跑東北去,就是為了去東北踐行他最新發現的理論,也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五年計劃”。在1976年,後來岸信介的小夥伴椎名悅說,“滿洲國就是日本工業的試驗場”。

岸信介這一套在東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東北在高度計劃和協同下逐步上馬各種重工業項目,把整個東北當做一家公司來運作,大家知道公司內部是什麼樣的吧,不是靠價格,而是靠行政命令來調節需求,政府讓幹啥經濟部門就幹啥。這麼操辦的結果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到了1945年日本從中國大陸敗退,東北的經濟規模比日本都大。

為啥我們花了這麼大的篇幅講日本在滿洲國的事呢?因為這個岸信介在1941年回到日本,從偽滿洲國經濟掌舵人升級成了全日本的經濟沙皇,而且把整個日本負責經濟的技術官僚全換上了他從滿洲帶回來的那夥人,一般被稱為“改革派”官僚,或者“岸-椎名陣線”,因為他們這夥人的二號頭目就叫椎名悅,也是岸信介在滿洲期間的小夥伴。

戰後這個岸信介一度被當成戰犯給抓起來了,差點槍斃,不過後來沒啥事,又放了,1957年竟然當上了首相,不過他不在的這些年,日本經濟也是他們當初滿洲國那幫技術官僚在操盤。實行的依舊是在東北的那些策略。

1945年美軍的重型轟炸機開始飛抵日本上空,對日本所有核心大城市進行無差別轟炸,日本現在還有座橋,紀念東京大轟炸,這座橋周圍曾經一天之內被燃燒彈燒死幾千人,當時老百姓從橋上跳到河裡,不過沒卵用,河水也沸騰了。。。。日本被炸了個稀巴爛。不過美國人並沒有心理壓力,因為美國人就是要把日本打回到農業時代。

美國人跟日本人非常熟,我們前文也說了,當初美國人開著黑船把日本的大門給轟開,隨後上百年間,美國人親眼目睹了日本一系列操作,知道當初英國為了限制俄國,把日本這隻亞洲狼當狗養,隨後日本拿著英格蘭銀行的貸款先後擊敗了大清和俄國,然後在1941年反身咬了曾經的大金主英國和小金主美國,在新加坡炸沉了英國最重要的兩艘戰列艦,把好幾千美國人折磨死在了巴丹半島。美國人對日本一點好感都沒。怎麼看它怎麼是那種隨時反咬一口的人。日本的東南亞戰爭可以看看這篇,寫的很清楚了,《侵華日軍為什麼想不開去找美帝了》

美國本來是要扶持中國大陸來對抗蘇聯,把日本搞成一個農業國,不過沒想到的是,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國軍最後的骨幹力量全被圍在了徐州一帶,隨後逐個被殲滅,山河變色,蔣委員長敗退臺灣,這件事對美國傷害太大了,因為美蘇邊界從蒙古高原一下子南移到了日本海,美國被迫又要扶持日本防著蘇聯了,重走當年英國的老路。不過也沒辦法,只能這麼做。隨後開始支持日本發展,這也就有了日本的第二次大發展。

美國在日本乾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土改,發達國家都有土改。

當時有人就跟麥帥說,日本有一半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裡,這夥人就是寄生蟲,靠著地租過日子,麥克阿瑟一粗人,也不想想美國也有一個巨大的食利階層,聽到這個很惱火,覺得這是奴隸制,說幹就幹。

用政府發行的公債去找地主買地,然後給農民們分了,公債就是一張白紙,上邊寫著“日本公債,抵1000元”,財政部通宵開著打印機要多少有多少,第二天就拿去給地主們收購土地,而且不準交易票據。

這不明搶嘛,那地主們能願意?當然不願意了,只是當時天皇見了麥克阿瑟都低眉順眼,地主們只能是忍氣吞聲收好債券,把土地交了出來,分給無地農民,隨後日本發生通貨膨脹,那些債券變廢紙了。現在大家懂了為啥麥克阿瑟後來被搞下臺,日本老百姓站在路邊熱情歡送麥克阿瑟回國了吧,給大家分地的人,比爹都親。至於地主們,反正是少數,誰關心。有點像臺灣,臺灣綠營就是當時被土改的那夥人,藍營是受益階層。

土地就是生產資料,有了土地就可以折騰了,民間也就有了活力,這事吧,也就麥克阿瑟可以搞定,其他人真沒那個影響力和實力。

隨後日本出臺了當時最受詬病,後來也被認為效果最明顯的一個政策,就是外匯管制,這就是岸信介他們一夥通過日本的通產省搞出來的,也就是類似蘇聯的計劃經濟委員會,我國的發改委。後來日本經濟學家說,當時看著是美國在日本佔領軍在控制日本,其實是岸信介他們的滿洲技術官僚在控制日本,因為佔領軍一群當兵的,哪懂經濟啊,所以技術官僚們狐假虎威發佈指令。

當時有錢人覺得日本快要完蛋了,都想把資產轉移到海外去,通產省通過行政命令全給盤住了。而且非常極端,為了防止外匯外流,隨便買點外國東西都得通產省大臣批,整個日本跟個神經病似的,通產省那裡排著特別特別長的隊等著領導審批購買清單。不過效果驚人,財閥們眼瞅跑不掉,只好坐下來開始討論怎麼投資生產,等到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日本國內已經基本穩定下來了。

1950年的朝鮮戰爭爆發挽救了臺灣蔣委員長,順便拉了一把日本。

就在1950年元旦,印度人找到民國在印度的大使館,說是要去承認新中國,原因嘛,印度人聽他們的老東家英國說臺灣完蛋了,守不住,英國人已經選邊站了,還要給大陸賣軍艦,包教包會。

印度做了英國三四百年的奶牛,自然知道英國在“站隊”方面點了逆天的技能點,幾乎能做到每次站隊都能站對,凱末爾臨死的時候就安排他的繼承人,如果沒主意,不知道該怎麼選,就跟著英國。所以印度果斷和民國斷交了。

不過朝鮮戰爭對於臺灣來說只是躲開了一擊,對於日本來說簡直是起死回生,因為日本當時持續在低水平上循環,大家都沒錢,啥也買不起,也沒法去生產,因為生產了也賣不出去。

朝鮮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個怪圈,大家去工廠裡給美國人生產物資領工資,美國大兵也在日本駐紮,順便逛窯子什麼的,大量的美元湧入日本,而且日本外匯管制,這些錢只能進不能出,日本老百姓有了錢,就可以去買消費品,消費品工廠也開工了,經濟終於轉起來了。

比如那個豐田,戰前就是給日軍造汽車的,後來在美軍的大轟炸中被重點關照了,工廠被炸成了平地,戰後苟延殘喘,眼看混不下去馬上要倒閉,朝鮮戰爭爆發了,天量訂單從天而降。

朝鮮戰爭消耗的武器彈藥基本都是史無前例,經常一個上午就能打掉二戰中美軍一個月的彈藥,一場戰鬥消耗的彈藥能趕得上“二戰”中一次戰役,需要大量的汽車向前線運彈藥,豐田就是這個時候貸款買了生產線重新開工了,第一個月就接到5000輛卡車訂單,此後逐步增加,朝鮮戰爭之後豐田開始向歐洲傾銷汽車,也就徹底活過來了。

此外還有那個三菱,現在大家對三菱感覺不太深,其實這玩意是日本工業的驕傲,當初二戰中日本引以為傲的零式戰機就是三菱生產的,也是戰爭後期被炸,朝鮮戰爭中開工,美軍從長津湖逃出來的那個大鐵橋就是三菱重工連夜生產,然後空投到戰場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中間經歷過一次股票暴跌,叫“斯大林暴跌”,因為斯大林死了,謠傳蘇共大佬不想繼續打朝鮮戰爭,日本人覺得好日子到頭了,隨後股市暴跌,不過朝鮮戰爭結束後,日本已經有了內需,可以繼續往下運轉了,沒有出現滑坡。

朝鮮戰爭結束後,滿洲技術官僚們開始徹底貫徹當初偽滿洲國策略,通過投資和拉動重工業來牽引經濟發展,開始執行宏觀的計劃經濟,微觀的自由市場經濟,我們都知道,上世紀我國發生過一次大鍊鋼鐵的事,這事現在很多人已經理解不了為啥領導層對鋼鐵那麼上心,竟然把鋼鐵當成了最重要的指標。

其實在當時,全世界都非常關注鋼鐵產量,日本的發改委,也就是通產省,出臺了非常嚴格的五年計劃,把日本舉國之力集中在了重工業領域,玩命推動重工業發展,也就是鍊鋼產業,那麼小的一個日本,鋼產量竟然在戰後20年的60年代直追美國。

日本的土改與戰後經濟發展

這麼大規模的大鍊鋼鐵運動,對日本的經濟拉動極大,而且為了配合大鍊鋼鐵,日本先後上馬了一系列煉油工業,因為很多工業催化劑什麼的都是從煉油中獲取,而鍊鋼可以為煉油工業提供必需的工業器件,而且得先生產鍊鋼所需要的周邊機器,修建公路和鐵路,橋樑,輪船,20年間日本的公路里程增加了7倍,不然生產出來的鋼鐵運不出去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工人,大量農民進入城市,走進工廠,城市化率急劇上升。

而且由於通產省對西方自由競爭那一套非常厭惡,規定日本企業之間在國內不能惡性競爭,政府負責協調,日本企業一致對外,只跟歐美競爭,越看越覺得日本當時當成一個公司來管理。

到現在,日本人津津樂道的昭和三十年,也就是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5年到1965年,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拉動的經濟騰飛讓日本人到現在回想起來都認為那段時間是日本奇蹟的開始。

而且那些年日本人的工資非常非常低,是不是很眼熟?往往一個日本人,乾的活比美國人多近一倍,工資卻是美國人的1/20,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日本人基本上買不起國外的任何東西,可以防止資金外流,其次日本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在國際上非常叫座,便宜嘛。這樣日本生產出來的東西在國際上有極強的競爭力。

到1965年,日本的經濟在重工業牽引下已經全面復甦,而且重工業佈局完成後,上馬輕工業項目容易的多,緊接著就是70年代的大爆發,索尼,松下等巨頭登堂入室,開始逼得美國步步緊縮。

1965年後的事以及後來日本經濟急劇的衰落這篇文章寫不下了,我們後續繼續。如果您在本文裡看到一些內容跟我國後來發生的極其類似,那也不用奇怪,因為鄧公當初正是學的日本。

本文的最後,想說一件跟本文無關的事,微博上有個大V,八年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時候,他發了個帖子說是一年後會被日本重建的速度震驚的。

事實上直到前幾天,日本依舊有5.2萬人疏散在外,他的這個帖子成了一個大笑話,被大家轉發了一萬多次。

我的一個日本小夥伴他爺爺對於福島這件事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特別有道理,他說大家對日本快速崛起的印象,其實就是和“岸信介-椎名陣線”一起的那些官僚以及企業家,那是日本真正能幹事的人,他們把日本從一片廢墟推到了世界前列,他們代表著效率和執行力,如今那些人已經都死光了。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