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成昆鐵路,從接觸網到鋼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半個世紀的成昆鐵路,從接觸網到鋼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大部隊”到“精英隊”

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時,35千伏輸電線路作為沿線站區和普雄、漢源等艱苦地區生產生活唯一的電源線,交由烏斯河維修隊進行維護,100餘名來自五湖四海的維修隊員就在成昆鐵路沿線紮下了根。

“那時候,35千伏線路北起峨眉龍池,南至冕寧瀘沽,跨越近190公里,其間既有平原河流,又有懸崖峽谷,作業環境複雜,基礎設施簡陋,工作十分辛苦。為了確保這條重要的電源線運行安全穩定,隊員們除日常維修和大修外,每年都必須在這190公里線路上摸索一遍,對所有設備進行全面檢修,一路上不僅要經受日曬雨淋、蚊蟲叮咬,還要肩挑手扛地運送金具材料。大家能堅持下來都是因為腦中有股精神,胸中有口勇氣。”漢源供電車間黨總支書記曾偉曾經是維修隊工長,談起過去,他不勝感嘆。

2000年,成昆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在風馳電掣的電力機車牽引下,攀西地區經濟迎來新發展。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乘坐火車出行,但少有人注意,鐵道上方多出兩條為機車供電的接觸網,更鮮有人知一支維修隊風雨無阻地跋涉在維護站區供電的土路上。

“電氣化改造時,為了加快電力施工建設,有著豐富作業經驗的維修隊當仁不讓地擔當起‘救火隊’的重擔。”曾偉說,“不管是不是35千伏線路,只要是能幹的活,隊員們都爭著搶著幹。在米易至攀枝花10千伏貫通線遷改、西昌市馬道鎮副電源架設等大型施工中,處處都能看到維修隊員的身影。”曾偉說,“施工結束後,維修隊逐漸精簡到30餘人,其餘人陸續填補到各電力工區,進一步增強沿線電力專業檢修作業能力,為電氣化開通後35千伏輸電線路新檢修模式打牢基礎。”

半個世紀的成昆鐵路,從接觸網到鋼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笨重憨”到“精簡巧”

2003年,維修隊正式改名為漢源電力大修工區,人數減至16人。41歲的工區工長黃佐雲見證了這一改變,他說:“人數銳減的同時,我們的作業方式、人員組織、施工工具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從‘笨重憨’向‘精簡巧’進步,隊員們感到非常欣喜。”

“更加科學的人員組織和作業方式是提高檢修效率的關鍵。沿線電力工區與大修工區共同履行起35千伏線路日常巡線工作,我們就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維護和大修、集中修上,以更加高效的作業方式開展作業。同時,我們執行更加嚴格的作業標準和更加精確的質量參數,確保線路設備檢修一段就驗收一段,延長設備安全運行時間,也就減少了職工的作業壓力。”曾偉說。

欲先利其事,必先利其器。更讓隊員們感到高興的,是陸續加入庫房的新工具、新材料。“去年文化建設時,我們發現一件1973年的手扳葫蘆,重達50斤。”黃佐雲笑著說,“現在我們新配的緊線器,小的只有3斤,最大也不超過10斤。”不僅如此,10斤的絕緣瓷瓶升級換代成了2斤的硅橡膠絕緣子,30斤的針式瓷瓶也由相應絕緣子代替。以前只能在地面做耐張,在使用雙鉤緊線器進行預絞絲後再開展高空作業,有時一整天都無法完成作業。現在採用了新式緊線器可以直接在高空完成作業。職工們流的汗越來越少,作業時間越來越短,設備質量卻更加穩定。

改變意味著進步,35千伏電力杆塔常常高達20餘米,為了更加安全有效地完成高空作業,隊員們還結合工程隊的施工方法發明了“雲梯”。他們在長約2米的鋼梯兩邊焊接掛鉤,作業時一頭固定杆塔,一頭扣緊線路,專門用於凌空安裝35千伏預絞絲或防震錘。黃佐雲說:“一切改變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電力設備安全,確保鐵路運輸暢通。”

半個世紀的成昆鐵路,從接觸網到鋼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繼承者”到“踐行者”

前年8月,搶險隊接到通知,漢源縣長河壩地區山體滑坡,立於山腰的一處線路被落石砸斷,險情現場在猿猴難渡的大渡河峽谷間,與峽谷底部垂直落差近300米。副工長袁君國和兩名隊員攙扶著山壁,從懸崖一頭緩緩向半山腰的電塔爬去,腳下落石無聲,身旁山風獵獵,十分危險,然而這僅僅是作業前的勘探工作。這樣的故障對搶險隊來說,每年至少要處理10餘次。從冰冷湍急的金沙江到峭壁林立的大渡河峽谷,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他們的足跡。

“其實35千伏維修作業的最難關是在海拔2300餘米的紅峰山上,線路從山頂越過,每年冬天冰雪凝凍都會對設備帶來損害,甚至造成斷線故障。”黃佐雲說,“我入路時正是電氣化開通那年,作業後勤、工區生活、生產條件已經得到較大改善。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舊吃了不少苦。也正因如此,我更加敬佩維修隊的前輩們。”

“2006年元旦節前夕,紅峰山頂的電杆倒塌,導致瀘沽至普雄區間上千戶家庭停電。我們每人扛著100斤左右的鋼材上山,再重些的設備就租騾子運,沒有路就自己開路,打滑就用手摳著石頭縫,一天下來,騾子都磨禿了背。”黃佐雲一邊說一邊比劃。那次搶險,他們每天往返4、5趟,每趟至少5公里,餓了就啃凍硬的乾糧,累了就在積雪間席地而臥,期間還要等待鐵塔澆築基礎,一干就是1個月。

曾經驚險的搶險經歷如今成為工區職工閒暇時的談資,被青工們當做傳奇故事,聽了以後在心底暗暗自勉。黃佐雲說:“不論是鐵道兵精神還是成昆精神,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沒有幹不好的活,沒有搶不下的險’。現在我們正面臨著新變化,在這個過渡時期,老同志要做的就是做好繼承者,引導下一代成昆人當好踐行者!”

(馬志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