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陈元光开疆闽南,居功至伟,为何在唐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圭海四记


前年我到漳州旅游,在漳江两岸看到有很多“圣王庙”,参观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庙宇都是为了纪念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下开漳而兴建的, 漳江有庙祀将军。



唐初,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大批北人被迫迁移到闽南这片南蛮之地。总章二年(669年),由于北方移民与当地蛮人人地矛盾升级,遂爆发了蛮獠之乱。

这一年,陈元光之父——归德将军陈政被唐高宗封为岭南行军总管,前往闽南平乱。至今在漳州将军山上,还能看到一块刻有唐高宗诏书的御碑——《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时年仅13岁的陈元光也跟随唐军约3600人浩浩荡荡地就从光州固始出发了。


唐军跋山涉水终于进去福建地界后,由于蛮人数量远超唐军,加上蛮荒之地闷热潮湿的奇怪气候,唐军一时之间有些水土不服,很多府兵更是一病不起,唐军将领一筹莫展,只能作困兽斗,请求朝廷增援。

总章三年(670年),在朝廷增援府兵及军眷共5000人马的情况下,困守九龙山的唐军一时斗志昂扬,连挫蛮獠,最终取得了平乱胜利。

陈政死于仪凤二年(677年),将军山上就有他的将军冢。是年,21岁的陈元光从父亲手上接过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批准了陈元光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立漳州的建议。陈元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首位漳州刺史,开始了对漳州长达30多年的统治,直到景云二年(711年)战死。

陈元光治下的漳州大力引进中原文化,实行“汉蛮合婚”,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陈元光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漳州的经济和军事。经过近40年的和平稳定发展,漳州慢慢从一个蛮荒之地蜕变成为与中原地区同呼吸的新兴地区。

而陈元光本人也被后来的历代君王追赠褒扬,乾隆帝追封其为“开漳圣王”更是一举就将陈元光捧上了神坛。

“唐史无人修列传”是针对陈元光来说的,并不是唐史没有列传。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列传的重要性都是比较小的。列传中也有提到蕃将,但我看了下都是高级别的武官。陈元光在世时,官做到最大也还只是个 一州刺史,而且漳州还是个刚成立不久的下州,推算一下陈元光官职级别最高不过三品,本人觉得这是他没有被写进唐史的硬伤所在。


作为陈元光的辖地,漳州当时是蛮荒之地,偏于一隅的漳州破败不堪,与中原地区交流几乎为零,这样的一个地方哪能进京城达官贵人的法眼?所以漳州本身的政治级别和知名度就没给陈元光加分。

还有比较隐晦的一点是,陈元光的父亲陈政,祖父陈果仁原本都是隋朝将领。在唐朝开国功臣的鲜衣之下,让他们尴尬的另一层身份是“前朝降将”,我想这层身份也可能对陈元光进入唐史产生了一些阻力。


夏目历史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首先,唐代记载中出现有陈元光的名字笔者只见到两处。一是张鷟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中记载了武周时期的“岭南首领”陈元光的一则骇人轶事。陈元光请人吃饭,不知怎么生气起来,把侍酒的仆人杀了,还当场把仆人的肉煮熟,装成菜肴请客人们吃。吃了之后才把仆人的双手端上来,害得客人们都用手抠喉咙想要呕吐。


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裤行酒。光怒,令曳出,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诸客。后呈其二手,客惧,攫喉而吐。


显然,《朝野佥载》中的陈元光身为岭南土著居民的首领,被视为未脱食人习气的野蛮人。


(河南固始县“开漳圣王陈元光”塑像)


另一处是林宝《元和姓纂》中,在以河东为郡望的陈氏下记录了“右鹰扬将军陈元光”之名。此陈元光为府兵系统中的武将,未知是否与张鷟所记岭南将军为一人。


而在宋代的记载中,陈元光是一位祖籍河东郡(唐代的蒲州)、此前已迁居漳州的地方豪强,起兵镇压潮州一带的“盗”。后又因唐廷开设漳州,担任漳州守将,在此战死。(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引朱翌《威惠庙记》)。


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唐仪风中,广之崖山盗起,潮泉响应。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云霄为漳州,命王为左郎将守之。后以战殁,漳人哭之恸,立祠于径山。有纪功碑、灵应录见于庙云。


后来,受到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的影响,福建宗族多以光州固始后裔自居,陈元光的籍贯,从此既不是河东、也不是岭南,也成了颍川郡望的光州固始人了。



(2007年电视剧《大唐儒将开漳圣王》中的陈元光形象,严屹宽饰)


那么,历史上陈元光到底做了什么呢?按唐代的漳州设于垂拱二年(686),此前一段时间潮州地区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乱,但小的动乱还是有可能。假如身为岭南土著首领的陈元光,响应唐廷的号召,带领族人镇压了潮州的小规模“叛乱”,后来被任命为漳州的官员,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也可能希望更加接近朝廷,像同为岭南酋长的陈集原一样,给自己编排了靠拢唐朝龙兴之地太原的河东郡望,把自己打扮成门阀中人。但这件事并没有重大到不容遗忘,或为史官所摒弃,或漏载于史,都是很合理的。


但战死将军陈元光的祭祀,以“威惠庙”的形式存留下来。随着漳州地方文化的发达,陈元光逐渐被塑造成一位从中原前来镇守边疆、平定土著叛乱的大英雄,海内外漳州后裔所共同敬仰的“开漳圣王”。在陈元光的传奇中,信仰与认同的光芒可能已经超越了史实的作用。


温长卿


这个题目有意思,既是闽南人“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中原人“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尴尬。

笔者曾采访云霄县陈公祠,看到这样一段碑文:“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3600名府兵,123名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当即笔者提出两个疑问:一是“泉潮间”是否指云霄?因为云霄恰好在泉州与潮州的中间。而且陈政率兵进驻的也是云霄火田村。二是“岭南行军总管”是什么职务?唐朝从未对岭南用兵,要个行军总管干什么?自然,陈公府的管理人员答不出來。

至于陈元光,只是陈政的小儿子。时年仅13岁,既沒有参加平乱战斗,又没有抚民安邦的功绩。碑文记载他最大功劳是长大后娶了一个越族姑娘当老婆,使闽南人自称中原河洛人有了很充分的理由。

笔者也采访过河南固始县陈家祠,一个破落的小庭院。里面沒有任何陈政陈元光的事迹和遗物。看來,中国的很多历史都是人为编造的。


严家庆


首先,新旧唐书虽没有记载,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史料没有记载,如陈元光同时代的张鷟(音:zuo)的《朝野佥载》,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另外《全唐文》也收录其两篇文章,唐以后的诸如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等宋元明清文集、方志记载渐多。而且,加之移民因素,闽南族谱中均对其有所记载,所以其名声不仅限于闽南,在河南等地也有其传说,清代部分河南方志也有其记载。

其次,陈元光的主要功绩在闽南,所以在闽南的影响力很大,这也很符合历史特点,即地区性人物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远大于其他地区。并且,也并不是没有影响,至少目前来说,很多闽南地区的陈姓甚至其他姓寻根都会提及陈元光以及河南固始。

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

加一句题外话,学术界对于陈元光父子的祖籍存在多种说法,以温丹铭、周贤成、张海坤、王大良、黄超云、钱文忠等为代表,认为籍贯为河东;以谢重光、杨际平、林建东为代表,坚持陈元光为广东土著或者揭阳人;还有颍川说、固始说、光州说等。


楚邾


谈不上开疆,闽南(漳州)这地方早就纳入中原王朝管理。陈氏父子到漳平叛(乱)几代人治理漳州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有贡献、至于后来的追封是历代王朝(政府)给的、特别是南宋~因为是半壁江山为了笼络人心便给治下的地方有较大影响的民众祖先加封(封个王也不占‘编制’无非庙宇可建大些祭祀规格高一点又可得人心)而已。唐时是漳州府刺史(正厅)到南宋封王、唐时不算什么大事情因而史书不记载不足为奇,盛唐时为国开疆拓土的名将那个没被列传铭记!


张开59


作为漳州人,查过许多关于陈元光的资料,可以说目前有很大争议,问题应该扩大查一查跟他一起来的部将,李伯瑶,马仁,许天正,沈世纪,如果说这些人是来自中原的话,土著的说法应该可信度不大,我们诏安沈氏,墓碑都是刻吴兴发祥,历史久远很难理清,只有铁的证据越来越多才能越来越明,严谨查证,排除种种可能,最后不管他是不是汉人,漳州人纪念他,应该是有功劳的


天成风变


陈元光一脉在整个福建的影响都非常大,福建第一大姓陈姓基本由这一支繁衍,可见当初陈家有多大影响力,我看过平和县志,以前云霄属于平和,而记载里面当官的大多是陈元光后代,漳州当地也有许多开漳圣王庙,都是有600多年以上历史,还有当年陈元光崇拜偶像谢安王公的庙宇众多,都是陈元光建的,总之陈元光在漳州乃至整个福建的影响都非常大,功绩肯定是不可磨灭的


幹鋽 ↘一切


陈元光的一生伟绩,在唐朝以后的每个朝代对他的评价是越来越高,但在唐朝时来说确实是很少记载,最主要是最后一次去潮汕平乱是战死了,也就是任务失败了,以至于当时的朝廷并没有给他一个功名,反而是后来的漳州本地的乡民认可了他的功劳,不断的去弘扬他的事迹,才得到后来几个朝代对他的认可,所以说一些政事的事实真相只能等到一定的历史以后才能真相大白


仙邑紫叶


固始县陈氏将军祠,云霄庙(大山奶奶庙)了解一下!


用户173800179


闽南姓氏最多的就是陈林黄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