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機構改革既講政治嚴格對標中央做好“規定動作” 又講發展因地制宜做好“自選動作”

本報記者 林凌

到3月底,全省機構改革任務按期順利完成。

推進改革中,省委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論述和中央改革要求,把中央提出的“六個貫穿始終”具體細化為更有利於加強和改進黨的全面領導、更有利於促進高質量發展、更有利於密切黨群關係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既講政治嚴格對標中央做好“規定動作”,又講發展因地制宜做好“自選動作”,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講政治

不折不扣落實中央“規定動作”

改革中,各級黨委擔負主責,堅決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全省各級黨政機構設置總體上與中央和國家機關基本對應,保證有效實施黨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

對標中央設置機構。嚴格按照中央要求設置各級黨政機構,不講條件、不搞變通、不打折扣。按限額要求設置的60個省本級黨政機構中,與中央完全和基本對應的機構共43個,佔72%。中央明確省以下黨政機構需要對應調整的改革任務,全部嚴格執行到位,中央沒有改的部門也嚴格對錶,沒有隨便改。

嚴格機構限額管理。省市縣三級均統一計算黨政機構個數,嚴格實行限額管理,一個沒突破,完全符合中央要求。其中,7個區域中心城市按大城市機構限額激勵政策設置黨政機構。

將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全部劃歸機關。按中央統一要求,對省屬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情況進行全面清理,原由33個事業單位承擔的300餘項行政職責全部迴歸機關。市縣層面也已全部落實到位。

講發展

結合實際創新“自選動作”

省委要求把這次機構改革既作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來完成,更作為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來珍惜和把握,把“要我改”轉化為“我要改”,充分利用好中央賦予地方因地制宜設置機構的大政策、好政策,在限額內設置特色機構,以特色機構促特色發展。省級層面共設置特色機構17個,佔省本級黨政機構總數的28%;21個市(州)共設置特色機構105個,183個縣(市、區)共設置特色機構591個,分別佔本級機構總數10%、9%。

省級層面,重點是立足省情設置特色機構,服務高質量發展。緊扣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戰略,立足我省作為林業和草原大省、長江和黃河主要水源涵養地的實際,在強化組建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的同時,組建省林業和草原局,作為省政府正廳級直屬機構,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緊扣落實中央關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要求,立足我省是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的實際,在省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牌子,同時建立全國首家大熊貓科學研究院,為更好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提供組織保障、增添科技發展後勁。

緊扣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國家戰略,立足我省是軍工大省的實際,整合機構改革前的軍民融合、國防科工兩個機構,優化組建省委軍民融合辦,助推我省軍民融合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同時立足我省是全國首個獲批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省份的實際,專門設立全國第一家省低空空域協同運行中心,並已正式掛牌運行。

緊扣更好推進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確定的“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立足進一步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實際,設立省經濟合作局,相對集中行使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投資促進等職能。立足加快建設網絡強省、數字四川、智慧社會和創建國家數字經濟示範區的實際,設立省大數據中心。立足我省旅遊、文化和文物資源豐富的實際,組建寓文化、旅遊、文物於一體的省文化和旅遊廳,並統一管理副廳級的省文物局。

市縣層面,為把省委確立的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密切黨群關係“三個基本考慮”真正落實到基層,立足越到基層機構限額越少、越到基層因地制宜設置機構的需求越多的實際,我省提出,在嚴格對標中央設置機構的前提下,通過“多對一”或“一對多”整合設置機構,騰出更多機構限額用以保障市縣經濟社會發展,推出市縣機構“四個統一設置”的改革“自選動作”。

緊扣以群眾滿意為最高價值取向,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更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特別是激發規模民營經濟活力,明確在全省除邊遠民族地區外統一設置縣級行政審批局,推動實現“一枚公章管審批”。目前,全省183個縣(市、區)中,共有166個設置了行政審批局。

緊扣向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多頭執法、重複執法和執法不作為、亂作為等頑疾、痼疾開刀,給執法亂象以“釜底抽薪”,不斷提升群眾滿意感,明確在全省除邊遠民族地區外統一設置縣級綜合行政執法局,推動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目前,全省183個縣(市、區)中,共有160個設置了綜合行政執法局。

緊扣有利於讓群眾就近、快捷辦事,不跑折騰路、不花冤枉錢,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在全省所有4298個鄉鎮和332個街道統一設置和優化便民服務中心,推動實現“一個平臺優服務”。

緊扣我省2500多萬務工農民的大省情和這個大群體急需有序管理引導、急需黨的關懷來解決後顧之憂的大民情,明確在全省百萬人口左右的農業大縣統一設置農民工服務機構,按“先籌後建、先運行後完善”的原則,搞好培訓、搞好回引、搞好服務,推動實現“一個機構暖民心”。目前,全省已有64個縣(市、區)設置農民工服務機構,覆蓋全省1500多萬農民工,佔全省農民工總量的60%左右。

講深化

用“幹得好”證明“改得好”

這次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英明決策,是黨心民心所向。面對如此艱鉅複雜的改革任務,我省機構改革在規定時限內能有力有序地順利推進,最根本的是得益於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特別是中央層面推進改革營造的氣勢如虹、勢如破竹的良好大環境,得益於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和中央編辦的周密部署和精心指導。在做好機構改革“下半篇文章”過程中,全省各地各部門將重點圍繞“改好”是第一步、“幹好”才是關鍵的取向,以“幹得好”的實踐作為“改得好”的有力證明。

統籌好事合、編合、心合、力合。各地各部門將嚴格對照印發的“三定”規定和職能轉變要求,充分履職,儘量縮短機構、人員、業務的磨合期,做到“轉”得出、“接”得住、“融”得好,不斷增強凝聚力、戰鬥力和工作實效。

銜接好重點領域責任鏈條。聚焦安全生產、生態環境、應急救援、社會穩定等重點領域,在“三定”規定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分工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責任鏈條細化和銜接。特別是在應急救援方面,合理界定“防”和“救”的關係,在將事前“防災”放在業務部門、事後“救災”放在應急部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責任鏈條劃斷點、銜接點,確保責任鏈條完整閉合、無縫對接。

以有力督導保落實。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開展機構改革總結評估自查工作,省級派出工作組到部門一線和市縣鄉逐級開展督導,按照中央要求一項一項抓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