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瘦不下来?科学给你不瘦的勇气


最近,随着热播剧《都挺好》的大火,姚晨的演技再一次被大家肯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姚晨在生完二胎复出后,身材又恢复了从前,窈窕纤细,令人羡慕。

其实,瘦美是大部分女性的追求。如今,“减肥”已经不仅是女性专属了,越来越多的男性也专注减肥。避免成为油腻大叔。

如果说未来什么产业最有潜力,那制造减肥产品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但凡有见效快、效果好、品牌佳的减肥食品问世,人们一定会蜂拥购买。不过,现在市场上却找不出一款畅销的减肥食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就算是吃了这些产品,有些人仍然没法摆脱肥胖的烦恼。其实减不下来肥,还真不一定是你的错。

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你减不下来。


少油少盐的低热量减肥食物——根本没有市场!

健身的人都吃过一道菜,白水煮鸡胸肉。如果不是要增加营养和能量,想必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吃它。

有句话说得好:味道和热量是成正比的,即使能骗得过嘴,也没有办法骗得过身体。

舌头最多只能感受食物中部分低分子的物质,如游离糖、游离氨基酸等;而身体的内脏器官则可通过食物的消化过程对全部游离糖、游离氨基酸进行分解,并确认其种类及总量。


打死也瘦不下来?科学给你不瘦的勇气


众多减肥食品正是因为无法绕过这个过程,从而惨遭失败,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投资。其实,认为“只要让内脏感觉信息无法到达认知领域就可以骗过身体”的想法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

人体需要营养。营养成分是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而不是维生素或矿物质,后者不过是调节因素。具有洞察力的人会发现,味道与热量(营养成分)是成正比的。仅凭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绝对无法达到 5.0 的热量密度,只有在脂肪的参与下才能达到。

脂肪本身是非常强有力的味道成分之一,所以很难减少其用量。去掉脂肪成分既会影响食物的口感,也会弱化其香味,所以尽管迄今为止有超过 26000 种减肥方法问世,但其中绝大部分(98%)均会在 2 年内失败。说到底,为了解决肥胖问题,我们还是要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味道的快感有多么强烈,了解那些形成于进化岁月中的欲望密码,而不是将目光局限在食物上。


即使没了味觉,假热量也骗不了身体

没有什么比体重无端变轻更可怕的了,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人们时常担心的还是肥胖问题。身体会为了提升体重而动用全身的感觉。人们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虽然我们平时用嘴和鼻子感觉味道,但在紧急情况下也会动用全身的感觉。

打死也瘦不下来?科学给你不瘦的勇气

2008 年,《神经元》学术杂志刊登了这个有趣的实验结果。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员将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小白鼠的甜味感受体的基因出现问题,无法感知甜味。他们在小白鼠面前摆放了两瓶水,一瓶为普通水,另一瓶则为糖水。实验之初,白鼠对于两瓶水的喜好差异并不明显,但几天后,小白鼠开始更偏向于糖水。将糖水换成添加了三氯蔗糖(Sucralose,有甜味但不含热量)的水后再进行实验,结果并没有出现喜好差异。虽然不能辨别甜味,小白鼠也会对热量产生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身体需要热量(营养)时,即使失去了感知甜味的能力,也会通过其他器官感知热量的存在。正常的白鼠也不会被假热量所骗。

2012 年刊登在学术杂志《突触》上的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用糖调配的饲料和用没有热量的糖精调配的饲料,白鼠在最开始时并不会表现出喜好上的差异。但几天过后,白鼠表现出对含糖饲料(20 粒:7.5 粒)的偏爱,多巴胺指数也在吃含糖饲料时更高。而且,白鼠的这种选择并非因为糖精带有苦味。

其他研究者以果蝇为对象构思了巧妙的实验。他们一方面准备了放入果胶糖的食物(果胶糖虽然有甜味但不能被消化,也没有热量),另一方面准备了放入山梨醇的食物(山梨醇没有甜味但可以被消化,且含有热量)。结果显示,虽然果蝇最初选择的是带有果胶糖的食物,但没过多久它就开始吃带有山梨醇的食物了。换言之,就连果蝇也选择了营养(热量)而不是味道。这些实验有力地说明,身体选择食物时,仅靠味道或气味等感觉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营养信息。

白鼠和果蝇都有感知热量的能力,如果说人没有这种功能,反倒显得奇怪。虽然研究人员并没有进行过像动物实验那样严谨的临床试验,但通过迄今为止无数的减肥食品失败案例可知,没有热量的人造调味料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被抛弃是早晚的事。

那些标榜“零热量”的产品中,只有低热量可乐在市场上争取到了立足之地。但与含糖饮料相比,它更加依赖咖啡因,即利用咖啡因弥补了因糖分减少而丢失的多巴胺。


每一个脂肪细胞,都有饥饿感知的全能性

我们说“饥饿是最好的菜肴”是因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能感受到饥饿的存在。饥饿始于血糖指数的降低,但强烈的饥饿感是全身脂肪细胞都能感受到的。

打死也瘦不下来?科学给你不瘦的勇气

人们通常每天要吃 1.5~1.7 千克食物,一年的进食量超过 600 千克,数量惊人。有的人一年的食量是 400 千克,也有的是 800 千克,但吃 800 千克的人并不会比吃 400 千克的人每年多长 400 千克或 40 千克体重。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有些年份可能吃 500 千克,有些年份可能吃 700 千克。尽管进食量会随着年龄、当年身体状况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按照年均计算,我们的体重变化几乎不会超过 1 千克。

为了维持体重恒定,身体需要多种激素。我们的身体为了鼓励脂肪的摄入,会释放类罂粟碱、甘丙肽;为了鼓励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分泌神经肽Y。瘦蛋白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脂肪数与正常相比越大,瘦蛋白的分泌量越多,感受到的饥饿感就越弱。而减肥的结果是脂肪细胞减少,瘦蛋白的分泌量降低,饥饿感增强。

现存的减肥方法无法骗过脂肪细胞的感觉,持续减肥只会导致脂肪细胞对于脂肪的渴望愈加强烈,从而发出强烈信号。就像想喝水时口渴感会越发强烈一样,减肥越深入,信号越强,所以抑制欲望的减肥都以惨败告终。

女性怀孕后会胃口大变;男性入伍后,用不了几天就会无条件爱上平日不喜欢的甜食。身体感知不好的物质和与自身不相符的食物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就算勉强吃下去,通常也只能坚持几天,再长也很难超过一年。没有哪种欺骗身体的伎俩能够持续一年以上,这就是减肥食品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数人减肥失败的原因。

如果添加物可以瞒过我们的身体,那么肥胖问题会迎刃而解。但这样的添加物是不存在的,正因如此,食盐和糖常常成为健康的焦点。因此,与其说我们的身体被有意识的味觉或嗅觉支配,不如说无意识的感觉才是身体真正的主宰。

感觉会控制我们的味觉和嗅觉,但是大脑才是一切感知的起源。

推荐大家一本新书《舌尖上的科学》,与其他书籍不同,这本书的作者是用科学的角度来为你分析味道,为人们探寻食物与味道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打死也瘦不下来?科学给你不瘦的勇气


本书由甜、酸、咸、鲜、苦五味入手,通过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五感讲解联觉机制,从食品学、生理学、脑科学、饮食历史、进化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解开大众对“味道”存在的疑惑和误解,为人们探寻食物与味道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 解开大众对“味道”存在的疑惑和误解,做有深度的“吃货”!


作者崔洛堰本科及研究生就读于首尔大学食品工程专业;1988年12月进入食品公司海泰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及冰淇淋的开发工作;2000年起在汉城香料公司研究所进行材料及香料的应用研究;2013年至今就职于韩国西亚斯公司。

现已将研究重点转移至食品科学与传播领域,在食品开发过程中恰当运用已知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未知的食品问题,并尝试将自然科学知识聚零为整,运用细节与整体并重的研究方法。著有《伪科学害人录》《Flavor,何谓味道》《食品添加剂的真面目》《美味与味精的真面目》《咖啡香气的秘密》《感觉、错觉、幻觉》等。

目录

第1章 味道的发端:五味与五感

第2章 联觉:感觉间的共同协作

第3章 味道的节奏比成分更重要

第4章 味道与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第5章 了解大脑就是了解味道

第6章 了解进化就是了解味道

第7章 味道方程式:合适的才是最美味的

第8章 所有畅销食品都有走红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