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的過早——嚴老么燒麥

武漢餐廳喜歡做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麵打著熱乾麵的名頭,賣的最好的卻是油餅包燒麥,嚴老么燒麥也是如此。

武漢人講究“過早”,也就是吃早餐。在廈門,早餐可能是一碗小小的福鼎肉片或者街頭一碗瘦肉粥。武漢的早餐就不太一樣,那是實打實的吃上一頓,常言有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每一樣能足以填飽飢腸轆轆了一個晚上的胃。嚴老么的三鮮豆皮、燒麥就收穫了一大批“過早人”的胃,俘虜了一群老饕的心,甚至還有人將嚴老么燒麥戲稱“嚴氏家族”。

武漢人的過早——嚴老么燒麥

它家不在繁鬧的大街上,而位於一條靜謐的街道上,如果不是專門來尋找這一份“過早”,誰會大老遠專程跑來?街道雖靜,門口卻熱鬧的很,隔著老遠就能看到門口排了十多米的長隊,有的伸長了脖子看看前面為什麼沒有一點移動,有的拿著飯盒悠閒自得的玩著手機或是看著拿著相機狂拍的遊客們。在幾年前,去旅遊的時候常會看到一些穿著大褲衩、搭拉著拖鞋的人,還有頭上戴著捲髮棒的婦女,鄙夷這些人也太不注意象形,可是後來走的地方多了,才明白對於遊客而言,到一個地方旅遊那是觀賞,對於居民而言,那是生活。生活是需要悠閒的,不用在意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可以悠然自得,可以自娛自樂,還可以隨心所欲。買了飯票之後,我也趕緊跟在隊伍的後面,等待著美味的寵幸。三鮮豆皮是需要現場製作的,尤其是要等剛出鍋的,只有趁熱才能感受到在香濃、軟糯彈壓的糯米下一層酥脆的外皮,嚴老么的門口支了兩口大鍋,兩個穿著白大褂的小夥子,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國營商店的售貨員,其中一個年齡稍大一些,雙腿岔開,倆手來回搖晃著大鐵鍋,一大鍋食物在他的手裡遊刃有餘,兩眼專注著鍋裡的絲毫變化,也不知在這樣的早晨循環往復了多少次。

武漢人的過早——嚴老么燒麥

三鮮豆皮主要是用糯米、香菇、鮮肉、鮮筍、雞蛋、蔥花等製作而成,先將糯米制熟了,在鍋中放油,加入綠豆、大米等混制而成的漿,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雞蛋、鮮筍,煎至金黃髮亮,要求“皮薄、漿清、火工正”。終於輪到我了,忙不迭的拿走我的豆皮,再點上一碗蛋酒,這蛋酒也有意思,拿一個小碗,打入一個雞蛋,撒上些白糖,舀幾勺醪糟,用開水一衝就齊活了。一份三鮮豆皮的分量不小,足以供給苦力工人一個早晨的熱量。吃上一口,外脆裡糯,多種食材的鮮美縈繞口中,飲上一口蛋酒,滿口的鮮美即可氤氳開來。

武漢人的過早——嚴老么燒麥

武漢人的過早——嚴老么燒麥

在這一口一口中,太陽也漸漸的升了起來,那一層豆皮的顏色和落在地上的陽光一樣,吃上一份豆皮,便吃得了一整個清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