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逃前策划攻打武侯祠

1949年12月,气数已尽的蒋介石作了最后的挣扎,他命胡宗南秘密制定了攻击成都武侯祠的计划。

蒋介石败逃前策划攻打武侯祠


离开大陆前,蒋介石拜别祖坟。

特务营踞守武侯祠

1949年,解放大军的“铁扫帚”终于扫到了成都,蒋介石及其侍从人员不得不作出了马上离蓉的决定,着手在选定具体时间等技术细节上绞尽脑汁。

蒋介石离成都的方案定下后,胡宗南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拔掉去机场路上的钉子,急调部队攻打城南交通要道上的武侯祠。

在临解放时,这里驻扎有刘文辉第24军起义部队的一个团。这个团原系刘文辉部第137师特务营。驻于城南郊本来只是作为刘部往日贩运烟土的一个关卡,并无很强战斗力。在胡宗南部由陕入川到了成都附近后,有些川籍的士兵不愿随军奔波,便滞留了下来,加入了特务营,于是这个营由原来两个连200多人迅速扩展到2000余人。有些进步人士也来到这里。武侯祠内官兵推举原第137师的团长聂文清指挥。又因为原来这个营的营长是董旭坤,故人们称这个营(团)为“董营”或“董团”。

胡宗南为了保证蒋介石的轿车安全通过武侯祠关卡,竟不遗余力调动了10辆装甲车和坦克车,先一日聚集在北较场军校操场上。

很显然,若仅是为了攻打一个已处于胡宗南大军包围之中的“孤岛”,而又非坚固工事的祠堂,何以动用如此多铁甲兵,并把攻打时间选在深夜,且战车也在行动之后开往新津呢?其背后肯定隐藏着更大的机密——这便是用装甲、坦克车开路并借以混淆视听,掩护蒋介石出城登机离开大陆。

制定攻击方案

将领盛文在胡宗南的授意下,特制定并下达了《攻击武侯祠战斗方案》:

一、以第七师一个师的兵力,包围攻击刘文辉驻武侯祠部队;另以一个营的兵力部署在由城内到武侯祠必经之地南门大桥及大桥与武侯祠相连的地区,断绝这一线的交通。

二、战车营的轻型坦克及15吨装甲车,掩护部队攻击前进。

三、先对武侯祠守军实施炮击,尽可能地保护祠堂。对于刘湘墓园建筑毁坏与否,视战斗需要由第17师自己决定。

四、以第254师555团一个团的兵力,由南门至西门设防,预备阻击其他川军部队及中共地下党游击武装的拦截或增援。

五、为防止驻城内华兴街邓锡侯部第95军秦述观输送营在城内截断出城道路或出援武侯祠守军,特先派第254师554团以一个团的兵力,在对街居民房顶架设重机枪、无后座力炮,一旦秦营出动,即消灭之。

六、以第555团4个加强连兵力,包围刘文辉在城内的新玉沙街公馆,严密监视不使该公馆内刘部一个营出援。然后,可视情对公馆封查之。

掩护下逃离

这天晚饭后,蒋介石已作好了离开成都的准备,他很清楚此行将是他与大陆的告别之行,也或许是永别,胸中别有一番凄凉滋味,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晚上11时左右,蒋介石、蒋经国、陶希圣、谷正纲、俞济时以及秘书沈昌焕、曹圣芬一行,与继续留守军校中的顾祝同等人告别。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个个都明白对方的“哑语”。

装甲车、坦克车已起动等待在校门旁,蒋介石一行在军校第23期二总队一个大队乘车护送下,出军校正门直向城南驰去。

隆隆马达声盖过街面,由于这两天装甲车、坦克车经常上街,市民们对这些铁甲怪物也已习以为常,并不多加注意。直到武侯祠枪炮声很快响成一片,市民们才意识到这一夜晚不同寻常。

可想而知,武侯祠内这支刚组合的队伍,怎能抵挡得住胡宗南用6个团的兵力配属重武器的攻击。

市民们也满以为很快就会解决战斗。但说也奇怪,如此悬殊兵力,胡宗南解决这个团竞持续到次日拂晓八时前。炮弹呼啸声,弹药爆炸声,士兵们的冲锋吼叫声,乱糟糟的人群哭喊声,一直折腾了一夜。天亮有消息传来,“董团”伤亡一百余人,大部被俘。

武侯祠一战,在当时的成都各大报都有报道。市民惊闻一夜激烈枪炮声,相距有两站路浆洗街一带的几位居民在床上竟被穿过房顶的流弹打伤。(来源|《读者报》 作者|陈宇)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