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淮上秋阳


这种说法应该是为了体现湖南省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就像普鲁士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地位,涌现了包括毛主席,彭德怀等人在内的大量革命领袖。



普鲁士作为一个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引导了德国的统一。

湖南也是如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涌现过曾国藩的湘军,领导黄花岗起义,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的黄兴,有程潜,唐生智这样的国民党将领,也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恒,栗裕,这样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所以说,近代湖南的历史贯穿了从清末到建国以来中华民族觉醒的进程,因此才有“无湘不成军”,“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说法。


但湖南人和普鲁士人的性格却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槽点。

普鲁士人的精神是严谨,秩序,服从,而湖南人则更加热情,冒险主义,敢于打破旧规则,在寒冷阴沉的波罗的海之滨成长起来的普鲁士人和在潮湿炎热的山湖之间成长起来的湖南人性格不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士兵国王腓特烈曾经不止一次鄙夷过音乐,认为那是让他的士兵们丧失斗志沉溺享乐的洪水猛兽。


在音乐和钢铁构筑的德意志中,普鲁士也从来不是一个盛产音乐家的邦,也是娱乐文化气息最淡的地方,毕竟只有军人最受尊崇,而近代湖南人在胸怀大志的同时,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娱乐文化精神艺术的创造,比如毛主席就同时是一位伟大诗人。


普鲁士之魂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这一说法流行于民国时期,大体是要表达:如果把中国比作德意志,那么湖南就是复兴德意志的普鲁士。

毛泽东主席就是湖南人,而他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或许,当代中国人对“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的理解,第一时间会想到这件事。

这是事实,也是佐证。然而“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的说法,绝没有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远的不扯,就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历史开始审视,你会发觉湖南人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提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当年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清朝政府正是靠着湘军扑灭太平天国起义。

战争很残酷,但也让湖南人看到西式“火枪火炮”的威力,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高官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19世纪的湖南,很快成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热土,随着相伴而来的是现代教育、妇女解放运动等新理念。

列强压迫愈甚,亡国危机愈烈,湖南人没有麻木不仁,而是奋起救国……湘阴人郭嵩焘成为早期维新派代表,浏阳人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殉国,而黄兴、宋教仁、蔡锷直接参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造成日军20余万人伤亡,湖南人为之付出惨重代价。

湖南人也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出一份巨大的力量,看看数据就能感觉到。比如十大元帅有3个湖南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开国十大将有6个湖南人(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的吹捧,而是湖南人担当得起!你觉得呢?


子屠龙


众所周知,近代德国以普鲁士为中心完成了统一,实现了德国的快速崛起。我国的湖南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普鲁士”,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湖南地处中国中南部,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湖南盛产稻米(湘米),从明朝开始就成为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古语:“湖广熟,天下足”),而且资源丰富,尤其是矿藏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同时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战中以其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湖南民风剽悍,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流传“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这从曾国藩所创办的湘军足以说明这一点。历史上的曾国藩仿明代戚继光之营制,招募湖南乡民,编练成一支新型地方武装。人称“湘勇”或“湘军”。由于湘兵吃苦耐劳,骁勇善战,再加上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因此战斗力相当强悍。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湘军的战斗力在各地军阀部队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最后,湖南人文荟萃,能人辈出。尤其从19世纪中期以来湖南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国之首。从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维新变法运动中的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林圭,到辛亥革命中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再到护国运动的中的蔡锷,这些声振寰宇的人物都是湖南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批湖南有志青年踊跃报考黄埔军校。据统计,黄埔军校1至5期共有学员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占1/4强,居全国之冠。我军高级将领中湖南人比比皆是,十大元帅中湖南人有三位,分别是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开国十大将中湖南人有六位,分别是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57位开国上将中湖南人有19位,分别是萧克、王震、邓华、彭绍辉、李涛、傅秋涛、甘泗淇、宋任穷、苏振华、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唐亮、杨得志、陈明仁、陶峙岳、杨勇、李志民、李聚奎,占比1/3,177位开国中将中湖南人有73位(占 41.20%)。在中共七大中选出的领导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五大书记中有三位是湖南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湖南人为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淮上秋阳


近现代的湖南人才呈现井喷之势,而之前的湖南相当低调,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很多人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清初以前,没有一个独立的湖南,也没有湖北,而是湖广,首府设武昌,科举制的省试在武昌进行,科举的路途过于遥远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现在的湖南版图上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才较少,而后因湖广太大分湖南湖北,这之后的湖南人才就开始显现,魏源、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相继出现,谭嗣同、黄兴、蔡锷等也紧紧跟随,然后就是开国领袖们!所以,人才是教育决定的,如今,湖南的高考压力在全国排名靠前,能否继续湖南的人才井喷?就看湖南的高考压力能否降点温!


湄江公社123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从曾国藩的湘军、毛泽东的工农红军来看是可以这么说。但是就我个人的感觉来看湖南人确实有它很独特的地方!首先湖南人并不排外,甚至有一种包容开放的情怀!在长沙的岳麓山脚下的三个重点大学内外溜达,你会感受到长沙人民火一般的热情!我几乎见不到湖南学生联合起来欺负排斥外来的学生!另外我还感受到一种和别处不一样文化氛围!从伫立橘子洲头、风华正茂的、年轻的毛泽东巨大的花岗岩雕像到岳麓山脚下那挥着巨手的、仿佛农民伯伯式的慈祥的毛泽东雕像里,你会有不同的解读!深邃的眼睛一直射到湘江北去的遥远地方!爱晚亭前那挥着慈祥的手的巨人,仿佛象征性的阅尽了人间的沧桑!还有那神秘的千年书院!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我还想知道:曾经铁血的湖南为什么会走入现在的文明?难道湖南人的集体主义、包容开放的精神来自普鲁士主义?


炼丹炉2


除了中国的普鲁士,还有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说这话的是北洋政府担任教育总长的湖南人杨度。这话充满霸气,却也是事实,近代的几次历史转折,民族存亡的关头,确实是湖南人先站起来,挺起民族的脊梁。辛亥革命孙中山主文,黄兴主武,黄兴是湖南人;袁世凯称帝第一个通电全囯,打响护国讨袁战争第一枪的云南总督蔡锷也是湖南人。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湖南人都留下了鲜明的形象,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改革开放后的胡耀邦,朱镕基等那一个都敢于担当、个性冲天。还可上朔至晚清曾国藩,左宗棠生活的时代,如果没有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清朝在咸丰年间就亡在洪秀全手上了;曾国藩的哲学思想有毛泽东的那句"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以说明其份量。我在读人物传记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风云人物都把《曾国藩家书》看的比较重,如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给毛岸英列的必读书中,就有《曾国藩家书》;而同样是从苏联回国的蒋经国,回国后在溪口读书,蒋介石给蒋经国开的应读书的目录中,《曾国藩家书》也赫然在列。

左宗棠从俄国人手里收复新疆伊梨时,己经69岁高龄,抬棺西征,那股视死如归的精神,大军未到己令老毛子胆寒,收复土地面积相当于四个法国,八个湖南,"中国不能没有湖南,湖南不能没有左宗棠“(慈禧语),实际上左宗棠一死,风雨摇曳的清王朝己回天无力了。!

从晚清上推,湖南确实比较冷清,这是一种很奇异的现象,用风水学显然没办法解释了。也许那句"风水轮流转"更符合辨证法。





王洪涛6807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它说明湖南人对中国的贡献很大。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湖南人的了解,远胜于对普鲁士的了解。有人会问,普鲁士是谁?与中国的湖南有什么异同点?且听笔者解释。

一、普鲁士军团顽强不屈,数百年自强不息,拯救德意志

普鲁士是谁?普鲁士原本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小王国,与德意志并不搭界。17世纪,勃兰登堡选帝候(在今天德国的柏林地区),获得了普鲁士的统治权,建立了普鲁士王国,这样普鲁士才与德意志联系起来。从此,在历代普王的励精图治下,普鲁士顽强地发展自己的军事,一点点发展自已的经济与财政,建设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通过二百多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德意志,它的军队,经济与文化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深刻地影响了当今德国发展。



有些人之所以拿普鲁士与湖南作比较,是因为两者的祖国德意志与中国都是长期积贫积弱,破烂不堪,在外界看来都是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这两个国家内部的地方军团,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而改变状况的。

特别是普鲁士,当它刚刚诞生时,它的祖国正经受三十年战争,本国的封建割据努力与外国侵略者在德意志土地上大打出手,战火摧毁了德意志的城市与乡村,摧残德意志民族的生存能力,并打出了一千多个大小军阀与割据势力。这与中国近代历史有相似之处。普鲁士就是在这种残破的环境下诞生的。

战争告诉普鲁士国王,没有强大武力的保护,便没有普鲁士的一切。三十年战后,普鲁士首先建立了常备军,并不断加强军事训练。有一个国王经常穿着军装,活跃在训练场上,用皮鞭训练他的士兵,他获得了【士兵王】的称号。对德意志复兴至关重要的【普鲁士军团】就这样诞生了。普鲁士人以工作严谨,恪守纪律著称。

二、中国也有一个【湖南军团】,它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亡的历史责任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入我国,中国很快陷入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深渊之中。与德意志的普鲁士一样,湖南人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亡的历史责任。

湖南有一句话叫:要让天下真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

1913年,长沙第一师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与学生。它的校长孔昭绶,教授杨昌济与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极大地改变了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的教育面貌。5年后,在这个学校诞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团体一一新民学会。这个团体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很快就爆发了惊人的能量。


1918年,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时,这个团体组织湖南学生出国人数最多,并在法国建立第一个支会。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由这个组织发展而成的中共湖南省委组织学生入学人数最多,著名的【黄埔三杰】中的两杰蒋先云,陈赓都曾经是湖南省委动员去的。在共和国蔚为壮观的将帅阵营中,湖南省藉将帅人数最多。连建国初期的中央五大书记,就有三人与当初的新民学会以及中共湖南早期组织有关。

新民学会的战斗力也是相当惊人的。还在五四运动期间,这个团体即领导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并获得了成功,影响全国。



1922年,中共湖南省委(在新民学会基础上建立)发动安源大罢工,获得成功,并罕见地坚持了五年(安源矿工后来参加秋收起义)。1926年,再次领导湖南农民运动,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1927年秋收起义时,湖南农民又成为毛泽东最初依靠的对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进行三湾改编,加强党的领导,建立根据地,一支新的【湘军】脱胎换骨,变成了人民军队。随后,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军队均以它为楷模,进行改造,发展壮大,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三、【知行合一】的湖湘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革命与未来

普鲁士在德国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强大的武力以外,还与历代普王重视哲学文化建设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远在18世纪后期,普王就与法国的启蒙运动领导人伏尔泰有着密切的交往与思想沟通,深受启蒙运动影响。19世纪,普王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集学术研究与科学教育为一体的洪堡大学,重视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奠定了德国科技强国的文化基础。


湖南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王夫之先生,他贡献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知行合一】。除此之外,湖南还贡献了一座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批象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等【砥砺品行,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毛泽东就深受知行合一,砥砺品行的湖湘文化影响,除了注重人格修练外,格外重视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使毛泽东在其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但学习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能够根据知行合一原理,重视理论运用,发展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随后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创新了军事理论,创新了党建理论,创新了革命斗争实践方式,写出了【实践论】与【矛盾论】,出神入化地指挥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政权,无不打上湖湘文化的烙印。

可以说,湖湘文化影响了毛泽东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又深刻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未来。

阳城导航


1903年10月,梁启超所创办的《新民丛报》刊登了一首长诗:《湖南少年歌》。

诗中将中国湖南,与古希腊的斯巴达,德意志的普鲁士并称: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


1903年的中国

经历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等一系列的战争后,清朝已经国势大坠。对外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自此成为列强争强鲸吞的对象;对内则有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救国方针,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

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彷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地方的进步人士都主张立足家乡,保全中国,救国从爱乡开始。



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杨度(1875年1月15日-1931年9月17日),生于湖南湘潭县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杨度的祖辈世代务农,祖父杨礼堂是湘军李续宾部的哨长,大伯杨瑞生亦随父参军,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后被升为总兵。

杨度十岁丧父,被过继给伯父杨瑞生,十六岁时改名为“度”。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得中顺天府乡试举人。

会试期间杨度参与公车上书事件,由此认识了梁启超等人。还乡以后,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名儒王闓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啓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注:三河之战是1858年11月,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的一场激战。此役湘军战败,名将李续宾阵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杨度先后两次赴日求学;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作《湖南少年歌》,并发表于《新民丛报》。





万里长空夜未央


湖南在清中期并不突显,只是一个农业大省。

在历朝历代官场,湖南也不是科举大省。

那为什么湖南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页,出了无数人材?

很简单,湘军

在与太平天国攻伐的那些年,双方把富庶的江浙省杀的赤地千里。据史载,平乱后,从南京到安徽那是十室九空,历年财富荡然无存。

钱去那儿了?

曾国荃攻克南京后屠城,上报朝庭无缴获天国之国库。却有言官弹劾:湘军撤回湖南,长江上扬帆百里……

这些钱极大改变了湖南的传统结构,湘军是当过兵的,也知道读书是改变阶层最直接的方式,中国封建传统社会有钱阶级除了对土地的信仰外,还有官的信仰,培养下一代读书除了富起来的第一目标。

于是——血腥的银子变成了革新的动力,以千千万同胞的头积累了原始资本与文化。

成一人之功而毁亿万人之福成了湖南籍的功勋,伟大

乐此不疲……


贱贱177435551


伟人毛泽东便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便是斗争哲学。这种不怕死,霸得蛮的性格,在动乱年代,尤其是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经济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素有“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的确落伍了,正如民间人士调侃:湖南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一年千余万青壮年打工仔南下广东,湖南人脸上无光,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将帅及为之付出生命湖湘先烈,情何以堪?!

湘人当自强,湘人要富强。埋头苦干,不搞内斗,大放开促大融合,大开发促大发展。再铸湖湘辉煌,再续湘人雄风!

作为湖湘子,才无愧于先烈,无愧这遍红色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