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的阿斯伯格綜合徵 一種容易被誤診的孤獨症

“我行我素”的阿斯伯格综合征 一种容易被误诊的孤独症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當一個孩子多動到在上課時離開座位,90%以上是自閉症伴有多動症症狀的孩子。多動症的孩子怕老師,老師一瞪眼能管一會兒;如果老師瞪眼也沒用,自閉症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解釋,在自閉症患兒中,有一部分孩子語言發育正常、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是不顧及老師的存在隨性而為,這類孩子往往都是孤獨譜系障礙中的阿斯伯格綜合徵。

自閉症又被稱為孤獨症,在孤獨譜系障礙中,有1/4-1/2智力正常,被稱為高功能自閉症,這類孩子說話偏晚,語言發展速度慢;還有一類智力正常,幾乎沒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被稱為阿斯伯格綜合徵,也被人們稱為“天才病”。但崔永華強調,不是每個阿斯伯格綜合徵都是天才,只有15%的患者具有超常智力,如牛頓、愛因斯坦、美國總統傑弗遜、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等。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病率約為1%,其中新生兒的發病率是0.7%,嬰幼兒期是1%-1.2%,是一種大腦廣泛發育性障礙。和普通孤獨症一樣,阿斯伯格綜合徵男孩比女孩多,但女孩更善於適應和偽裝,因為她們往往不那麼好動,往往被人錯誤地認為只是性格內向。

崔永華稱,臨床上,阿斯伯格綜合徵被誤診斷現象突出,診斷年齡往往在8-11歲甚至青少年或成人。很多孩子因為“不合群、被同學孤立、鬱鬱寡歡、不上學”而“曲線就診”,在多數情況下會被作為“抑鬱或焦慮”、“多動症”予以對症處理。有的孩子甚至因為刻板行為只吃一兩種食物,而被診斷為“厭食症”。18%-23%的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青春期少女,同時有阿斯伯格綜合徵症狀。

在崔永華接診的患者中,有位“神童”。他自幼在數學方面聰明過人,3歲時可熟練計算萬以內的加減法,小學時因數學成績優異被譽為“神童”。但這個孩子平時沒有什麼朋友,有時較固執,自幼只吃喜歡的幾樣食物,體育活動常不能遵守“遊戲規則”,但家人和老師認為這是孩子性格所致,大了自己就好了。

升入初中後,孩子的言行舉止越來越怪,他常為別人一句玩笑當真;課堂上,老師不小心說錯一個字,他會站起來和老師“理論半天”,自習課上有時會突然大叫一聲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他渴望擁有朋友但又不知如何交朋友,同學和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情商很低,不懂人情世故,與人格格不入,像個外星人”。他因被同學孤立而整日心情低落,最後不願意去上學。

阿斯伯格綜合徵常見症狀表現:

1.語言交流困難

崔永華指出,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雖然會說話,說得也很流利,但語言發展遲緩,只能表面完美地陳述語言,語言交流困難。因為綜合理解缺陷,他們只能理解表面的字面意思,不能開玩笑,閱讀能力差。說話刻板,語調古怪,像過於正式的學究式語言,說話像背書。

聊天時,他們只喜歡聊自己感性的話題,用自己的話組織一段話很困難,除非是自己感興趣的。

2.人際交往困難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社交成熟程度和社交推理分析能力都發育得晚,缺乏交往技巧,不會察言觀色、不懂人情世故。他們在交往上是單方向的,只希望別人按他的規則去玩,卻不能遵守別人的規則,而且不懂在什麼環境下應該遵守什麼規範,做任何事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有部分人有強烈的交往意願,但卻因為沒有交往技巧,往往被人看成了“外星人”。

3.行為模式刻板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很固執、刻板,他們堅持用同一種方法去做某事,不容許有任何改變,並且不斷地這樣重複下去。比如擠牙膏一定要從尾處開始擠。他們常常在協商和妥協中表現得非常不成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讓步或者該道歉。如果發現學校中某條校規不合理,他們不但不會接受,或許還會像捍衛理想一樣去反抗,這會引起與老師和校方的很多衝突。

4.運動笨拙獨特

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的運動方式就和他們的思考方式一樣,有著與眾不同的表現。至少60%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動作笨拙,常有奇怪的甚至獨特的步態,缺乏流暢性和功效。老師也會注意到他們的精細動作問題,如寫字和使用剪刀的能力,在體育課上常常無法跟上大家的節奏。

5.情感成熟偏慢

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的情感成熟度通常比同齡孩子落後3年。他們描述情感的詞彙非常有限,且缺乏情感表達的微妙性和多樣性,不能有效識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有些兒童會因為意識到自己與社會融合的重重困難而陷入精神壓抑。所以大約有1/3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出現臨床抑鬱症狀。有些孩子會沉迷於想象,抑或表現出抗拒、傲慢等。

崔永華指出,孤獨症的核心症狀治療只有個體化的康復訓練,包括語言、社交技能、生活能力、認知能力等。家長應先在機構學習掌握訓練方法,然後在家庭練習。“任何藥物、針劑、儀器的效果都不確定。”

如果患兒出現各種精神症狀,比如異常多動、自言自語、自傷行為、衝動,這些光靠康復訓練無法改變,還需要配合精神類處方用藥。對於出現情緒問題、心理創傷的患兒,則要結合心理治療的方法。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李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