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槍為何用的是手槍彈?

隨風2060456


1918年,一戰即將結束前夕,德國軍隊裝備的MP-18,被軍界認為是衝鋒槍的鼻祖,全球最早投入實戰運用的一把步兵自動槍械。

德軍小分隊,往往將十餘支MP-18集中起來射擊,憑藉強大的火力,壓制住協約國軍隊的抵抗,衝過對手的塹壕,跑到敵後執行滲透和破壞任務。



MP-18火力之兇猛,遠在當時軍隊普遍使用的5發手動步槍之上,瞬間,就能射出密集的彈丸,因此,被英法軍隊稱為“子彈噴射器”。

當時,確實還沒有“衝鋒槍”這個概念,這把“子彈噴射器”引進中國時,就成了“手提機關槍”,或“花機關”,包括二戰時期,蘇聯著名的波波沙41/43衝鋒槍,蘇軍就稱為“自動槍”。



由於當時步兵都使用5發拴動步槍,因此輸出的火力比較稀薄,德國人發明MP-18衝鋒槍,就是為了提高步兵班的火力輸出,在戰場上壓制對手。

至於衝鋒槍為什麼會選擇使用手槍彈,那也是當時條件下的首選,因為德軍裝備的是7.92毫米的子彈,此種步槍彈可與機槍通用,不僅裝藥量大,而且射程也遠。

毛瑟步槍有效射程高達800米,帶來的一大問題就是子彈威力過剩,導致射擊時後坐力極大,既影響射擊精度,也使得控槍不易,射手容易疲勞。

衝鋒槍,本身設計時就要求短小精悍,易於攜行,增強步兵班火力,倘若使用7.9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彈匣變寬變厚是小事,在連續射擊時,由於強大的後坐力,精度將變得一塌糊塗,且射擊時難以掌控。


因此,德國現存的大量9毫米手槍彈,就成了MP-18衝鋒槍的不二選擇,當時也是唯一的選擇。

此後,包括二戰時期研發的司登式、波波沙41/43等著名衝鋒槍,也都採用了手槍彈作為子彈,此習慣或者說傳統,就一直保持到現在。




但衝鋒槍由於發射手槍彈,存在與生俱來的缺乏,即有效射程近,彈丸殺傷力小,因此,一般步兵都使用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或小口徑子彈的自動步槍。

現在,衝鋒槍,作為火力猛、重量輕、易攜行的自動槍械,僅作為特種兵和特勤人員配帶,步兵基本上都配備自動步槍。


國平軍史


瞭解一下衝鋒槍的誕生時間就能大概知道了,衝鋒槍誕生於一戰末期,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支衝鋒槍是由德國人施邁塞爾在1918年發明的MP18衝鋒槍,不過在此之前,意大利的陸軍上校B·A·列維裡,在1914年的時候就發明出了維拉·佩羅薩衝鋒槍,使用的是9mm手槍彈,不過這玩意由於精度差、射速又太高(每分鐘達到了3000發),再加上太過於笨重,所以並沒有受到士兵們的歡迎!

而在那個年代,槍械子彈就只有全威力步槍彈和手槍彈,中間威力步槍彈(口徑與全威力步槍彈基本相同,但是藥筒較短,裝藥量小於全威力步槍彈)還沒現世呢,最早開始研究短藥筒步槍彈的是德國,但是那個時候都已經是1934年了,而中間威力步槍彈想要用於戰場,時間又要往後推到二戰後期,至於取代全威力步槍彈成為後面步槍的主流彈藥,那麼已經是二戰結束後,冷戰期間的事了,還有目前主流短突擊步槍普遍使用的小口徑步槍彈(口徑小於6mm),同樣也是冷戰期間的事情!

所以,在只有手槍彈和全威力步槍彈的年代,一種設計出來就是為了讓單兵在近戰時補充火力的全自動武器,不使用手槍彈難道要使用全威力步槍彈麼?全威力步槍彈為什麼會被淘汰?就是因為這種子彈的威力過剩了,在使用栓動步槍單發的時候後坐力都非常感人了,如果是衝鋒槍這種單兵全自動武器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話,根本沒有任何的使用價值,用了就不叫衝鋒槍了,而是機槍,所以,這就是衝鋒槍為什麼使用手槍彈的原因之一,當然,除了歷史原因之外,也有考慮到了衝鋒槍的作用和使用環境的!

在近戰和以及CQB(室內近距離戰鬥)的時候,手槍彈藥筒短,裝藥量少,所以彈藥的進程距離短,以及後坐力也更小,即衝鋒槍共容易控制體積,可以做的更加輕便,又因為手槍彈的膛壓較低,所以,其閉鎖方式可以使用更簡單的各種非剛性閉鎖,進一步降低後坐力,在使用消音器的時候,手槍彈的消音效果也相對更好一點,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衝鋒槍要使用手槍彈的原因之一,不過呢,今天早就是段突擊步槍大行其道的時候了,衝鋒槍也開始逐漸式微,感覺遲早有一天會被突擊步槍給取代的!


哨兵ZH


《武器裝備系列》問題第十篇。關注四十五度軍報,瞭解更多軍事知識。

這邊推薦讀者朋友們去了解下SHAK-12,這把槍是衝鋒槍(很多人稱之為步槍,其實不是,這把槍完全符合衝鋒槍的定義,射程、功用、彈夾容量都是符合衝鋒槍的標準的。),18年俄羅斯研製出來的,口徑是12.7毫米子彈。這把槍亮點在於能殺死在掩體下的目標,例如牆體後、裝甲車、防彈衣保護的人。注:這把槍的有效射擊距離只有100米左右。

再來說說為什麼衝鋒槍都是用手槍彈

微沖鼻祖是MP-18,由德國在一戰快結束的時候投入戰場使用的。而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則是意大利的VP。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衝鋒槍”這一詞語的,衝鋒槍在中國有別名為短機槍或者叫短機關槍。衝鋒槍一般是指的使用手槍子彈連發的槍械,“輕便”和“全自動”這是衝鋒槍的關鍵詞。衝鋒槍是介於機槍與手槍之間的一類槍械的統稱。

從上面衝鋒槍的介紹中可以看到,只有使用手槍子彈的連發槍械才能稱為衝鋒槍。衝鋒槍是由於馬克沁式機槍演變而來,MP-18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衝鋒槍,而前文中提到的VP射速3000發每分鐘,精度差,十分笨重,不適合單兵使用,所以並不能稱為衝鋒槍。

那麼為什麼這些衝鋒槍都是用手槍子彈呢?

手槍彈因為產出大,比較普遍。手槍彈是圓頭,速度要比尖頭的步槍彈的速度快,戰場上射速快佔優勢,所以採用了手槍子彈。衝鋒槍多用於近戰中,所以對精準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要求的是槍械的靈活性,而且步槍的停止能力很差。

其次圓頭的子彈殺傷力要比步槍的尖頭的殺傷力大,尖頭的穿透力強,所以飛行的距離遠,圓頭的飛行距離短,但是打在人身上造成的破壞力大。犧牲射擊距離來提高傷害力,所以衝鋒槍作為近戰武器,採用手槍子彈才是最合適的。


四十五度軍報


衝鋒槍誕生於一戰時期,這時候各國打的天昏地暗,研製一種新武器能投入的資源和人力並不多,基本就是拿來主義儘量不去創新。因此,最早的坦克都是用拖拉機底盤加上龜殼、最早的航空機槍都是硬著頭皮把步兵機槍搬上去,也就是儘可能使用已有的東西拼湊合手的武器。

(陸軍法75炮)

說兩個例子,法國的在一戰推出的聖沙蒙坦克就直接移植了發75炮,這是陸軍的1897式75毫米速射炮。這種帶有彈性炮架和垂直旋轉炮閂的速射炮,是最適合聖沙蒙突擊坦克的,法75每分鐘可以發射15到30發炮彈,快速衝鋒的坦克加上這種猛烈的火力簡直無堅不摧了,但不可否認聖沙蒙就是現有裝備拼湊的武器。



(聖沙懞直接移植了法75炮還算滿意)

在空軍領域,飛機可以實戰化之後急需要速射機槍,陸軍的馬克沁機槍重達26.54公斤,但還是被奧地利人搬上了飛機。法國和比利時還算聰明,直接購買了重12.25公斤的美國的路易斯機槍,它使用97發彈盤供彈,不僅陸軍普遍裝備也被瞬間搬上了飛機,這些都是為了讓新裝備儘可能快的投入戰鬥。


(路易斯機槍也是很好的拿來主義)

回到正題。德國人發明突擊武器時已經是二戰的末期了,1918年斯太爾設計了單兵便攜式速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MP1918式衝鋒槍簡稱MP-18,此時距離威廉二世下臺沒有幾天了,以德國的工業能力和社會資源,想重新開一條生產線,生產消耗量驚人的子彈,絕對是天方夜譚。因此斯太爾只能在毛瑟7.92mm步槍彈和魯格9x19mm手槍彈之間選擇。

(魯格子彈是唯一的選擇)

當時陸軍大量儲備了兩種子彈可供選擇,但是1250mm長的G98步槍使用的7.92mm子彈後座力太大,明顯不適合只有815mm長的MP-18使用,斯太爾只能選擇魯格9x19mm手槍彈,並無第二選擇。MP-18衝鋒槍的射速高達450發/分鐘,是絕不可能使用7.92mm步槍彈的。戰後,斯太爾立刻開始為衝鋒槍尋找更合適的子彈。



(魯格的32發彈鼓也被MP-18拿來主義)

MP-18的改進升級型MP-28,除了可以使用魯格9x19mm手槍彈之外,還能用7.65×21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9×23mm伯格曼-貝亞德手槍彈和7.63×25mm毛瑟手槍彈等多種彈藥,射程平均提高了50米。而最後一種已經算得上是一種中間威力彈藥了。這就說明在衝鋒槍出現之初,設計人員既不滿意威力不足的手槍彈、也不能接受後座力難以忍受的步槍彈,一直在嘗試全新的彈種。


德國人後續開發MP30時,使用9X19mm魯格手槍子彈,而MP34發射的是9X25mm毛瑟手槍子彈,事實證明後者的殺傷力遠在前者之上的,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設計人員開始注意到通過改變裝藥量,來平衡子彈殺傷力和後座力之間的矛盾。甚至還出現了下圖這款連槍型都變了的MP-36,其實MP-40就是大改槍型而不改子彈的衝鋒槍。


這種思路最終誕生了Sturmgewehr44步槍,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Stg44突擊步槍。這款大號的衝鋒槍有效射程為500米,威力介於有效射程200米的MP-40衝鋒槍,和有效射程800米的毛瑟98K步槍之間,原因就是它使用了減裝藥的7.92X33mm中間威力子彈。這才是當初設計MP-18的斯太爾最想要的彈種才對。



兵器世界


因為衝鋒槍的定義就是使用手槍彈的短式全自動武器,用於衝鋒時使用。

衝鋒槍的英文被稱為Submachine gun,德國人稱之為Maschinenpistolen,俄文為пистолет - пулемёт

英文直接拆字翻譯為輕型手提機關槍,德文拆字翻譯為自動射擊手槍,俄文拆字翻譯為手槍-機槍

因此可以大致的瞭解,衝鋒槍是一種使用手槍彈的全自動進攻型武器。

在一戰期間,雙方的主要戰鬥方式是塹壕戰。基本就是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被機槍打死,炮兵接著轟。著名的索姆河和凡爾登就是在無盡的炮火和機槍中葬送了一代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

在戰鬥中士兵們發現,即使在衝進了敵方塹壕之後,由於塹壕較高且錯綜複雜,比今天的CQB近距離作戰也不逞多讓,士兵手上的動輒1米23的步槍在塹壕裡唯一的作用就是當柺棍。軍官手裡的手槍反倒成為最好的巷戰武器。

在格拉巴山戰役當中,意大利的阿爾迪提突擊隊給了德國軍隊很大的震撼,身穿板甲的意大利突擊對手持維拉佩羅薩衝鋒槍、卡爾卡諾卡賓槍,攜帶著大量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在火炮的徐進彈幕掩護下衝向敵軍陣地。這就是一戰期間末期的暴風突擊隊戰術。

暴風突擊戰術最早是在塹壕當中的老兵想出,並提交給軍官之後得到允許的一種作戰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利用炮兵的徐進彈幕和前線的野戰炮重點點名,突擊隊員在毒氣的掩護下使用噴火器、手槍和手榴彈發動對地方陣地的打擊。相當一部分的輕型機槍(也不輕)投入了戰鬥,包括麥德森輕機槍、改進後由猛男攜帶突擊的MG08/15機槍。這裡面還包括一部分鋸短了的霰彈槍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冷兵器,比如壕杖。

此時這些老兵有個非常深刻的想法:能不能搞個使用手槍彈的自動武器,要求不高,只要射速夠快,夠短,50米內能夠把人摁在地上打死就行。

於是德國在1918年終於設計並定型了MP18衝鋒槍,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衝鋒槍。這款衝鋒槍使用德軍標配的帕拉貝魯姆9mm手槍彈,採用蝸牛式彈鼓供彈,彈匣位於槍側面。雖然槍械設計非常不錯,但是誕生時間晚啊,最後也就趕上參加個皇帝會戰,沒能挽回德國失敗的命運。

除了德國,一戰的其他國家也在積極的發展屬於本國的輕型突擊武器。包括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款突擊步槍利貝羅勒1918(然而還沒出來一戰就結束了)。實際上最早使用衝鋒槍的是意大利軍隊,無論是維拉佩羅薩衝鋒槍還是後來的改進型伯萊塔1918,在生產數量和使用上都要大大超過其他國家。奧匈帝國在1915年設計出了黑爾蒂格1915型水冷機槍,由於使用木質槍托,便攜式彈鼓設計,9mm子彈,也被認為是一種早期型的衝鋒槍(但在歷史上應用非常少)

綜上,衝鋒槍誕生於一戰,服務於塹壕戰和近戰。這種自動武器在近距離作戰中的優勢是無法匹敵的,需求決定生產,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遠比全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步槍在衝鋒和進攻的時候好用。因此,衝鋒槍都是用的手槍彈。


軍事觀察員東旭


武器都是各有長短的,子彈長,射程遠,子彈短,射程近,就是這樣。

衝鋒槍的定義是“單兵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重點就在於“發射手槍彈”和“輕型全自動”兩方面。這也就決定了衝鋒槍的發展方向和定位。

20世紀初期,人們在實戰中發現,在手槍和步槍中間,缺少一個可以近身作戰火力猛的武器,以彌補空缺。在狹窄的戰壕裡,步槍過長,靈活性低,射速慢,手槍又不能人手一把。衝鋒槍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要所生。

手槍彈和步槍彈的區別

手槍彈普遍較短,圓頭為主,步槍彈較長,尖頭。尖頭,使子彈飛行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小,子彈長,使子彈飛行更遠,但是缺點在於,射速慢。而手槍彈較短,射速快,射速快,近戰中優勢就越大。

在近戰過程中,要求的就不是槍械的高精準度和超遠射程了,要的是射速快、停止能力強。步槍彈停止能力是有限的,步槍子彈的穿透能力是很強的,但近戰中,這種穿透能力的作用很可能就變成了害處了。手槍彈圓頭,注意,它是鈍的,打在人身上,人可以很快失去抵抗能力。

為什麼圓頭能夠讓人喪失抵抗能力呢?手槍彈在幾十米的射程中,子彈擊中人體後,所收到的阻擊是非常大的,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樣,子彈受阻力較大,那麼人受到的衝擊力就更大,殺傷力就更大。

衝鋒槍就是為了彌補近距離作戰火力不足的,而這個近距離,就是在幾十米左右,這個距離,打仗的時候幾乎就是貼臉打了,子彈速度、停止能力,決定的是生死。如果一槍下去,人沒失去抵抗能力,那麼後果可能很嚴重。

射速、停止能力,這些只有手槍彈能滿足,滿足不了,抱歉,沒用。


軍武文齋


因為最開始衝鋒槍就是“Maschinenpistole”(機關手槍),“submachine gun”手提機槍。

世界上第一款衝鋒槍式設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意大利於1915年推出的維勒·帕洛沙航空機槍,採用雙槍管設計,發射9毫米格利森蒂手槍子彈,裝有兩腳架但沒有槍托,射速超過每分鐘1500發,但因為是固定在飛機上而非單兵攜帶所以不被一些人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

所以說其實問題是在一戰時,他們能造出的輕型自動武器只能使用手槍彈,而且當時並不存在中間威力槍彈,所以就以可以連發手槍子彈槍械為目標。而原始開發國德國和意大利對其定性不同,即德國把其稱為Maschinenpistole(機關手槍),但意大利把其稱為手提機槍或連發卡賓槍,在中文的“衝鋒槍”和上兩者概念不同,其實反而是原始的用意即突擊步槍,所以現時實際上並無嚴格的定義。

近代衝鋒槍亦有引申出其他作戰用途,如FN P90及HK MP7等的個人防衛武器。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手槍彈難以擊穿防彈衣導致的。隨著小口徑短突擊步槍的迅速發展,衝鋒槍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發展前途,只有微型衝鋒槍還具備有便攜性的優勢。由於這一原因,現代的衝鋒槍設計已經不太流行了。很多衝鋒槍都使用新型的子彈,用於提高侵徹力,如小口徑子彈或特種手槍彈。在這些新型槍械中,德國HK MP5K-PDW、MP7,比利時FN P90、俄羅斯SR-2M、瑞典CBJ-MS、中國的QCW-05等型號都開始獲得認同並裝備部隊。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衝鋒槍射速高,火力猛,便於開火,在局部區域中最能發揮威力,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近戰武器。玩過吃雞的朋友們都知道,毛瑟98K的子彈和AK47是通用的,而衝鋒槍的子彈則是和手槍是通用的,不僅在遊戲中是這樣,在現實中手槍彈和衝鋒槍彈也是差不多相同的。一些朋友就要問了,衝鋒槍作為一種持續射擊的自動型武器,為什麼卻要採用威力比較小的手槍彈,而不採用威力更強的步槍彈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還是要從衝鋒槍的發展歷史去找原因,很多人受到影視劇中衝鋒槍殺傷力巨大的誤導,誤認為衝鋒槍是二戰中的終極武器,一些朋友甚至認為現在的自動步槍是由衝鋒槍演化而來的。其實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步槍一直都是主流,而現代自動步槍也是由拉栓式步槍演化而來的。衝鋒槍的發明是因為近身搏鬥中,手槍的殺傷性差,步槍的射擊速度慢,所以當時的軍隊需要一種能夠持續射擊,還能夠造成大範圍殺傷的武器來阻擋蜂擁而入的敵人衝鋒部隊,或者在衝鋒後掃射敵方戰壕裡面的防守部隊,這樣衝鋒槍也就應運而生了。


衝鋒槍射程比較短,主要是殺傷100米以內的目標,用途主要是衝鋒作戰或者反衝鋒作戰,在特種作戰中也使用比較多。因為衝鋒槍射程近,所以對於子彈的威力要求也就比較低,在這種條件下,衝鋒槍就需要一種威力不大,但是射擊穩定的子彈,而手槍彈剛好符合這個條件。裝備了手槍彈之後的衝鋒槍,在穩定性上大大提高,而反觀裝備步槍彈的自動步槍(比如美國的BAR),雖然射程和威力有所提升,但是後坐力卻非常的大,在近戰中遠比衝鋒槍要更難操控。衝鋒槍的這個優勢在二戰的時候發揮的淋漓盡致,在裝甲部隊的保護下,裝備衝鋒槍的部隊就能前進到射擊範圍內,並且對敵人進行壓制性掃射。而在巷戰中,衝鋒槍也大大的發揮了自己射速快,殺傷範圍大,後坐力小的優勢,在二戰中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成也風雲,敗也風雲,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雖然穩定性高,但是在射程和威力上卻不高,在二戰後,衝鋒槍的地位也被裝備中間威力彈藥的突擊步槍取代,現代軍隊中也很少有大量裝備衝鋒槍的,只是在進行特種作戰時才會廣泛使用。


二戰吐槽君


因為衝鋒槍剛出來那會(一戰)除了手槍彈就是全威力步槍彈,而廣義上來說,衝鋒槍的價值在於能單兵攜行,全自動射擊,可以近距離糊敵軍一臉那種概念。

然而全威力步槍彈這種後坐力大的要死的東西一個是連發難控制,二個是能配得上全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武器都死重。而且衝鋒槍畢竟是近距離接敵的,我要你能打800米的全威力幹啥?

所以衝鋒槍使用手槍彈在當時合情合理。

不過現代麼...因為小口徑這種後坐力又小,射程和殺傷都遠超手槍彈、而且還不容易穿透人導致二次誤傷的彈藥問世...無論是軍用還是警用,打手槍彈的衝鋒槍都有涼涼的節奏。


瘋狗的輕武


衝鋒槍是在一戰中誕生的,其實當時人們能造出的輕型自動武器也就只能使用手槍彈,畢竟當時並不存在中間威力槍彈嘛,所以就以可以連發手槍子彈槍械為目標,而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塹壕戰中的近戰,所以使用裝藥較少的手槍彈就可以獲得近距離極高的火力(而當時德國也把其稱為Maschinenpistole-機關手槍),而且在當時的全威力步槍彈尺寸大,殺傷力大,但是用於自動射擊時會導致巨大的後坐力,因此主要用於機槍。

而如果使用權威力步槍彈作為彈藥會怎麼樣呢?那麼恭喜,你得到了一款早期全自動步槍,而其因為全威力彈的特性,普通士兵在使用其進行射擊的時候,往往可以把子彈準確的命中目標周圍的大地母親的身上,所以是雖然其在一戰中就已經得到發展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取代栓動步槍,在二戰中沒能佔據主導地位。

再比如中間威力彈,法國的利貝羅勒自動步槍使用的就是8×32mm中間威力彈,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設計,但同樣是到了二戰德國開始使用MP44,才引發了輕武器的革命。所以說其實衝鋒槍使用手槍彈是有其當時的歷史原因的,畢竟一款要求150米內的速射武器你給它一種能打500米以上的全威力彈也沒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