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說法說隋煬帝楊廣是功過參半的偉人,而李淵和李世民就是叛國投敵的漢奸?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隋煬帝-楊廣,一直算得上中國歷史最具爭議的的人物了,說他好的可以說功過“秦皇漢武”不遜“唐宗宋祖”;說他差的:古今第一敗家子,使百姓民不聊生,弒父殺兄淫嫂、驕奢淫逸,是暴君與昏君。人們對隋煬帝的評價在歷史上主流觀點一直都是批評大於讚譽的,而在近現代似乎讚譽他的聲音又增多了一些。

首先可以確定,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確實具有兩面性,在此基礎上讓人們研判對隋煬帝的看法目的無外乎是想給他更客觀一點的評價,他功過參半?還是那樣小編就從隋煬帝的功與過簡單分析分析是不是參半(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或者另有蹊蹺:

一、 隋煬帝的功

1,排到第一,肯定為統一南北全國的壯舉: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戎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殷實、強盛的陳朝攻擊,並完成大一統,歷朝有多少大將為破“長江天塹”而折戩沉沙,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一舉突破長江天塹,在此過程中,對沿途百姓過多的騷擾,也沒有對陳朝國庫資產掠奪。

為穩定南方局勢,楊廣作出的一系列措施,拉動了南北方政治、文化、經濟、習俗的融合,對真正南北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件事便是開疆擴土。1、隋煬帝御駕親征,剿滅了侵犯中原的吐谷渾,這一戰為中華民族開拓了數千裡的疆土,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統一於中國,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的疆域,用今天的單位來換算的話,隋煬帝為中華民族開拓了大概9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土,這是非常大的功績,而且這些疆土一直到今天,大多數還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管轄範圍 ,後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河套一帶);2、開拓流求(臺灣/今琉球)隋代對流求的開拓,是繼孫吳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的拓邊鞏固國防的行為,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於進一步加強了流求與大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聯繫。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闢國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役,這些戰役的成功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邊境邊境擴展到印度的安南、林邑(今越南區域)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

也正是因為隋煬帝的兵力強盛,周圍的番邦小國紛紛都開始向中原朝貢,而且這種朝貢是一直延續到清朝衰亡的


2、開墾土地,注重貿易:

隨著均田制的實行與輸籍制的施行,可以說徭役進一步減輕,隱戶歸集,人口驟增,財政方面自然隨著環境安定,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人口的驟增而大大增加。在隋朝大運河建設中河岸在各地都建築了很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其間聞名的有興洛倉,含嘉倉,黎陽倉、廣通倉等。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其間一個糧窖還留有現已炭化的穀子50多萬斤,就還唐朝貞觀都有在吃隋朝的糧食,可見一斑。

也正是因為隋煬帝的兵力強盛,周圍的番邦小國紛紛都開始向中原朝貢,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方在多個方面的聯繫與交往,這是實實在在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

萬國博覽會


3“京杭大運河”

小編現在所說的運河不是今天的京杭運河

現在的京杭大運河

隋煬帝所修建的大運河,可以說有“連”——溝通長江河,又有“建”——修造通濟渠,開鑿永濟渠;在隋煬帝之前,從春秋到南北朝中的的很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為了建運河,花費了整整6年時間,連接了今天的北京、揚州、杭州、洛陽、長安!並在大運河沿岸修建了無數個大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聯通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銜接起來,成為一個很首要的水運大動脈,其時運河上“商船往復,船乘不停”。“大運河”的建造、聯通使我國水運疏通發達,為我國後世的昌盛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根底。

它不僅是商業通道,促進的不僅僅是南北經濟的發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統一,民族融合的偉大工程。一個統一的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的統一,大運河的建成,使南方“蠻夷戎狄”納入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統一的文化氛圍。為後歷朝歷代南北方之間文化、民俗、經濟的差異逐漸減少,逐漸融合。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4、進士科(科舉制的完善)

雖然,這個問題目前仍有爭議,但小編查閱的很多歷史資料,認為隋煬帝對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隋煬帝的父親——隋文帝即位後,就廢除“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全憑書香門第出身,這就造成名門望族子弟被選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門出身的人只能被選為下品小官)。“分科考試製度”(和咱們現在理解的不一樣)在隋文帝時就已創立,規定各州每年以“文章華美”為標準選拔三人,薦給朝廷,再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很明顯,不具備全民選拔的性質,不夠完善。

隋煬帝開創了進士科,雖然目的和他的父親一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政權從隴西豪族手中奪回來,但卻無形之中給了貧苦百姓一個做官的機會,從此讓天下讀書人有了盼頭,科舉制度通過後面歷朝歷代的不斷完善、加強一直延續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

雖然至隋亡,進士人數不過十餘人,真正繼承併發揚光大是在唐朝。但不能否認隋煬帝的進士科有著後來真正科舉制的雛形


二、隋煬帝的過:

有功就有過,兩者同時並存!


1、最嚴重的過失莫過於“三徵高麗”了:

在年輕氣盛的隋煬帝花費巨資、出征百萬軍隊,並親自掛帥後,高麗國王又拒絕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惱羞成怒,打算第四次出兵攻打高麗,但是此時民變四起,天下大亂,他再也沒有時間去打高麗了。

“三徵高麗”,是隋朝對外規模最大的戰爭,但是一無所獲,卻使得隋朝的元氣大傷,以至上下離心,徭役兵役壓迫的老百姓喘不過氣來,最終不得不鋌而走險,發出吶喊,揭竿為旗,強大的隋王朝瞬間土崩瓦解,蕩然無存。

隋煬帝一生對外多次用兵,被認為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特別前面說到的“三徵高麗”,被認為是為隋王朝敲響了喪鐘

2、隋煬帝窮奢極欲,不惜濫用民力:

他多次徵發大批民工在江南採伐大木料大造龍舟(隋煬帝所乘龍舟體勢高大,計有四層“其龍舟高四十五尺,闊四十五尺,長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飾以丹粉,裝以金碧朱翠,雕鏤奇麗)和各種名目的船隻數萬艘,人民不堪苦役,死者十有四五........。

3、弒父殺兄篡位、荒淫亂倫:

“弒父、荒淫亂倫這兩項存有爭議,但殺兄是肯定的”隋朝鬱郁不得志,加入了瓦崗軍的祖君彥替李密寫的討隋檄文中,十條罪過,其中就寫了弒父這條,唐朝寫唐史(唐朝歷代修有實錄,自唐初以來便在實錄基礎上撰寫國史)唐朝也編纂隋史,這項不能妄加於身。

4、過於急功近利:

隋煬帝在創造各個功績時: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樹立偉業了。營造東都洛陽、又在整個運河建成後的第一年,就開始利用運河聚集江南、河南、淮南的軍隊、糧食到河北,為進攻高句麗做準備。當時集結的部隊有113萬人,後勤運送的民夫更是200餘萬之多。一年後,隋煬帝就開啟了轟轟烈烈的“三徵高句麗”本身建築大運河就傷民太重,損傷國體,在加上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役,也相當消耗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並且給公民帶來了沉重的擔負,公民為躲避沉重的擔負紛繁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毀滅打下了伏筆


縱觀隋煬帝的整個職業生涯,有理想、有抱負且很巨大,他促進科舉制度推進;大量辦官學;整理天下藏書;減去律法中不合理的部分——連坐;疏通絲綢之路舉行萬國博覽會,又重視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在軍事上攻滅吐谷渾,將大隋王朝東南的邊境邊境擴展到印度的安南、林邑(今越南區域)等地,但他也有著自己的侷限性,如:過於急功近利,過於好大喜功了!等其他過錯地方。

但從隋以後歷史發展、結合當前的史實勘正不可否認他的功是大於過,憑其一生,功佔7成。


第二個問題:李淵和李世民就是叛國投敵的漢奸?

隋朝廷本來是讓李淵留守太原,是為了抵禦突厥入侵的,然而,李淵父子他們想爭奪天下,於是就殺了隋朝派駐太原的其他官員,處招兵買馬,造反的事情已經萬事俱備,只差東風了——就是希望得到土厥始畢可汗的支持(向土厥可汗借兵),出使突厥,於是就跟突厥達成了一些協議,李淵父子通過投靠土厥,得到了大量的戰馬和後方安全保障的承諾。後來對突厥納貢了不少錢財,並且稱臣的,李世民當皇帝的前幾年也依然這樣的,後來李世民穩定了的天下直接就對突厥發起了攻擊!

當朝做官,集結實力,招兵買馬,投靠土厥,得到了大量的戰馬和後方安全保障,後大兵起義,說李淵和李世民就是叛國投敵的漢奸並不過分!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指正 關注“劉家五叔”,與“劉家五叔”一起談古今趣事!


劉家五叔


徹底給隋煬帝洗白成隋明帝並稱之為偉人有些過了;而之所以稱李淵李世民父子叛國是因為史學家認為他們向突厥稱臣。具體如何,請聽我分別細說。

如何評價隋煬帝,我在別的答案裡回答過。他的確戰功顯赫、勤於政事,而昏庸荒淫這詞似乎跟他無法沾邊,是唐人及後人的抹黑。但是,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勞役天下這是事實。他的大運河工程確實讓後世受益,但過度的徵用勞役、國家財富的無盡消耗、以及頻繁地試圖討伐高麗都讓當時的百姓痛苦不堪,田地荒蕪,再加上天災,無外乎各地起義與暴動頻繁發生,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亡國之君,被稱之為偉人,個人覺得不太符合情理。

(影視劇裡被抹黑的隋煬帝)


隋末,起義的各方勢力如王世充、梁師都、竇建德、劉武周等都有向突厥示好甚至稱臣的傾向,以獲取突厥的支持。李淵也不例外,在起兵進攻隋大興城之前,為了解決後方不被突厥及其他叛軍突襲,他寫信給始畢可汗,希望重建與突厥人的友好關係,若可汗支持和贊助他的起義,土地歸自己,其他的戰利品都由可汗取得。在這封信裡,他用了以下對上的“啟”字,並且言辭恭敬,這也是他被認為向突厥稱臣的證據之一。至此之後,突厥確實給予了士卒、馬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影視劇裡的東突厥始畢可汗)


李淵稱帝之後,突厥人經常獅子大張口,給可汗送大量金銀財物、香豔美女已成當時慣例。儘管收買政策未能抵擋住猖狂的突厥人一再二再而三的進犯,但他的確在岌岌可危的起義初期及百廢待興的新朝建立初期買到了一些安全,以給自己的新朝喘息之機。

宣武門之變後不久,梁師都勸說突厥乘虛而入,逼近京師。大部分史書記載是說李世民用計包圍可汗,而後殺白馬與之結盟,但事實上,他是被迫給突厥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以求對方退兵。《新唐書》及《資治通鑑》均記載,李世民在之後提到此事稱“渭水之辱”。

而最終,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平服東突厥,基本上滅掉了他們的的軍事力量,俘虜頡利可汗,成了天可汗——突厥人的君主,也算是終於雪恥。

學界對於李源李世民父子是否稱臣有爭議,並且唐朝史官在修史之時也盡力掩飾這一點。我認為,不管大家認為這是喪權辱國的卑微行徑,還是忍辱負重的權宜之計,李世民勵精圖治等待時機,最終滅掉東突厥是事實,說他們是叛國的漢奸就與說隋煬帝是偉人一樣,不能讓我信服。


這些年,似乎盛行“給暴君洗白,給明君抹黑”,個人覺得,不管怎麼看歷史寫歷史,都需要經過嚴密的考據驗證,而不是信口開河,人云亦云——此則對讀者不負責任之舉。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楊廣和李世民,這兩個人身上其實是有不少共同點的,但是一個成了昏庸無道的亡國之君,一個成了英明神武的千古明君,這其中並非沒有道理,即便史書中的記載有抹黑楊廣而美化李世民的嫌疑,但是基本的事實還是存在的,即楊廣確實不是一個好皇帝,至少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絕非好皇帝,而李世民則是真正的好皇帝,即便這個皇帝繼位的手段並不光彩。

但是說到隋煬帝楊廣是功過參半的偉人則未免太過了,楊廣確實很冤,被冠上昏庸無道、 荒淫好色的名聲,誠然說他荒淫好色確實冤枉了他,但是說他是個昏君和暴君則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當然我們看一個人應該客觀一些,至少儘量不要摻雜太過個人的情感,多方面的瞭解一個人。

楊廣有功嗎?自然是有的,而且功還是很大的,比如改革官制、修訂法律、尊崇儒教,下令整理典籍,在選拔人才上分科取士,開鑿疏通三大水渠,南征北戰將帝國的疆域擴大到了最大值,等等。

這些大功,樁樁件件都是好事,但是楊廣不是一個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最開始制定的一些制度確實是比較好的,比如在修訂法律的時候將隋文帝的一些嚴苛法律進行改革,本來是要減緩刑罰,結果後來楊廣反而更加殘酷。

他大興土木,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重修東都洛陽,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相當大的,這些都是百姓來買單的。再就是開鑿水渠,這對於後世來說卻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即便是放在當時,也是大功一件,畢竟水渠一通,受惠的不僅是朝廷的糧運,還惠及百姓,但是這個工程同樣是巨大的,前後就有六七年的時間,所消耗的勞工以及錢財已經超過了百姓的實際承擔能力,而這僅僅是壓在百姓身上的一個重擔。

另一個則是楊廣無休止的對外戰爭,徵兵徵兵,徵糧徵糧,加稅加稅。永濟渠完工,楊廣東征高句麗就提上了日程。征討高句麗可不是一般的戰爭,其所需要的兵力財力更是成倍的增加,而剛剛經過了天災的百姓已經再也承受不了楊廣的折騰,各地開始出現了農民起義。楊廣卻全然不在意,依舊執著的一次次征討高句麗,在再也無法組織第四次征討的時候,楊廣又開始北巡南遊,最終斷送了大隋的江山。

所以,真要評價楊廣,在當時,楊廣的過大於功,在後世,或許功大於過。但無論如何稱不上偉人,一個不關心百姓死活,不會治理國家,沉浸在建立不世帝業夢想中的皇帝,是他讓強悍無比的隋朝二世而亡,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即便不是李淵得了天下,也會是別的關隴集團的貴族得到天下。

至於說到李淵和李世民父子是叛國投敵的漢奸,則實在稱不上事實。誠然,李淵起兵的時候確實和突厥定下了協議,這成了李淵父子的一個起兵汙點,但不得不說這確實也是權宜之計,後來的突厥還是被李世民給滅了。

東突厥是在楊廣時期強盛起來的,楊廣戰場失意後北巡的時候,還被突厥兵被圍住了,如果不是義成公主出手相助,楊廣非遭點罪不可,這可把楊廣嚇得不輕,回來後就被宇文述勸著南下江都了,然後再也沒有回來過。隋朝無法壓制東突厥,只能任由它不斷強大起來,而在隋末,東突厥更是不斷干涉中原戰事,試圖尋找合適的、有利的合作對象,當時割據一方的梟雄們不少都曾求助過東突厥,而東突厥樂得被請到中原掠奪。

李淵在太原準備起兵的時候,自然不能不考慮東突厥這個因素,即便不能借兵借馬,也要說服東突厥不能在背後襲擊李淵的軍隊,不能留下後顧之憂。李淵派劉文靜出使突厥,簽訂協議,李淵要土地,而美女和財寶歸突厥。

但是李淵也並不願意受制於突厥,所以拒絕了始畢可汗派大軍幫助李淵起兵的意圖。最終,突厥只是派出了不到兩千的騎兵和大約兩千匹戰馬。李淵從來沒有想要指望突厥幫自己打天下,他要的只是突厥不要和他為敵。

當然大唐立國之後,突厥自然而然成了大唐的邊境隱患,季節性的入侵、掠奪。而大唐初立,內憂外患中,李淵對突厥的態度是很複雜的,不能使勁打,也不能縱容,還要時不時的送財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頡利可汗趁虛而入,帶著十幾萬人馬在李世民剛剛登基之後浩浩蕩蕩到了渭水便橋,兵臨長安。

初登基的李世民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與突厥開火,即便是打贏了,也得不償失,於是不得不忍下心中的怒火與頡利可汗定下盟約,史稱渭水之盟,送給頡利可汗大量的財帛,頡利可汗撤兵,大搖大擺的離開了大唐。

這樣的屈辱,李世民硬是吞下了,然後用金錢換喘息的時間,尋找合適的時機雪恥,三年後機會到來,李世民派李靖等出兵滅東突厥,將東突厥攻滅。


蕭曉四姑娘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經歷了僅僅兩代,可是“三十餘年,風行萬里”的隋朝卻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無論是完備的科舉制度、政治制度、軍事制度都深深地影響了新興的大唐王朝,可是二世而亡的命運還是降臨在了隋朝的頭上。


可能很多人說隋煬帝是昏君,可是他所做的貢獻的確深深影響了歷代的王朝。


洛陽從東漢末年開始,延續到南北朝時期,300多年的戰亂將洛陽城幾乎變成了民不聊生的地方,可是在隋煬帝上位之後,僅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在魅力的洛水之濱新建了一座全新的帝都,並且遷徙了眾多的居民去發展東都洛陽的經濟。一時間,洛陽重現了原來的生機。


開通通濟渠,貫通長江、黃河、淮河的三大水系,連通了洛陽到江都的水路。


疏通了永濟渠,貫通了黃河以北的諸多水系,並且一直通到了如今的北京。


拓寬運渠,連通了長江和錢塘江。


這些事情,曾經讓古代王朝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尤其是明朝朱棣遷都的時候,在隋朝的運河基礎上,再次疏通河道,成功的完成了規模巨大的遷都。隋煬帝所做的這一切歷史從來都不應該抹去,是非功過自然需要後人去細細揣摩。


都說萬民以土地為生,而隋煬帝登上帝位之後,浩大的工程噴薄而出,完成這項任務的正是窮困的百姓,長時間的勞役讓更多的土地開始荒廢,也讓更多的百姓無家可歸。


而三次遠征高麗,更是將百姓的生活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史書記載那時候的百姓整天唸叨的是,希望回到曾經文帝時期的那種安居樂業的生活,可是現如今,隋煬帝四處征討,好大喜功,完全將全國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


隋王朝的覆滅,迎來了全新的王朝,一個在後世有著極高盛譽的王朝。


這個王朝便是人盡皆知的唐朝。


李淵是聰明人,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時候,和北部的突厥簽訂了合約,互不相犯。我給你好處,結果就是你不能在背後捅我的刀子,正是因為這項合約,李淵順利從太原起兵衝到了長安。


到了長安之後的李淵,擁立了隋恭帝楊侑為帝,隨後反手接受了楊侑的禪讓,成為了大唐帝國的創始人。


也許正是因為這次和突厥的委屈求和,才讓後人對於李淵有了一絲絲叛國投敵的雜念。


而李世民之所以也別稱之為叛國投敵恐怕也是因為和突厥求和的關係吧。


李世民得位不正世人皆知,為了能夠讓自己順利登上帝位,或者說僅僅是為了生存下去,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解決了東宮太子李建成、齊王府李元吉兩大敵對勢力之後,成功的逼父退位,當上了大唐帝國的第二位掌舵者。


死裡逃生剛剛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在高興之餘後,卻迎來了讓他頭疼的大事,因為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帶領了近二十萬大軍逼近了長安,聽到這個消息的李世民心頭一震,他知道此時開戰對自己無疑是險中求勝,大唐剛剛經過內鬥,本來政權還不鞏固,倘若此時發動戰爭,可能自己這場玄武門之變奪來的帝位會再次與自己擦肩而過。


為了能夠避免這次交戰,李世民親自到了渭水橋上,和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簽訂了“渭水之盟”,委屈求全的背後不知道隱藏了李世民多少的無奈。


也是正是和突厥人三番兩次的服軟,李淵和李世民才被人扣上了“叛國投敵的漢奸”的罪名,其實自古成王敗寇,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這種事情對於李唐皇族來說簡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後世的口誅筆伐實在是太多了,也許沒有和突厥人的服軟,還沒有如今人人稱讚的盛世大唐。


歷史總探長


隋世祖-明皇帝-楊廣,二十歲就任兵馬大元帥,滅南陳,伐突厥,西征吐谷渾,為隋朝一統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科舉、修律法、重農耕。爾後建東都、開運河、三徵高句麗,在位十五年間,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唯一一個沒有給自己修墳建墓的皇帝。從二十歲任大元帥起,三十年間。除肖皇后外,就三、五個妃嬪,四個皇子(一子早夭),兩個女兒,怎麼能夠與貪淫、好色扯在一起?正因為其務實,且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想把幾代人需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包攬下來,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怎奈其多管齊下,損害了地主門閥的切身利益,加之南北朝殘留下來官僚豪強死灰復燃,烽火四起、遍地狼煙,各地諸侯蠢蠢欲動,國家部隊主力全在遼東無力回援。太原李淵父子不盡勤王之責,反而,趁機起兵,致楊廣在江都死於叛軍之手!隨後假立幼帝,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竊取大隋江山。為抹去竊國之名,大肆詆譭、極盡汙衊之詞、改諡世祖-明皇帝為煬帝。

李世民,本李淵次子,為奪取大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早登大寶,不惜發動了滅絕人倫的“玄武門之變”,誅兄殺弟,霸佔弟媳,殺絕兄、弟後裔。到後來,逐漸反省,任用賢良,接納諫言,創造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被後人詬病的是:李淵留守太原,朝廷本來是讓他抵禦突厥入侵的,然而,他確向突厥稱臣、許貢。爾後趁機攻佔長安,行竊國之實。

在隋朝天下大亂之時,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但隋朝遺民人心思隋,李淵父子為了掩蓋其篡逆行徑,以劉文靜等謀劃,發佈了討隋檄文,以尊文帝、貶明帝,極盡汙衊之詞。有看過此檄文的就知道其言不由衷,前後矛盾。唐史又加以渲染。以至於後世只知道一個隋煬帝,不知道隋世祖-明皇帝也!

為此,說隋世祖明皇帝是功過參半的千古一帝那是有理有據的。

至於說李淵、李世民父子是漢奸一事還是不敢苟同。因為那是他們在奪取政權之前的一鍾政治手段。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是非功過,自在後人評說!


華陰弘農四知堂


當然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說李氏父子是漢奸就有點過於偏激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隋煬帝劇照

首先來說隋煬帝,說隋煬帝是功過參半的偉人,我們先不論他的過錯,單說他的功績,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這個意義不可謂之不大了,在隋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科舉制,開疆擴土,威壓諸夷,遷都洛陽加強南北統治等,這些也足以說明他算的上是一個偉人了,但是他的過錯也是不少,但是其中有多少是添油加醋的我們不清楚,所以說他是功過參半倒不如說他是功在千秋,禍在當代的一位偉人。

而說李氏父子的投敵叛國的說法有些偏激,但是他們確實有些與外族不齒的勾當,我們知道在隋朝的時候東突厥是向大隋稱臣的存在,尊稱隋文帝為“聖人莫緣可汗”,而李淵為了後方穩定,有向東突厥稱臣納貢換取和平利益的舉動,而後來李氏奪取江山後,李世民被東突厥兵逼長安之際也作出過恥辱的納貢。但是為什麼說他們投敵叛國是偏激的說法呢,因為雖然他們的做法有些恥辱,但是也不過是為了一時的迷惑敵人,為自己賺取最大的利益,而後在自己強大之後能夠一舉消滅東突厥。最重要的是沒有對中華民族造成太大的傷害,不然那說他投敵叛國就實至名歸了。


Y一花一世界YB


網絡時代的大V為了吸引眼球,什麼駭人聽聞的玩意都敢說,歷史更是被它們玩成了一個爛攤子。郭嘉無敵論、諸葛亮奸臣論、司馬懿忠臣論、秦檜冤枉論、岳飛活該論等等等等。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楊廣,這個一直以來昏君暴君的代言人,現在儼然成了明君英主,千古一帝。某網站排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帝王,楊廣排名高居前三,得票率比李世民劉邦朱元璋還高,哭笑不得。

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敗光了一個盛世的帝王,說他無能說實話都是高看,畢竟無能的人大多有自知之明,不會如楊廣一樣亂來。古今中外的帝王,能和楊廣媲美的大概也就古羅馬那位下令縱火焚燒羅馬城的尼祿皇帝。當然,尼祿只不過燒了一個羅馬城,和楊廣把整個中國幾乎燒成廢墟比起來還是頗有不如的。

科舉制,發明者是楊堅,將其優化的是李世民、武則天,集大成是宋朝,有楊廣啥事?因為創造者是他爹所以他就偉大?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秦代,至隋朝歷經千年,歷代統治者都有維護和加長,楊廣做的不過是將其某些地段挖通。這事他不做,以中華民族愛好大工程的特性,現在也依然會有一條大運河。另外,從近代科技的起源來看,阻撓了中國航海事業發展的京杭大運河到底幾分功幾分過還說不準。

某些人的立場真是讓人費解,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退位,但卻善待百姓,在中國整個封建歷史中,可以說李世民時代是中國普通老百姓過得最好的幾十年。這一點可以從李世民時代極低的犯罪率看出來。而楊廣卻造成天下數千萬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不知道網上尊楊反李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莫非這些人都是如李淵李建成這樣的超級權貴?屁民的死活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坨屎?


老貝


這是因為現在思維單線條的人越來越多了,分析問題就那點套路:

或是就著隻言片語,給正史評價比較低的皇帝翻案(當然,我們確實要對受政治影響的“正史”保持警惕),或是沒完沒了地抓歷史上的漢奸,完全不考慮漢族這個概念產生於何時。

就以隋煬帝的個人評價為例。歷史上創立豐功偉業的英主,無一不是野心勃勃的冒險家;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一定能建功立業。

我們固然可以對隋煬帝楊廣報以理解,說他富有建設一番事業的雄心,進而擺脫唐朝主導的正史編纂中對人物“荒淫無度”的蓋棺論定。但是,評價任何皇帝的功過,都是要看結果的,也就是說這種同情不能逾越“隋朝被楊廣折騰亡了”這個大前提。

因此,說楊廣是“功過參半的偉人”,實在是過譽了,隋朝滅亡這個過失還不夠大嗎?

其次,唐朝時並沒有漢族這個概念,你用漢奸這種話語評價當時的人物,本身就屬於一種時空錯置。

至於這裡說的“叛國投敵”,應該是指唐高祖曾稱臣於突厥這樁歷史秘辛。陳寅恪先生曾作《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詳細考證過這件事。隋末以來,“北方群雄幾皆稱臣於突厥”;作為北方群雄之一,起兵於太原的唐高祖,自然也不能例外。

例如,李淵起兵時,城上所豎旗幟為白、紅參半。隋朝為火德,尚赤色;李淵起兵,則“改旗易幟,雜用絳白”。之所以改懸白旗,乃“太宗等必欲改白旗以示突厥”也。

總而言之,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有整體的把握,不宜劍走偏鋒。


HuiNanHistory


題主錯了,楊廣不是功過參半的人物,他絕對是個功大於過的真正偉人,他是被唐朝史官黑掉的真正雄才偉略的偉大帝王。

修建大運河,可以說是功業千秋的大事,百利而無一害,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大於任何一項人工工程,它不僅是商業通道,促進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統一,民族融合的偉大工程。一個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最關鍵內核,大運河的建成,蠻夷戎狄都進入了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統一的文化氛圍。在以後的各朝各代,人們不再嚴格區分南北,形成統一的民族認同,功莫大焉。可是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說成勞民傷財,為楊廣玩樂方便而修建,並編造出美女脫光衣服拉縴的天大謊言。

楊廣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開疆擴土,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飲馬長城窟。文治武功堪比漢武帝,同樣是開疆擴土,漢武帝的子孫寫歷史,就是工業千秋,楊廣的政敵寫歷史就是窮兵黷武,可有幾個人知道,漢武帝才是真正的窮兵黷武,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遠征漠北,國力消耗一空,大漢天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急劇下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要不是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民眾基礎,漢武帝可能比楊廣下場還要悲慘。

回頭再看看楊廣,他雖然修建大運河,征戰四方,但國力強盛,四大倉糧食充足,足可支持幾十年,人口在大業年間出現劇增。楊廣所缺的就是經過幾代才能培養起來的民眾感情,楊廣時期,大部是經過南北朝亂世的人。在那個時代政權頻繁輪換,給人感覺機會多多,很多人心裡還抱有很嚴重的投機思想。盼望著有朝一日遇到機會,自己也可以出人頭地,這是一個極不穩定因素。一代偉大帝王,就這樣被投機者們生生給毀掉了。

如果說遺憾,那就是楊廣生的太早了,楊廣時期,民眾對大隋朝的認同感和感情比漢武帝時期的民眾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漢武帝的成功,不是靠文景之治留下的財富,在這方面,漢武帝還不如楊廣在經濟方面實力雄厚。而是經過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幾代人的治理,民心穩定而不思變,百姓心裡只有大漢朝。這才支撐起漢武帝包括巫蠱之禍這樣離譜的胡亂折騰。

楊廣做的沒有錯,只是急了一點,早了一點,讓投機者鑽了空子。楊廣的人品跟沒有問題,雖然傳說中他驕奢淫慾,暴虐殘忍,但實際上楊廣是一個文人氣質很濃的文化人,他的詩文既有《飲馬長城窟行》這樣氣勢宏偉的大氣之作,也有《春江花月夜》這樣麗而不豔,柔而不淫,正煙雅語之詞。隋煬不幸為天子 安石可憐作相公 若使二人窮到老 一為名士一文雄

楊廣在帝王之中算是個很專情的人,雖然沒有像他父親那樣只面對獨孤皇后,但對蕭皇后一直很尊崇,連唐朝的史書都沒有對楊廣的私生活說三道四,淫亂之說大都是野史和民間傳說。

楊廣一生勤政,格局很大,局科舉,辦官學,整理天下藏書;通常絲綢之路,重視文化經濟發展。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徵契丹,大宴突厥,佔琉球、三徵高句麗,開疆擴土,內外賓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偉大帝王,可以被後世的人給黑的完全就不是個人樣,中國歷史的悲哀。


山野論史


隋煬帝確實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為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對後世影響極深。隋煬帝大業五年經濟達到最高,後來的李世民、武則天都沒有趕上來,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才追上來。雖然隋煬帝雄心萬丈,一心想做大事,但是他的執行力過強,不知道變通。他把所有的大事集中在一起來做,修運河、建東都、伐遼東,動不動幾百萬民夫,誰能受得了。

隋煬帝做的大事:

一、改革官制

西魏以來,關隴集團登上歷史舞臺,此後一直掌控著國家政權。隋煬帝本人也是出自關隴集團,他的政權也是由關隴集團成員擁護。隋煬帝希望能夠在國家用人的層面上打破關隴集團的壟斷,將用人推廣到整個國家,而不是僅限於關隴集團。

隋煬帝進行官制改革的行為無疑是損害了其他關隴集團成員的利益,這些人自然要反抗隋煬帝。之後的楊玄感叛亂一部分原因就是隋煬帝的官制改革,楊玄感就是關隴集團出身。後來的李密,李淵等人都是出自關隴集團,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淵的祖父李虎都是當年的八柱國。

<strong>

二、徵發勞役

隋煬帝的執行力太強了,什麼事情都想幹。修運河、建洛陽、徵遼東等等,他把一輩子才能幹完的事情要在幾年之內完成。為了修運河徵調了幾十萬民夫,同時還要建洛陽又徵調了幾百萬民夫。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程,老百姓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三、對外用兵

隋煬帝對外用兵一直比較順利,但是高句麗一直不肯屈服。所以隋煬帝三徵遼東,甚至動用百萬軍隊,最後還是沒有打下來。每次出兵山東地區都是糧草的主要供給地,所以山東百姓的糧食都被官府徵去,百姓只能易子而食。

隋唐時期突厥一直威脅著中原王朝,隋文帝的時候分化了突厥,突厥從此一分為二。隋煬帝發現突厥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所以他也想學隋文帝分化突厥,但是沒有成功。隋煬帝的這一行為招來了突厥的反撲,才有了後來的雁門關之圍。

我覺得隋煬帝做事太過急切,好大喜功。他不知道愛惜民力,最後激起民變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他做的那些大事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便宜了後來的李唐。

說李淵和李世民是叛國投敵的漢奸我覺得是有點過了吧。當時的形勢是各路豪傑爭鋒,北方的那些軍閥大都跟突厥有聯繫,其中最諂媚的就是劉武周。突厥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而劉武周的地盤和李淵的地盤是靠在一起的。劉武週一心想要得到李淵的太原,為了穩定後方李淵只能先去依附突厥。一邊穩定後方,一邊消滅其他割據政權。

李世民剛剛登基那會國力羸弱,這時候突厥大軍壓境。李世民無奈之下才跟突厥簽訂了城下之盟,史稱“渭水之盟”。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後李世民勵精圖治,幾年之後就滅了東突厥。

李世民雖然是通過玄武門兵變才取得了皇位,但是這跟他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衝突的。李淵和李世民在勢力薄弱的情況下先委曲求全,之後壯大自己消滅敵人。我覺得這不是漢奸,恰恰相反這才是能屈能伸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