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隋煬帝的名聲這麼差?

小劇彌


隋煬帝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是由稗官野史一手包辦的,他的風流故事廣為流傳,被大大地醜化了。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無論生前他做過什麼,後人向來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他。

而唐朝統治者主導的隋朝正史,也以苛刻的標準要求他,給他一個不公道的評價。

於是,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一個終日花天酒地、荒淫尋樂的無道昏君,由於他的政績工程拖垮了隋朝,導致衰亡。

當然,這不是事實。真實的原因是:隋煬帝即位後,三徵高句麗,疲累天下,引發了農民起義,給了既得利益集團可乘之機。

首先,征討高句麗,點燃了隋朝滅亡的導火索。

高句麗,是當年平叛後的殘餘分子,建立起來的國家。

常年盤踞在遼東地區,其野心不斷膨脹,逐漸蠶食了朝鮮半島漢四郡,而漢四郡從漢朝開始就是漢土。

因此,作為後繼統一王朝的隋唐都沒有放棄過收回四郡的打算。

隋朝時的高句麗,統治著今天的朝鮮北部和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地區,沿著鴨綠江兩岸分佈。

今天的吉林中部、遼寧東部,在當時被稱為遼東,很早就已經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中,但高句麗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中原擾襲,破壞中原統一進程,搞火中取栗。

在隋朝統一北方後,他就聯合陳朝和北方突厥,攻擊大隋,還趁機攻打遼東地區。

因此,對於新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後,不把他消滅,他會時長上竄下跳,會搞的邊疆不穩,國無寧日。

隋煬帝即位後,分別於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派30萬大軍進行第一次遠征。

雖然大戰就沒打起來,但由於士兵不適應高寒氣候,傷病嚴重,已經導致國內形勢嚴重不穩。

就是在這種情勢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仍堅持第二次和第三次遠征。

最後,高句麗不戰而降,但大隋帝國也風雨飄搖、行將末路了。

其次,征討高句麗,勞民傷財,引發了農民起義。

高句麗遠離中原,遠徙征伐,地處苦寒之地,十分不易。

為了進攻高句麗,先後募集士兵,徵發人力達數百萬之多,徵調物資更是難以計數,結果卻是大量士兵、壯丁枉死,大量財富“打了水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大量群眾的生活因此陷入困頓。

尤其是山東、河北地區,遭到的破壞更為嚴重。“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加上水旱災荒,導致民不聊生,引發了隋末民變,農民起義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可見,為了攻打高句麗,社會民生受到了多大的侵害,不少民眾家破人亡,只能落草為寇,做起土匪、強盜的勾當。

再次,征討高句麗,給了既得利益集團可乘之機。

隋煬帝改革,招致利益集團一直對他不滿,尋找機會進行反撲。

征討高句麗,弄得山東地區和河北地區民怨沸騰,引發了局部農民起義,這樣難得的機會,早有不滿的貴族集團當然不會錯過。

第一個起兵反叛的貴族是禮部尚書楊玄感。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春天,第二次東征高麗,命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運糧草。

當時,山東地區、河北地區已發生了局部農民起義。楊玄感於是與武賁郎將王仲伯、趙懷義等謀議,起兵謀反。

楊玄感起兵後,對隋統治集團造成了大分裂。對於局部農民起義,隋煬帝不以為慮,深知不足為患。

但當他聽到楊玄感起兵的消息後,立刻大驚失色,因為楊玄感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代表。

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貴族集團成員各懷鬼胎,要麼直接起兵,要麼利用農民起義,讓隋朝分崩離析、土崩瓦解。

隋朝的國勢急轉直下,從繁盛迅速轉向衰敗,他的改革也在一著不慎中,功敗垂成。

最後,隋煬帝背井離鄉,被逼自縊。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他眼看無力迴天,極度挫敗之中,只好下令修建丹陽宮(今南京),準備暫時偏安東南,再作打算。

可他帶領的禁衛軍絕大多數是關中衛士,背井離鄉多年,而且十分不習慣南方生活,都盼望早日北還。

在北還無望的情況下,他身邊的人相互勾結勾結,推舉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逼迫50歲的隋煬帝自縊,就此一命嗚呼。

隋煬帝,怎麼也算是一代梟雄,死後卻無處容身,僅由蕭皇后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

後來,江南人士感念他以往的善待之舉,集資給他補辦了個還算像樣的葬禮。

結語

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

比如,民間傳說將隋煬帝描繪成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聲色,荒淫無度。

實際上,他在這一點上,比絕大多數帝王做得都要好,他的嬪妃並不是特別多,而且他的正妻蕭皇后從未遭到冷落,始終被尊重,後宮一直安寧有序。

再比如,在中國社會轉化的歷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都做出了偉大的、歷史性的貢獻。

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後面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世界就這麼殘酷,歷史就這麼任性。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會比白痴皇帝更臭名昭著。

後人其實應該客觀的去看待這個事情,但是我想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鐵律,紂王帝辛,始皇嬴政,不都是一樣嗎?

我們有資格去修改歷史的權利嗎? 只是要心中有桿秤,我們沒辦法改變太多,留待後人解決吧。可嘆隋煬帝:罪或在當代,功澤被千秋。


小白楊文化傳媒


隋煬帝的一生,確實功過是都有的。有的卻是給後世的人帶來了長久的利益。

他的過,首先是他的皇位來的不正,都說他是殺兄弒父而得帝位,並且欺嫂辱母。可以說為了自己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


他有句名言就是女子對他而言,生我者不可,我生則不可,其餘皆可。意思就是說,女人除了生他的親生母親和他生的親生女兒,其他的都可以。

他在做皇帝之後,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雖然卻是打了許多的勝仗,讓周圍的小國都臣服於隋朝,但是由於常年的戰爭,國家已經千瘡百孔,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最終導致大隋朝不過幾十年,烽煙盡起,天下大亂,而隋煬帝也成了一位亡國之君,這也是因為他的暴政的原因。

但隋煬帝並非沒有好的功績的。

首先他開創了科舉制度,打破了以前的做官制度,讓寒門學子登上了政治的舞臺。讓那些沒有背景的學子,通過科舉走上官路,這一制度一直延用到清朝。

其次,隋煬帝修大運河,雖然當時隋煬帝為了修大運河動用民工,讓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中,但是大運河修好後,在後世,甚至現在得到了大運河的實惠。

可以說大運河雖然利在當代,但是卻是功在千秋的工程。

所以說,不能純粹的說隋煬帝一無是處,但也不能說隋煬帝就是明君。隋煬帝是一個有功有過的亡國之君。


中孚鑑


這麼說吧,隋煬帝是個執政順境時極為任性霸道,恃才自傲,藐視一切,好大喜功以為一切自己都可以掌控的逗比,逆境時馬上極為頹廢,心灰意冷以為神馬都是浮雲的皇帝,但也是歷史少有的勤政,有抱負的,有才分的皇帝。

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使百姓也有做官的可能;廢勳官制推行三省六部制,不怕得罪關隴集團;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一直到唐朝都收益;修長城,巡遊江都,出巡塞北,巡西域,真正讓中國實行大統一,他的巡遊可不是像乾隆下江南那麼輕鬆愉快,都是些人跡罕至的地方。隋煬帝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其詩質量數量在隋都是第一。由於他的才能和勤政,隋朝出現了盛世繁榮。

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有才能有抱負的皇帝,逗比起來同樣無人能敵,自認為他自己的能力就能創造一切。

現在我們看看他逗比在什麼地方:

在政治上堅決不許人諫:我性不喜人諫,若你是高官還想用進諫來求得美名,我當場就殺了你,你若是卑微之士來進諫,我容你幾天,但終不能讓你站在地面之上。隋末他逃至江都,官兵要謀反,有人向他告密,他居然不問是非就把告發人殺了。

隋煬帝詩寫得好,卻不容別人比他更好。薛道衡寫出了:戶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隋煬帝左思右想寫不出更好的詩句,就找個藉口把他殺了。殺前說:更能做空梁落燕泥否。

到後來,隋煬帝在第三次親征高句麗前徵求意見,好幾天滿朝文武一個說話的都木有。

再有,他視百姓如螻蟻:

大業元年,修東宮洛陽10個月,每月用工200萬人次,僵仆而斃者十四五。 也就是說,200萬死了近一半。

開鑿通濟渠,一次役使男丁百餘萬;邗溝十餘萬;永濟渠五百萬,男丁供應不上,徵婦女勞役。當時的婦女連門都不出的,競被逼著服役。

大業三年修長城,發兵百萬。

大業元年至大業六年,每年枯水期挖運河,總共用工超過300萬人次。

從仁壽四年至大業八年,隋煬帝一共修了22項大工程,總共動用人工3012萬人次,全國總人口才只有4600萬人次。營建東都洛陽時:僵仆而斃者十四五。修長城時:死者十五六。挖運河,更是死屍滿野,運河挖到哪,運屍車就跟到哪。老百姓為了逃避服役自砍手腳!

然而,就這麼暴虐的皇帝,一遇到不順,立馬變了個人。

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帶十幾萬人巡行東突厥。 在雁門關被始畢可汗率幾十萬大軍包圍。隋煬帝競嚇得抱著他兒子眼都哭腫了,六神無主。後來隋煬帝雖然回到了宮中,但每夜眠恆驚悸,雲有賊,令數婦人搖撫及得眠。😂😂😂

李密,李淵造反,隋煬帝作為國君競捲鋪蓋從國都跑了,到了江都,不但不謀進取,反而開始縱情聲色,意志消沉,和以前判若兩人,時不時還照鏡自憐,自言自語道:誰將砍下這顆頭?往日的英雄氣概蕩然無存。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隋煬帝還是做了一些事的,比如修京杭大運河,還有一些政治制度改革都為後世起到了很好的影響,只是雄心太大,想做千古一帝,導致民不堪負而亡國。至於壞名聲,多是唐朝史官汙衊而已。


如魚得水8


主要是在大運河上用民過度勞民傷財,在一系列的開疆拓土的戰爭中徵兵過度,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實在是太想建立偉業,最後不得民心,所以他的評價就很差了。 我們應該認為隋煬帝是千古一帝,他開通了大運河,方便了運輸貨物,灌溉農田也方便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