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會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

趣淘樂


與其實說是康熙為周培公守夜,到不如說是康熙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而懺悔,在自己痛失周培公這樣的國之棟樑的同時選擇停朝一日,而坐在其繪畫的皇輿全圖面前痛心不已。

李德全,告訴晚潮的大臣們,周培公...死了,朕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

為什麼說康熙是在為自己的犯的錯懺悔呢?

看完以下幾點你覺得是不是康熙的錯,把周培公這樣一個偉人活活給冰封雪藏了十一年,而且最終病死在了雪國盛京。

在康熙面臨滅國之危時,周培公臨危受命領著一群“虎狼之師”,打家劫舍般的隊伍,剿滅了察哈爾叛軍。

為什麼說這支由家院士、兵勇、家奴、傭工、組成的隊伍可以稱的上是虎狼之師呢?

因為這些兵勇不是普通的傭人,而是從皇太極時期的親屬家裡的院護,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兵”,用現在的話可以稱其為退伍的“老特種兵”,這所以這樣才能足以打敗察哈爾的叛軍。

當然剿滅察哈爾的叛軍不僅僅是因為這支虎狼之師久經沙場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周培公的“攻心計”。

“攻心計”:本將軍查過典籍,察哈爾王私藏黃金一千萬兩,摺合白銀一萬萬兩,我已經向皇上請旨,取勝之日,一半上交國庫,一半分發給各位。

身為撫遠大將軍的周培公以斬二等伯侯如海等人“祭旗”立威,不負皇恩,勢如破竹,一舉剿滅叛軍察哈爾。

周培公首剿察哈爾告捷,次戰王輔臣十萬大軍,依靠數十門紅衣大炮,炸的王輔臣後悔不已,俯首稱臣。

周培公在炮轟王輔臣時已然不忘平涼三十萬百姓的性命,沒有使用滅絕人性的打法,為自己的後路而選擇了孤身勸降王輔臣,為此還和圖海鬧了矛盾,最終在周培公的合理分析和勸說之下,下山勸服王輔臣歸順朝廷,也拯救了平涼的百姓於水火,避免了塗炭生靈之苦。

勸服王輔臣的同時也間接殺死了鎮南王尚之信,大大漲了朝廷的士氣。

周培公二戰王輔臣告捷,再戰“三藩之首”吳三桂,可惜中途被“罷官免職”,招回京城。

其實有這樣的後果也是在周培公的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沒人想到噩耗說來就來,讓周培公抱憾不已。

我早料到會有今天哪,這不是兵部的部令,而是皇上的旨意,只不過是借兵部之口說出來罷了。

此時由周培公和圖海帶領的兵馬依然是兵強馬壯,軍備充足,就像圖海說的一樣不出十日就可全殲吳三桂叛軍,當然此時此刻不論是誰來掛帥都已然是一盤必勝的棋局,此時出局的人不只是吳三桂,最大的輸家確應該是周培公這位亙古偉人。

周培公被冰封在盛京十一年,埋沒自己的清白,獨處雪國,為的就是維護皇上的面子,臨終前的一年時間沒有下過炕,已然是油盡燈枯。

人生有幾個十一年,而周培公卻用十一年的時間堵住悠悠之口,為的就是不讓康熙為難,為的就是證明自己的清白,為的就是證明自己不是吳三桂等人的夜郎自大,居功自傲。

周培公雖然一直撂不下心頭之患,但是對大清,對皇上一直是忠心耿耿,只為國,不為私。

他剿察哈爾,勸降王輔臣,平吳三桂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只可惜皇上的一句話讓周培公到死都含著一口怨氣。

只可惜你是個漢人,而且手中還握有二十多萬雄兵,在時朕可以明白的告訴你,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這,也是為了監視你,慚愧,慚愧呀!

周培公聽到的雖然是康熙帝肺腑之言,但是卻句句如針,字字扎心,臨終前不忘舉賢良(姚啟聖),送地圖(皇輿全圖),吐良策,助康熙平定天下。

良策:此圖不單是大清的最精最全之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臺灣鄭氏孤懸海外,只是大清的疥癬之疾,大清的心頭巨患不是臺灣,而是蒙古準格爾王葛爾丹,葛爾丹之西有西藏之達賴喇嘛暗中支援,之東有俄羅斯彼得大帝重兵壓境,三方一旦聯手大清則永無寧日,但欲平葛爾丹須先收臺灣。

在周培公離世之後康熙帝也是完全按照周培公的良策一步步擴張全圖的,熟知周培公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的,而康熙帝因此對自己也是怨恨不已,又是心有餘而無人言,為此僅能為亡靈守夜,停晚潮一日,為其默哀悲鳴。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與歷史差距很大。清史稿中沒有周培公的傳,只是在圖海傳中提到了他。

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荊州人。評價他比較有智謀。最開始從七品官起步,後來成為大將軍圖海的幕僚。請注意,圖海才是大將軍!在平定王輔臣叛亂中。因為周昌和王輔臣手下的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都是老鄉,所以自告奮勇去做說客。給印了個參議道的名片,...很慶幸成功了。在圖海的保薦下,授予布政使參政。後來周昌又參與山東軍事工作,授予山東登萊道道臺,代理布政使事務。但與同事關係不好,不團結被免職了。在噶爾丹叛亂時,又給皇帝寫過建議。

一些百科介紹上,把清史稿這段與小說電視劇混在一起了,說周培公被調任盛京提督。但事實啊,根本就沒有這個官職。盛京是滿清的根據地,最高的軍政首領是盛京將軍,都是滿人出任。

電視劇中,把周培公給戲劇化了,足智多謀又勇敢,參與了立太子、出任大將軍,被康熙給故意安排到盛京,閒置並看管起來。最後十年時間,繪製了一份大清最全的地圖。康熙帝看到這個圖,非常感慨,也承認對周培公不好。但此時周培公死了,康熙帝提出為他守靈。這個過程就是小說的設計,反映出康熙對周培公的感情及一點愧疚。

康熙王朝是部優秀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但不是歷史,其中人物、事件等等移花接木的太多了。對於康熙雍正老十三等也完全正面形象。歷史是複雜的,不是一個平面。


幾葦渡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因為周培公的去世,不僅取消了晚朝,並且向群臣宣佈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是康熙能夠平定“三藩之亂”的最大功臣。

憑藉著一封康熙皇帝老師伍次友的推薦信,本是一介布衣的周培公為康熙所重用,特別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前後,周培公展現了過人的膽識與卓越的才略:在群臣議事的過程中,僅僅憑藉沒有燈芯的蠟燭就判斷出宮中太監要謀反;在情勢極為艱難的環境下,又僅僅憑藉著三千家奴軍隊就剿滅了察哈爾的叛軍;隨後轉戰西北,剿撫並用拿下了王輔臣父子;而之後又揮師南下,在與吳三桂本部的軍隊較量中,也是頻頻取勝。

但是,儘管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他終究是個漢臣,也因此為康熙皇帝和朝中滿洲權臣的警惕,在即將取得“平三藩”勝利的前夕,被康熙從前線召回,進而調到了東北出任盛京提督。

十年之後,康熙親臨盛京,可是此時的周培公已經在久病纏身,臥床不起,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並向康熙獻上了自己傾注十年心血所繪的《大清皇輿全圖》後,也離開了人世。而知道了周培公的去世後,康熙皇帝隨即宣佈取消晚朝,並且向群臣宣佈他要親自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皇帝為周培公守夜,是一種懺悔,更是對於周培公的深深歉意,更是對周培公深深的敬意。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逝者守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孝莊和蘇麻喇姑去世後,康熙常坐於這兩位對他影響深遠的女人的靈位前一邊嗑瓜子,一邊守靈;還有一次就是在周培公去世之後,康熙在周培公所繪的《皇輿全圖》前常坐,為周培公守夜。如果康熙為孝莊和蘇麻喇姑的守陵是為了感恩與懷念外,他為周培公的守夜則更多的是懺悔,以及對於周培公的歉意。

周培公是平定“三藩之亂”最大功臣,康熙在臨近最終勝利的時候將周培公召回,並且將周培公調任做了盛京提督。儘管提督是朝廷的封疆大吏,盛京更是滿清的故都,讓周培公去做盛京提督明面上是莫大的榮譽,但是實際上就是把周培公調離了權力的中心,同時,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平息輿論。但是周培公是南方人,對天寒地凍的東北本就非常的不適應,加上心中多少會有些的鬱悶,年紀輕輕就把性命交代在了任上。

即便是心中有著再多的委屈,有著再多的不快,但是周培公沒有請功,沒有提出離開,而是繼續專心致志的為國家效力,在康熙到來的時候,為了平臺他舉薦了姚啟聖,為了讓康熙洞悉天下,製作並獻上了《皇輿全圖》,這都說明,儘管實際上是被康熙“放逐”到了東北,但是周培公的心依然繫著康熙,繫著整個大清王朝。

當康熙看到周培公的《皇輿全圖》的時候,也最終明白了周培公的用意,看到了周培公對於他和朝廷的忠心,而此時的他更加明白的是自己的行為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於自己對待周培公的方式和態度,是深深的懊悔與基督的歉意,而心中滿是自責的康熙,對於周培公也是更加的肅然起敬。


康熙為周培公守夜,並且是傳旨讓所有在外候召的大臣知道他為周培公守夜,這是在向朝臣肯定周培公的功績,同時也是在向朝臣、在向天下檢討自己的錯誤。

當得知周培公去世的消息時,康熙當即宣佈取消了晚朝,並且讓李德全告訴所有候召的官員,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之所以把這個消息告訴群臣,目的有兩個,第一,表明自己對於周培公的重視,這是對於周培公功績的肯定;第二,便是他在告訴朝臣,自己愧對於周培公,希望通過這樣方式來作為彌補,同時更是在向天下檢討自己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從自己開始就沒有真正的做到滿漢一統,公平對待,這才有了周培公的悲劇結局。

周培公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僅僅是因為他是漢臣,就遭到了康熙和朝中權臣的猜忌,如果說索額圖和明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排擠周培公的話,而自己才是真正的愧對於周培公之人,而康熙每天都在倡導著滿漢平等,就連自己都沒有做到,。周培公可以不顧一切的忠心報國,而康熙卻以滿漢有別未有區別對待,這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和笑話。

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將為周培公守夜的守夜的消息告訴了群臣,實際上,這就是康熙對於朝臣的檢討,是對於天下人的道歉,也是在自己內心深處反省自己沒有能夠正確對待周培公以及像周培公一樣忠心可鑑的漢臣,同時也是告誡自己這樣的錯誤而導致的像周培公這樣的悲劇,不能再次發生了。

所以在這之後,康熙對待漢臣乃至對待所有朝臣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待姚啟聖、李光地、施琅以及陳廷敬、張廷玉等,都與之前是截然不同的,而這也算是周培公的另一項功勞吧。


雍親王府


在《康熙王朝》整部劇情中,周培公的活躍時期,主要集中在康熙平定以吳三桂為首三藩之亂的階段。電視劇對周培公的塑造,幾乎將他描繪成了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救世形象。

周培公師從於伍次友,而伍次友被康熙奉為“帝師”,十分敬重其人品才華。牽著這層淵源,周培公本可以拿著伍次友的舉薦信直接受到康熙重視,但他卻堅持參加科舉考試正途,自信憑藉真才實學可以博得康熙賞識。

只可惜因試卷之上作答不慎,沒有規避康熙名諱,而周培公又不肯、也沒有銀子打點彌補,才落得個流浪北京街頭的灰頭土臉像。

幸好朱國治對周培公的舉薦,提起了康熙的興趣。康熙微服私訪時考察並認可了他的才能,將其帶在了身邊。

初涉官場,周培公便顯現出足智多謀的見解,而且時常能夠切中時弊。比如康熙召集重臣,討論裁三藩所需花費的鉅額銀兩數目,周培公就抓住了當中最為關鍵之處——吳三桂下山的首期花費。

吳三桂下山前是朝廷求著吳三桂,因而首期款項康熙儘可以擺出一副有求必應的大方姿態,鼓勵、麻痺吳三桂動身。但只要三藩軍民眷屬,進入了通往遼東安置區沿途的內地省份,就必然要受到各地官府的節制。這時候雙方關係就變成了吳三桂求著朝廷,三藩吃什麼、喝什麼、銀兩給多給少,就全看康熙的心情了。

由此一事便可看出,周培公是個不可多得的精明幹練之才。

而後到了真正考驗人的吳三桂造反時刻:三藩連連得手佔據江南半壁,馳援前線的察哈爾王軍隊轉眼變成逼宮之師,北京紫禁城內外又陡然間發生“朱三太子”勾結宮廷太監造反的變故。內憂外患之下就連康熙也是舉止慌亂、六神無主。

危難時刻,是周培公建議康熙冊立太子穩定國本,並且舉薦圖海帶領大內侍衛將三郎香會的作亂徒眾斬殺殆盡。接著又帶領三千家奴擊敗察哈爾王叛軍,旋即移師陝甘炮轟平涼城逼降王輔臣,直至最後轉守為攻取得整個三藩平叛戰役的戰略主動權。

以周培公、朱國治、陳廷敬為首的漢人官僚,堅定站在清廷和康熙一方的立場態度,對於廣大漢族士人知識分子的抉擇導向上面,不得不說是施加了極大的影響力。

要知道三藩之亂時,滿清入關也才短短30來年,並非全部漢人都從內心中,真正認同滿清女真異族的統治。吳三桂以光復大明、奪回祖宗江山的口號起兵反清,對一大批漢人來講還是很有感召力的。比如割據臺灣的鄭氏家族,就響應起了福建耿精忠對清開戰,還有鎮守陝甘對戰局走向舉足輕重的王輔臣,也是擁兵自重,在康熙和吳三桂之間謀求利益最大化。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立下了赫赫戰功,匡復社稷的平叛功臣,卻因風頭蓋過了滿洲八旗,被索額圖、明珠等一干滿人勳貴屢屢攻訐,落得個被康熙故意安排到冰天雪地盛京的結局。

盛京是滿人的大本營,康熙此舉顯然是要將才幹使人忌憚的周培公監視看管起來。對周培公的處置,可見康熙始終未能把漢人擺在與滿人同等重視的位置上。

這也為後來另一漢人幹吏姚啟聖,初期採取對康熙的不合作態度,預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康熙是個識才愛才之人。

當初雖迫於明珠、索爾圖在滿洲八旗親貴間串聯起來的“倒周”勢力,把周培公多年閒置在盛京。然而國難思良將,臺灣鄭氏與西北葛爾丹南北兩個方向威脅大清的隱患,又讓康熙萌生了啟用周培公之心。

況且在個人感情上,康熙也是對周培公心懷諸多愧疚。尤其是周培公面對官場人生低谷,卻不心寒灰心喪氣,依然為康熙發掘並舉薦能人姚啟聖,甚至前無古人得完成了大清江山的全圖繪製工程,如此一來就更讓康熙感佩不已了。

但此時周培公卻死了,康熙再無機會對一個已死之人表達歉意。康熙下旨替他守靈,實則是為彌補內心中對周培公的深深愧疚。

應當說周培公的死,對康熙的觸動十分巨大,進而讓他重新思考起了漢族官僚在滿清朝廷中的定位與安排。

這就便宜了言辭刁毒、行事張狂的姚啟聖。

姚啟聖是周培公在盛京時結下的至交好友,他親眼目睹周培公所受的不公正對待,十分清楚滿漢之間的隔閡難以彌合。以至於即便被加封福建總督、賦予收臺大任,也時常頂撞康熙、挖苦明珠、輕視索額圖。

姚啟聖對君臣、同僚關係的消極態度,皆因他認定在滿人主政的大背景下,自己的結局終將與周培公差不多。而他晚年出任封疆大吏,奔著去的也只是為了了結心中想幹一件大事的心願。除了收復臺灣的不世之功,其它的利害得失,姚啟聖一概懶得去計較。

只不過姚啟聖畢竟還是低估了康熙的寬大胸懷。康熙儘管十分氣憤姚啟聖的傲慢刁毒,卻最終賜予了他整座西湖行宮,還把行宮裡所有的古籍孤本也一併賞賜給了他。

這樣的善終恩養可是很對姚啟聖胃口的。相比於周培公,康熙對姚啟聖的退休安排,簡直有天壤之別。而促成康熙對兩人安置態度轉變的,難道不是因康熙對周培公的愧疚,擴散到對整個漢族官僚群體的善待,並最終第一個體現在了姚啟聖身上嗎?


竹山清溪澗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民間康熙”伍次友的兩個徒弟中最優秀的那個,在全劇之中,也只有周培公是近乎完人。他的死令康熙自責愧疚,同時他也是唯一值得康熙為其停朝守夜的人。


周培公為人處事“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他光明磊落,擅長使用陽謀推動事情的發展。他也是該劇中唯一按此路徑成功的人。

周培公出身寒門,心懷天下。當他拿著老師伍次友給當朝首輔明珠明中堂的書信來到京城趕考。但是他卻拿它來給賣豆花的女孩鎖兒寫訴狀。

伍次友之所以替周培公寫介紹信,是因為他非常瞭解自己這個學生的才華,也非常瞭解這個學生分秉性,他是為康熙舉薦人才。但同樣也是伍次友給周培公設計的一道畢業考題。


因為如果真的拿著這封舉薦信去找明珠,周培公根本沒有機會得到康熙的重視,就更別提為康熙效力了,從而自己實現抱負了。

因為伍次友非常瞭解自己這個同科,他是不會將一個比自己更厲害的角色真正介紹給康熙的。

繞開這封舉薦信,周培公用了另外一個途徑讓康熙主動來找自己。那就是對朱國治此次京城之行有驚無險的“預測”。分毫誤差,讓朱國治視為奇人,向康熙要人,而這更引起了康熙的興趣。用康熙的話說,你把周培公說得那麼好,朕都捨不得給你了。康熙捨不得,就得留在身邊自己用。


可是人在哪裡?等不及開榜,就得自己去找,於是又引出來康熙“吃豆花”,發現了那封推薦信,於是對周培公更是刮目相待。而當康熙發現周培公,邀請其酒樓一敘,而周培公第一時間便認出了康熙。

周培公與康熙認識的整個過程,全程都是康熙主動發掘周培公,而不是周培公”曲中求”來的。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功勳卓著,可謂憑一己之力挽救大清於危亡,功成身退,境界無人可比。


從康熙決定撤藩的那一刻起,實際上已經是禍起蕭牆。但是在整個危局面前,連康熙自己都開始動搖的時候,只有一個人臨危不亂,運籌帷幄。平定內宮太監作亂,穩定中樞秩序;帶著一幫孝莊的家奴,平定察哈爾3萬叛軍穩定身後局勢;帶著所部人馬一路向南平叛,遏制吳三桂勢力一面倒的局勢;隻身勸降王輔臣,使得徹底改變敵我局勢,為平叛勝利奠定基礎。可謂功勳卓著,無人可及。



而就在功成之時,迎接周培公的是一封交權回京的指令。這種不公正的待遇,連副將圖海都出離憤怒了,然而周培公則坦然接受,並且反過來勸導圖海。


能夠達到這等境界,歷史上也就郭子儀以及後世的曾國藩了。但是,郭子儀和曾國藩好歹都還是封了王和侯的。而等待周培公的,不但沒有封侯,結果還被貶到盛京11年之久,並且在那邊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年。

周培公看待問題,目光之深邃;考慮問題,目光之長遠,絕無僅有。為收臺灣、平準噶爾奠定了視野基礎。

在圍困王輔臣,兵臨平涼城下之時。圖海欲用紅衣大炮炮轟平涼城,逼王輔臣投降。周培公勸圖海的那段話,可見其目光深遠之一斑。


“圖海兄,你現在用大炮是轟個痛快,但是但是幾十年之後,這時候沒有了戰爭,那時的人體會不到現在戰爭的殘酷,到那時別人只知道你我屠殺了30萬平涼百姓。”

當圖海還在考慮過程的時候,周培公已經考慮到了結果;當圖海考慮到了結果,周培公已經考慮到了影響。周培公總是高屋建瓴,先人一步。

因此當康熙把周培公貶到盛京的時候,他已經對康熙的用意十分清楚了。他知道康熙還有更大的目標,等待他的輔佐去實現。那就是平定準噶爾。


而暫時的委屈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糾結於這個委屈之中,那他就是朱文正了,而不是周培公了。所以在冰天雪地的盛京的11年裡,周培公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修《大清皇輿全圖》,為康熙開拓遼闊幅員的大清江山奠定視野基礎。

然而這冰天雪地的11年來,也在慢慢消耗著周培公的生命。就在周培公臨近生命終點的時候,終於迎來了康熙。

眼神沒有抱怨,只有遺憾,遺憾自己不能替康熙去實現那宏圖偉業了;遺憾自己不能親眼看到功成的那一天了。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為康熙獻計獻策。“欲平準噶爾,必先收復臺灣”,一來東南乃大清財稅保障;二來只有收復臺灣,才能防止禍生肘腋。為此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

對待周培公這樣的臣子,康熙首先感到的是發自肺腑的欽佩;其次感到的是愧疚自責。這也最終影響到康熙對待姚啟聖和伍次友的另一個學生李光地的態度。從某種程度上,給予了他們比周培公更多的保護。


炒米視角


一言以蔽之,康熙為周培公守夜是一場恰到好處的政治表演。

或許有人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周培公臨死之前還向康熙舉薦賢臣,並獻出大清全輿圖,康熙拳拳愛才之心無以言表,於是就為周培公守夜。然而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顯然不是,究其原因還得從周培公的功績說起,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周培公其人。

據《清史稿》記載,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最初只是一個小縣官,進京當差,官至內閣供奉。在三藩之亂期間擔任平叛大將軍圖海的幕僚,他自薦去勸降王輔臣,最終勸降成功,名聲鵲起。受賞之後在山東任職,任職期間與同僚不和,辭官回鄉。噶爾丹叛亂時呈平叛奏摺,受到康熙重視,受封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最後死於任上。

從正史上來看,周培公並沒有什麼值得康熙為他守夜的豐功偉績,甚至並沒有提到康熙曾經為他守過夜,然而,在作家二月河的小說中以及改編的電視劇中,周培公卻是另外一番面貌。

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周培公是一個有著卓越軍事才華的人:

首先,他曾平定察哈爾部叛亂,大敗察哈爾,其次,他制定了平定三藩的策略,將吳三桂限制在長江以南,從而將他與陝甘的耿精忠和王輔臣分開,以便各個擊破。他勸降王輔臣,擊敗吳三桂,完成了平定三番的壯舉,可惜的是,在大敗吳三桂之後,他被康熙皇帝調回盛京(瀋陽),擔任盛京將軍長達十一年之久。

另外,在他臨終時,舉薦姚啟聖,姚後來擊退鄭經,在收復臺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還獻出自己用十年時間繪製的大清全輿圖,令康熙極為震撼。

可見,影視劇中的周培公加入了很多修飾與藝術處理,而這些藝術處理的目的正是為了從側面塑造和襯托主角康熙的形象,這就和接下來要講的康熙為什麼為周培公守夜聯繫起來了。

二、為何守夜? 政治表演。

(一)表象:雪藏人才,愧疚難當。

在影視劇中,康熙去看望周培公是由於要處理臺灣問題,朝臣都無能為力,於是康熙就去找周培公問策。然而,當康熙看到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周培公時,忍不住痛哭流涕,康熙得知周培公已經臥病一年,更是羞愧難當。

在這時,君臣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可隱瞞的了,康熙直言自己在他大敗吳三桂時將他調回確實是怕他權勢太重,為了照顧朝廷大臣的利益,只能將他調回盛京,盛京是滿人的地盤,以便監視他。然而,周培公又何嘗不知道皇帝的意思呢?他卻並沒有怨恨,而是在臨終前舉薦姚啟聖,並獻上大清全輿圖以表忠心。

我們可以說,康熙的落淚是為埋沒人才而愧,於是在周培公去世之後親自為他守夜,以全哀榮。而為什麼又說是政治表演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實質:政治表演 吸引人才

上面所說的康熙感到愧疚難當只是表象,我們應當認識到,康熙是一位皇帝,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位十幾歲登基、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敗噶爾丹的卓越政治家。只有擁有極高的政治權術和政治手腕,他才能坐穩大清朝的皇帝寶座。

眾所周知,根據清朝的祖制,清朝的皇帝只能為先皇和太后守孝,而康熙為何要違背祖制,為一個大臣守夜呢?上面說到,周培公在大敗吳三桂之後,曾受到朝中滿族大臣的嫉妒,康熙基於一定的忌憚並且為了照顧滿族人的情緒,於是將周培公調到盛京雪藏。而周卻一直忠心耿耿,不忘主上隆恩。

我們知道清朝滿漢矛盾一直難以化解,漢族大臣有著豐功偉績卻被雪藏十一年,這就必然引起漢族知識分子的不滿,如果任由漢族人才流失,對於康熙來說一定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於是康熙就借周培公去世的機會破例為他守孝,從而顯示他對漢族功臣的重視,從而一方面堵住漢族大臣的嘴,另一方面收攏漢族官員的人心,同時也是拉攏天下所有想建功立業的人才的人心。

康熙要讓他們看到,只要你立下豐功偉績就必然會有回報,或許生前得不到殊榮,但是死後也能享受到莫大的哀榮!

因此,所謂康熙破例為周培公守夜只是一場恰逢其會、恰到好處的政治表演,但我們不排除康熙的愧疚之情。


無筆史官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被設定為伍次友的兩個學生之一(另一個是李光地),而伍次友與康熙的關係是亦師亦友。

劇中,周培公扮演的似乎是康熙身邊的國師的身份,其不但在平定三藩中功勳卓著,而且後來因為滿洲親貴的排擠而放任關外,貶為盛京提督。

按,清朝歷史上並沒有盛京提督這個官職,只有盛京將軍,但那是旗人的職位,漢人不可能擔任。

在這種情況下,周培公還費盡心機為康熙制定一個超大的地圖,並告訴了康熙之後的各種謀略,從這個角度上說,周培公是康熙的國師,也是知心人。



由此,在周培公最終去世後,康熙為之深深的愧疚與悲慟,並以皇帝的身份為之守靈。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電視劇的情節,那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周培公這個人呢?

答案是有的,只不過沒有電視劇裡說的那麼傳奇罷了。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以字行,其為湖北荊門人。據《先賢詩佩》卷五中記載:

周早年喪父,李自成部流寇禍亂荊州時,其母殉難死而為州卒小吏,後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這段時期,周培公是默默無聞的。

之後,吳三桂反動叛亂後,鎮守西北的王輔臣也持騎牆態度,搖擺不定。之後,康熙命圖海為大將軍,統帥大軍征討陝甘。



據《清史稿》記載,周培公在此期間為圖海的幕僚,妙計屢出。而且,在勸降王輔臣這件事上,周培公立了大功,後被圖海向朝廷奏明,由此成為地方官員。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電視劇中所謂周培公為主、圖海為輔的模式其實完全顛倒了過來,而在擊敗察哈爾叛軍的精彩一幕,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倒是勸說王輔臣投降這一段,確實有歷史依據。

三藩平定後,周培公因功升為布政使參政、山東登萊道等,但因為與同僚關係不佳,最終因為後臺不夠硬而被罷官。



之後,周培公猶喜言兵,在噶爾丹擾邊時,曾數上書言陳利害。這一段,大概也是電視劇中周培公獻圖獻計的來源。

當然,周培公並沒有被放到冰天雪地的關外為官,而是最終老死於家中。

由此可見,歷史上雖然有周培公這個人,但其一生經歷比較平淡,遠沒有電視劇中那般風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周培公還喜歡作詩,其作品收在了《介庵草》一書中。


坑爹史冊


康熙是什麼人物?千古一帝毫不為過,但他是外族韃子,漢人的大明江山輕鬆就被滿人佔了。

雖然大清皇帝們,從順治帝真正入住中原之日起,就開始學習漢文化,但諸多滿臣、滿將都極其蔑視他們的手下敗將。

滿漢之爭從未停止過。



《康熙王朝》是繼《雍正王朝》之後,最經典的清帝王歷史劇。雖然原著小說和劇中有很多情節與歷史不符,但康熙大帝內心的糾結和衝突,刻畫的還是很真實的。

康熙是滿人,所有的滿人都認為自己高漢人一等,何況是國君呢?但他為了國家的繁榮發展,知道僅依靠滿人,無法撐起整個國家,他必須依靠漢臣。此時的他矛盾無比。

周培公等漢臣,為大清的發展貢獻頗多,尤其是在《康熙王朝》這部劇中,周培公與納蘭明珠的對比尤為明顯。康熙愛漢臣,卻又不能相信漢臣。帝王需要在這種政治環境中不斷周旋,才能穩住局面。


周培公,漢臣一名,文弱書生一名,卻在大清生死存亡的時候,帶領一群家奴,披荊斬棘,攻無不克。這讓康熙內心的矛盾不斷加劇。在他看來,周培公是人才,能文能武,如果忠心不二,絕對是國之棟樑,但致命的事,他是漢人。

滿人的江山之主,無法信任一個有能力的漢人。所以,只能在周培公得勝之後,貶他到北方苦寒之地。

我們首先要清楚,康熙貶周培公的用意,是為了杜絕後患,他怕能文能武的周培公造反。但康熙卻十分糾結,他自己自詡君子,但為了國家穩定必須要用小人的方式對待對自己、對大清朝有恩的周培公。

周培公死了,死在冰天雪地裡,康熙親眼見證著這一切。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周培公雖然被他拋棄了,卸磨殺驢,但周培公卻用自己的後半生,為康熙繪製了滿清地圖,當時最全面的地圖。

相比於周培公,皇帝卻是道德上的矮子,周培公以德報怨,讓康熙的心亂了。


皇帝為臣子守靈,這是天大的殊榮,在周培公死前,如此大的恩典是萬萬不能給的,可是周培公死了,因為自己的猜忌而死,而他死前還在想著大清王朝,身為皇帝的康熙,不用再忌憚周培公,因此給了他天大的恩典。

同時,康熙這樣做,也可以讓自己歉疚的內心得以安寧。


電劇


誠邀,如題。只要讀懂《康熙王朝》中康熙帝的性格,康熙為什麼會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

真實的康熙性格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陳道明在劇中飾演的康熙帝卻是一個有情有義,而有不會為骨肉親情放下天下大義的政治家,為了天下太平朝廷穩固,康熙帝不得不做出很多看似絕情絕義的事情,比如將藍齊兒下嫁葛爾丹,將自己心愛的容妃打入冷宮,而周培公被貶盛京也是康熙乾的一件違心事。

這就是為何康熙會為去世的周培公守靈,因為康熙自覺對不住他。

在康熙皇帝的帝王霸業之中,周培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察哈爾王反叛京城萬急,康熙甚至想退位遷都之時,是周培公站了出來,以數千兵撇家奴之師大破察哈爾王五萬鐵騎,後又勸降王輔臣,大敗吳三桂,康熙由於朝廷內部滿族勢力的不滿,以莫須有的罪民將其貶斥盛京之,其後周培公也沒有絲毫抱怨,用十年的時間畫出了大清全輿圖。可以說周培公沒有什麼對不起康熙的,康熙卻把他在雪國放了十一年,讓其鬱郁不得志而亡。康熙對突然暴猝的周培公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我想更多的是愧疚與自責。所以康熙為周培公守靈一夜,以寄哀思。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康熙王朝電視裡,周培公可謂是一個大起大落、非常憋屈的存在,為了大清統治集團的“團結”,在人生最輝煌、吳三桂即將兵敗的時候,被削奪兵權,發去盛京給滿清的老家“看門”去了,說是雪藏,被硬生生在11年裡,終於在這雪地裡被藏出了一身的重病,最終抱憾而終。

周培公也算是電視裡康熙前期最危難的時候出來力挽狂瀾的能臣,他雖然很不給康熙面子,但畢竟足智多謀,既有運籌帷幄的廣闊思維,也有駕馭千軍萬馬的獨特方法,深受康熙喜愛和欽佩。

周培公個性強烈,雖然滿腹經綸卻淪落到豆腐腦吃不起,喜歡的書也買不起,非常窘迫,但他卻把價值萬金的伍次友的推薦信給了賣豆腐腦的小姑娘,併為小姑娘寫了曲子鳴冤,這麼一來一去就被康熙看上了,康熙喬裝改扮和他搭訕,他慧眼如炬看出是皇帝陛下,在和皇帝聊天的時候,問道為何不拿伍次友的推薦信去求取名利,他直言不諱:君子取功名,寧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令康熙大讚。

他在康熙最惆悵鬱悶的時候,意志堅定,為皇帝分析敵情、出謀劃策,為康熙平定吳三桂等三藩立下不世之功。

在皇后去世前夕,他也能看出皇后的心思和牽掛,一番巧言之後,皇帝立皇后的兒子胤礽為皇太子,了了皇后的心願。

在危機時候,不懼個人安危勸降了王輔臣,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總之,周培公立下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但是,在朝廷上下歡慶三藩被平定的喜慶氛圍裡,在康熙對滿朝文武大行封賞的其樂融融裡,作為頭號功臣之一的周培公已經在盛京的冰天雪地裡抑鬱寡歡。

周培公冤啊,但沒辦法,在清朝前期,還是一個重滿抑漢的政治氛圍,周培公居功至偉,他能在前線一路建功立業,還是有賴於康熙的堅定支持,但時間久了,面對滿朝文武(主要是滿臣)的不滿和彈劾,康熙是根本頂不住壓力的,雖然康熙很不情願,但沒辦法,為了朝廷的利益,他也只能犧牲周培公個人利益,把他發配到盛京,一方面是為朝廷鎮守邊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監視周培公。

不過周培公雖然一個人被仍在冰天雪地裡十一年,幾乎被朝廷遺忘,但他依然胸懷報國之志,費了十年心血,繪製了大清國的地圖,最終在康熙打算啟用他、並去看望他的時候獻給了康熙。

在彌留之際,他還一心為康熙的平臺戰略出謀劃策,並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最終撒手人寰。

面對周培公的忠誠和深謀遠慮,康熙是既痛心又欽佩,對於周培公,他當時的心情,恐怕除了敬意,就是在見到周培公之後說的“慚愧了,慚愧了”。

為周培公守夜,既是緩解一下自己的慚愧之意,當然也可以給群臣們做個姿態,給他們樹立一個榜樣的力量。

當然,真實歷史中的周培公自然不是這般大人物,他在歷史上勸降王輔臣,後來因功升為山東道臺,任職三年後辭職,期間有大約十多年的時間,是賦閒在家的,最後人生的十一年被提拔到了盛京做提督戍邊,最後死在任上。

縱觀歷史來看,周培公只能算是個朝廷中等地位的官僚,出任中央的幕僚是不可能的,獻地圖更是不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