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代帝王很少把國都定在南方?

小朱不懶惰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以來,二千年間的諸多王朝都選擇了在北方建立國都,其原因無外乎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軍事及歷史因素。

眾所周知,二千年間大多數的統一王朝都起自北方,如秦漢、唐宋,而元朝、清朝則更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為了與發跡時的力量保持密切聯繫,他們大多選擇了在北方定都。只不過都址的選擇出現了由西向東的變遷:長安——洛陽——汴梁——北京。隨著歷史的發展,原有的都城遭遇戰火破壞,當地環境日益惡化,尤其是漕運道路的阻隔,舊有都城已經不適合作為國都了,新的政權不得已選擇新的都城。

當然歷史上也有例外,大明作為統一王朝,朱元璋最早是從南方起義的,後來也選擇了南京這一六朝古都作為國都。但是等到朱棣即位,為了坐穩龍椅保住皇權,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抵禦北方蒙古人,朱棣力排眾議,毅然選擇遷都北京。


老照片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歷朝歷代大部分的國都都是定在北方的,很少有朝代會定都南方,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是因為南方不好防守。

歷史上每次天下大亂,基本最後都是被北方的勢力統一的,南方一直都是被打敗的那一方,古代由南方起兵最後取得統一的只有朱元璋一個。

中國的地形是北高南低,看似一個不起眼的因素,卻恰好造成了北方易守難攻的局勢。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南北作戰時,北方更佔優勢。而送北方往南打就容易多了,看似有個長江天險,但是隻要先打四川,然後順著長江而下,那天險就成了助力,打起來簡直勢如破竹。很多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按照這個打法,先佔北方,然後打四川,最後從四川一路往東南打。

而且北方產馬,在古代騎兵的優勢極其的明顯,騎兵打補兵簡直就是單方面的屠殺。南方不產馬,想弄到馬很困難,所以打仗的時候南方勢力很多時候都是處於劣勢。

其次,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因此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這個稱呼其實指的都是北方,南方地區很多省在古代都是番邦外國。比如雲南屬於大理國,閩粵地區有百越,藏黔地區有吐蕃等等。

在很多朝代,只有北方的幾省才一直屬於中原政權,黃河流域也一直都是古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就連人口重心也都是在北方。

古代南方的大城市很少,而北方的長安、洛陽、開封等這些古都的規模可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都市。

在古代南方的發展情況其實遠不如北方發達,南方經濟發達的地區基本只有江浙地區,還有四川盆地,其他大部分地區都很落後,根本就不具備定都的條件。

其實這種現象到了現在改變也不大,我們常說南方發達,其實發達的地區是很集中的,主要就是那幾個地區。就算以發達有錢著稱的廣東省,它的經濟中心也只是在珠三角地區,廣東省內的其他地方簡直是天壤之別。

正是這些因素加起來,造成了在古代政治中心一直都是在北方,都城都定在北方的現象。


漂浮菌


首先就是,每個統一的朝代定都的最大的考慮因素,就是沃野千里,易守難攻,三面環山或者四面環山,同時有大河經過,便於物資運輸!西安和北京都符合這個特點,所以建立的王朝基本都是大王朝,強盛的王朝!

絕不能是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其次,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南下和向東攻打從氣勢和士氣上都更加有優勢!

再次就是南方是魚米之鄉,人過的很舒服,很享受,一般到災荒之年也不容易餓著!所以人就很享受,沒有北方的粗獷之氣\豪邁之氣!南方的戰鬥力一直也是比較弱的,除了朱元璋是從南面打到北方的外,其他歷次都是北方統一南方!朱元璋這次也是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其實也是北方人,很粗獷,戰鬥力也是很強的!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元朝貴族在多年的享受之後,已經沒有了馬背民族的雄渾戰鬥力已經與建國之初和成吉思汗時期不知道要跌掉多少倍!

清朝末年也是,滿人旗人早就已經不會騎馬了,就只會天天玩雞逗狗!玩些小玩意,所以清末的農民起義只有依靠漢人才能剿滅,依靠滿人根本是不可能的!

南方,歷代都是紙醉金迷的地方,這對統治者的腐化是極快和及其嚴重的,所以南方的朝代就沒有時間長的,最多四五十年吧!在南京建都的所有王朝幾乎都是如此!就南宋在杭州建都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已經只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了,偏安一隅!

也就是說,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也不能把都城定在南方!


鵬程日誌


中原大地是中國古代的核心地區,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而其正好位於陝西河南一帶,中國北方,因此北方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宋朝之前),同時也便於統治全國,這也是大多數朝代選擇北方建立都城的主要原因,具體可分析為:

一是北方擁有濃厚的政治氛圍,中原地區是古時候開發最早的地區,無論經濟還是文化都是最發達的,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話,長安、洛陽都是王朝正統統治的象徵,而南方也就從三國時期吳國開始開發,後晉代過江也進行了開發,一直到宋朝才發展繁榮起來,很難有濃厚的政治氛圍!



二是從經歷方面考慮,宋朝以前北方經濟遠好於南方,未開發之前,南方甚至被成為蠻夷之地,可知居住在南方的大多都是被大山阻隔開的落後社會生產力的人,經濟水平比較低下,難以支撐起一個王朝都城的建立!

三是從地理角度考慮,北方地區多平原,南方地區多山地,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如果把都城建立在南方的群山之中,向外出行都是問題,如何還能夠控制好遠至東北西至西域的廣大領土,而北方則在這方面總有極好的優勢,平原地區,四通八達。



四是從區域安全局勢考慮,中國曆代中原王朝主要敵人大多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例如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五代宋明時期的契丹金和蒙古等。你們想想,如果定都南方,不利於對北方的控制,打仗時兵力調配、無資運輸都比較不方便。



五是從人口上考慮,人口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所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三次人口遷移:



第一次:西晉永嘉南渡之後,南方經濟開始發展,北方經濟逐漸滯緩;

第二次: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北方由盛轉衰,唐朝後期以及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仍,人口逐步南遷。

第三次: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南宋偏安江南,人口財富再次大量南移,南方的人口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由此可見,北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人口和經濟是超過南方的,可以作為都城很好的統治基礎。


木子夏錦論史


對於中國古代來說,國都的選定,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要考慮。

1、政治因素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活動區域,而南方的真正開始開發和融入中原文明,是從西漢征服百越以後開始的,並且這個過程一直持續了幾百年,在東晉衣冠南渡以後,南方在政治上才算開始抬頭。



北方一直都是門閥大族的主要經營範圍。秦一統天下時,關中作為大秦根基之所在,咸陽作為政治中心順理成章成為國度,以咸陽為中心,整個關中地區都是秦朝主要的勢力構成,它不可能把國都遷移到控制不強的六國故地。

而漢時,劉邦以漢中蜀地經營,在關中又有“約法三章”而收民心,當劉邦打贏了蜀漢戰爭以後,相對於沒有開發出來的漢中蜀地,當然選擇關中了。關中以咸陽城為基礎,建長安為國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畢竟其他地區還有當初爭霸天下給封出去的異性王。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關中地區經濟發展最好,秦國因變法關中開墾土地最多,經濟條件最好,不選這裡還能選哪裡?



到了東漢,西漢時期的勳貴豪族,大多出自“山東”(這裡的山東指的是秦國故地以東),經濟,以及政治中心逐漸朝如今的河南,彼時的中原轉移。王莽新朝時期的動亂,關中越發疲敝,而漢光武帝作為山東豪族的代表,就只好選擇洛陽了。

三國呢就不說了,畢竟割據時代,而到了西晉,在九品中正制下門閥世家的實力越來越強大,而主要的門閥又是以山東門閥為主,關中因為遠離政治中心太久,故再也不是合適建都的地區,所以還是選洛陽。而東晉呢,是因為北方都沒地盤了,只能選南方建業。

到隋文帝一統天下之後,作為北方關隴集團的大老闆,他不可能選山東門閥經營的洛陽,以及江南僑姓門閥的建業,大本營就在關中,所以在長安基礎上建大興城,以此為國都。至於隋煬帝營東都,以及江都,經常不在長安,大概是跟關隴貴族掰手腕掰不過,加上隋煬帝喜歡任用南人為官的緣故。而唐朝跟隋一樣關隴集團出身,也只能選關中,在大興城基礎上擴建長安。而在唐高宗以及武則天時代,大概上消滅了門閥政治,為了加強山東的控制,以及經濟中心逐漸東移的緣故,以洛陽為東都是很正常的選擇。(在南方經濟沒有發展起來的南宋以前,河南一直是農業經濟大省啊。即便放到今天,河南的農業也是很強的。)



唐亡以後五代十國,五代地盤就那麼多,只能選擇開封和洛陽之間。後來的北宋選開封而不選洛陽或者長安,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開封經過五代的經營,已經初具規模,而當時長安、洛陽相較殘破,北宋立國之初就有遼國這個大包袱,一時間也沒有能力去重新建設長安和洛陽。南宋跟東晉一樣,也就不說了。

而元朝以大都為國都,一方面北京這個地方經過塞北三朝經營,已經初具規模,而且其地理位置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元控制漠北和西部,加上大運河也可以有效溝通南方。明代朱元璋以南方建國,其勢力範圍一直在南方,所以選了南京,而朱棣基於自己的考量,以及華北平原已經被異族統治長達500年之久的緣故,所以選了北京。大清呢,一方面其繼承自明,一方面作為多民族國家,選北京作為政治中心,能夠有效控制西北和漠北。



2、軍事因素

中原王朝長期需要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如果選擇南方作為政治中心,一旦北方發生戰事,很難及時做出應對。

古代通訊技術落後,訊息的傳遞需要的時間不短,如若邊關重鎮被入侵,以南方為國都的話,軍事情報的時效性將大打折扣,十分不利於做出有效的軍事部署。無論是徵發集結大軍,以及物資後勤,都不能夠第一時間做出應對,同時如若爆發大的戰事,也不利於中央對軍情的瞭解和對出征大軍的控制。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朝代說


究其人類的發展,最初都是依賴於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

在遠古時期,隨著地殼運動和氣候的變化,遠古人類在中國才逐漸繁衍。其後,又隨著農業的出現,人類才過上了定居生活,人口數量才漸漸擴大,這才有了部落和城市。所以,文明的曙光出現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而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正是這樣的地方,所以,部落聯盟的核心部落多聚集於此。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是顓頊部落的一個支裔。《世本·居篇》有“禹居陽城”之說,陽城在今豫西登封。後又有記載夏族的活動地點在晉南一帶。至於商朝的重要國都亳城和殷(今河南安陽),東周的鎬京、西周的洛陽也都是因為這些城市處於黃淮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又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故古代的帝王選擇建都於此。同時期的南方地區,多山川河流,各部落間的交流受到阻隔,部落聯盟的實力發展相對沒有北方成熟。再者,除長江流域之外的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人口繁衍能力相對較弱,北方多稱之為“蠻夷之地”,可見發展之落後。故其後的朝代除了分裂割據時代的地方政權,統一的王朝皇帝受文明起源和歷史文化積澱多會選擇發展更為成熟的北方。

那麼,隨著南方的開發,為什麼還是不見歷史上的國都定在南方呢?我國曆史上南方開發的契機是北人南遷。西晉時的八王之亂使得北方地區破壞嚴重,大量人口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南方開始得到發展。而從唐末開始南宋完成的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的經濟水平最終超過了北方。南朝時的四個朝代的都城和南宋的都城在南方多少是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但影響國都選擇的因素中政治因素和軍事因素佔更為重要的地位。元朝統一後,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因為北京的位置更有利於管理廣大的疆土。明朝本定都南京,又遷都北京,一是出於北京重要的軍事位置、“天子守國門”的政治宣揚和對北方領土更好的守護,二是為了擺脫建文帝的政治影響,重建班底。清朝選擇北京是受前代文化與政治影響,以及中和了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習俗的產物。綜上,就經濟方面,南方的實力超過北方,飯北方的城市也多是老牌城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政治方面,北方的城市政治遺產較多,在早期多為都城;就軍事方面,北方的城市多是抵抗外族侵略的重要軍事關隘;就文化思想方面,古人受“天下居中”思想影響較深。故古代帝王綜合種種因素多選擇在北方建都。


國家人文歷史


1127年靖康之變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那時候的臨安,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浙江一帶,可以說是地道的南方了。

雖然南宋遷都南方有被逼迫的色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讓南方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宋代以前,南方地理條件當然不像我們今天的這樣,是土地肥沃的良田。那時候南方水患頻發,水道縱橫,並不適合人類的大規模居住和活動。

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便是生產技術不夠,對於南方的良田,人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技術去利用和開發。所以導致了南方經濟長期落後與北方。

南方地廣人稀,資源相對匱乏。這也導致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歷史現象,那就是南方人同北方人之間的爭霸戰爭,南方人幾乎沒用贏過。這確實是一個奇蹟。

南方地理條件、人口數量、文化底蘊都遜色北方,歷史定都當然會是北方而不是南方了。


看點兒歷史


中華文明前期主要還是在北方形成的,經濟重心南移一直到南宋才基本完成,在這之前大一統王朝定都北方沒毛病,定都南方的都是偏安王朝。

那為什麼元明清三朝也是定都北方呢(明朝雖然也定都過南京,但後來遷都了),首先還是平衡問題,經濟上南方是好,但政治和軍事因素呢?

南方山川眾多,犬牙交錯,古代巴蜀,荊襄,吳越,嶺南四大板塊聯繫困難,南方和北方聯繫更困難(被迫修建“京杭大運河”),一旦定都南方,不僅很難把控南方全局,北方地區更是難以掌握——要知道遊牧民族可不是吃素的。

而且南北方的經濟差異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定都北方也沒什麼委屈的。


國史拾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是在北方,那個時候南方其實不適宜居住的。從遠古到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以三國時期為例,雖然從地圖上看,魏蜀吳三國多久面前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實際上,天下十三個州中,魏國一共佔領了9個,蜀國才一個,吳國才2個。當時的人口是這樣,魏國一共1386萬,吳國230萬,蜀國94萬。如果你作為國君,會把國都放到哪裡?

三國以後,南方經濟開始發展,特別是隋文帝修通了大運河,南北連接到了一起。從唐朝中晚期到南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開始移動到南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天時。中國氣候在古代的時候就開始發生變化,加上中原地區的森林長期被伐,使得整個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南方政權憑藉著長江天險,使得能夠維持其統治。加上水稻的大規模種植,使得南方經濟能力提高。

3.人和。無論是晉朝的衣冠南渡,還是南宋的建立,北方長期戰亂,導致了大量人口開始南遷。這些人口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歷史是什麼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從地理位置因素來講。中國幾千年來朝廷的大患在北方,定都北方能夠更好的遏制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南侵。比如大明,朱棣遷都北京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遏制北元勢力。

其次,從地理環境因素來看,北方多平原,地勢相對平坦。而南方多丘陵,不利於養馬及騎兵的訓練。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可謂是天神一般的存在。騎兵強,那便是國家強。如此掌握國家命運的武器,相信沒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放在國都的千里之外,而不是握在自己手心,放在枕榻上。

再次,便是南北方經濟差異。近幾百年來南方的經濟是遠超北方,可在幾千年前卻不是如此。直到宋朝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可都是在北方。

再次,從環境上來講。一直到唐宋之際,北方的氣候都比較溫暖溼潤。而南方則是溼熱之地,瘴氣彌天,瘟疫橫行。別提定都了,那裡可都是搭配犯人的地方。

最後,從文化上講,北方一直是漢文化的中心。從政治上講,北方一直都是在國家中起重大作用的大族聚集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