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昨晚鄰居來敲門,紅著眼進門就問“你說我教育孩子是不是特別失敗?”我這鄰居北大高材生,老公是名企中層管理人員,兩口子文質彬彬,5歲的女兒桃子更是乖巧聽話,惹人疼愛。他們對孩子教育更是讓人如沐春風,優米爸曾多次感嘆“人家怎麼那麼會教育”。所以當她質疑自己的教育時,我著實嚇了一跳。原來,小桃子白天在幼兒園偷拿了同學的芭比娃娃,老師叫家長了。鄰居那麼優秀的人,聽到孩子偷東西后徹底奔潰了。她不明白“她什麼都不缺,為什麼要去偷?怎麼能偷東西呢?”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一說孩子偷東西,很多父母都會為之一驚,但這個問題卻經常碰到。在父母眼裡”偷“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就像《追風箏的人 》中說的”這個世上的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很多人甚至把孩子偷東西上升到”道德“高度,他們認為小小年紀不學好,長大還了得?偷東西就是道德敗壞!

其實,孩子偷東西和道德無關,只是到了一個成長的必經階段!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孩子們說謊、偷東西等行為,發現孩子從生下來到成年要經歷4個道德階段,在某特定階段孩子就會出現偷東西的情況,這與道德好壞並無關聯。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第一階段0到3歲被稱為前道德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對問題的考慮都以自我為中心的,在他們眼裡沒有規則可言,他們也不能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心理學上稱這一階段孩子的行為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比如,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看到任何喜歡的,都想要據為己有。

第二階段3歲到7歲被稱為他律道德階段或是權威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斷,但更相信權威,比如父母、老師或者年齡較大的人。這個階段的孩子看待問題有絕對化傾向,認為一件事要麼正確、要麼錯誤,他們會根據事情的後果來判斷對錯而不會考慮動機本身。比如:你告訴這個階段的孩子,拿別人東西是錯的,不可以!他們並不能理解,而你告訴他們,你心愛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你會著急,你拿別人東西主人也著急,他們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第三階段是7歲到12歲被稱為他律道德階段,也稱合作道德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開始與他人發展相互尊重的平等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這個階段孩子會對偷東西有自己判斷,即便老師和家長說這是不對的,但只要他們認為正確就仍會繼續。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還在偷東西,家長就需要謹慎對待了。

第四個階段是12歲之後被稱為公正階段。這個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開始傾向於公正,到這個階段孩子的道德才算真正成熟。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6、7歲的孩子偷拿東西,並不是道德出了問題,而是他們只是不認為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這個念頭有什麼不對。

可能你會問,既然偷東西不是道德問題,那麼到底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呢?

首先,家長沒有給孩子做好“物權的劃分”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在孩子3歲前以我為中心,這時他們沒有“物權”概念,分不清某件物品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所以,如果喜歡一個玩具就直接拿走了,並不會去考慮這個玩具是屬於誰的,只覺得“我喜歡,我發現了這個玩具,那它就是我的”。所以你會經常看到,媽媽苦口婆心勸孩子還東西,但孩子卻抱著別人的東西不撒手。

其次,5、6歲的孩子還無法抑制衝動。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Gil Noam, Ed.D.說:“5、6歲的孩子已經學會把秘密放在心裡,他們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有計劃性的。”他研究發現,雖然5、6歲的孩子已經道路他律道德階段,但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他門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家庭兒童治療師Meri Wallace主任說,“

雖然在理智上孩子知道這些規則,但是並沒有把它內化。”所以,家長很容易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口袋裡發現來路不明的棒棒糖,書包裡發現別的小夥伴的玩具。

最後,孩子偷東西,可能是家教太嚴。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前面提到的鄰居很重視家庭教育,但就是對孩子零花錢管的非常嚴格。每週除了固定的零花錢,不會額外給孩子錢,孩子買什麼東西都需要經過家長的同意。所以當鄰居說出孩子偷東西時,我竟有種理解孩子的感覺。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家教過嚴,孩子有金錢匱乏感也會導致偷竊行為的發生。因為孩子明白即使我開口也不會得到滿足,於是會通過偷竊來實現自己的需求。

那麼,當家長髮現孩子偷東西時到底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偷”背後的邏輯。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英國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偷東西也是一樣,表面看孩子因喜歡某樣東西而偷,實際這背後一定藏著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有孩子是因為好玩而偷,有孩子想引起家長注意而偷,有孩子因為得手的成就感而偷。

這時就需要家長讀懂孩子“偷”背後的行為,並對此作出回應。比如,你發現孩子是為了買玩具而偷錢。那麼你就應該告訴孩子:你想買玩具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你的解決方式並不可取,告訴孩子可以將零花錢慢慢存起來或者自己賺取零花錢。當然,你也可以適當的提高孩子的零花錢。

其次,明確告訴孩子哪裡錯了。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時期,大多發生在“他律道德階段”,正好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期,所以明確的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對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記得小時候,有次隨父母去一位叔叔家做客,大人們正在打麻將,初次見麻將的我一下子就被桌上的小方塊吸引了注意力。臨走時,順手牽羊拿了一塊。父親發現後,並沒有生氣而是坐下來語氣堅定的告訴我“這麼做是錯的,無論是在家或外面,誰都不喜歡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孩子。一副麻將缺一塊就不能用了,如果你的玩偶小熊衣服被人拿走了,你會傷心嗎? ”也是從那次起,我才懂得拿別人的東西需要經過他人的同意。

最後,不要打罵,要正面引導。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孩子偷東西就是道德有問題?未必!

當發現孩子偷拿了別人東西后,一定要放平心態,不要指望簡單粗暴就能解決問題。

有網友回憶“小時候,有次去小賣部看見辣條特別想吃,就拿了一包放進書包,結果被老闆抓住了,叫了家長,告了老師。父親一來就是兩耳光,還罵罵咧咧地說“我怎麼就養了個賊”。記得當時圍觀了好多人,還好老師出現,把我摟在懷裡並大聲的呵斥:“我的學生,是不是賊我自己清楚,你身為父親難道不清楚嗎?”老師拉著我付了款,給老闆道了歉。如果那次老師沒來,我可能真的會變成小偷吧!”

心理學家發現,家長暴力解決會強化孩子偷竊的行為,孩子會將“小偷”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不自覺的進行對標,反而會激化他的不當行為。

家長應該學習這位老師的做法,當著孩子面將拿的東西還回去,並且真誠的道歉,作出適當的補償。

所以,你看當碰到孩子偷拿東西時,不要急著去否定他,孩子這樣做可能只是因為對世界的理解與你不同,所以需要我們將她引導到大眾的價值觀內。就像教育學家盧梭曾說:“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