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1902—1986),1902年10月1日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早年经历

黄克诚,原名黄时瑄 [1] ,1902年10月1日(清光绪廿八年壬寅岁八月三十)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起靠亲属们接济读了8年私塾。1920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营、团政治指导员,随部转战长沙、武汉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

土地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奉命回家乡秘密从事农运工作。1928年初

大将黄克诚

北伐战争时期的黄克诚

参加湘南起义,组织农民暴动并攻占永兴县城,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对湘南特委的“左”倾盲动政策进行过坚决抵制,并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而受到排挤。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湘南农军第2路游击司令,率部返回湘南活动。但途中队伍失散,他在家乡隐蔽了一段时间后,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1930年初黄克诚奉派到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初任第5纵队第8大队、第3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曾因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而受到批评。1931年起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3师和第1师政治委员、第5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指挥所部屡次出色完成任务,几次因视力差而险些送命。1931年因抵制“肃反”扩大化而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一度被撤销师政治委员职务,到军团部当秘书。1932年初在他恢复师政委后,又对临时中央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方针表示异议,反对冒险攻打赣州,但未被采纳。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敌、部队伤亡严重、多次请求撤退未准的情况下,冒着抗命的风险,果断率部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一起突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后又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继续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并拒绝认错,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处分。第五次反“围剿”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团村、广昌等战斗。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1935年2月红3军团撤销师编制后改任第10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此后,因向上级反映意见被误解,又几次受到降职处分,从侦察科长直至普通战士。到陕北后才又被起用,相继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1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克诚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以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很快被采纳。不久改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政治委员,同旅长徐海东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2月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率344旅和新编第2旅南下华中豫皖苏边区,同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并任政治委员。8月又奉命转赴皖东北,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由中共领导的数支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即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他放手发动群众,争取中间力量,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清剿土匪顽劣,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于1944年4月开始发动局部反攻,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日本投降前后组织实施阜宁战役和两淮战役,解放苏北大部地区。 [2]

解放战争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其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鉴于国民党军正以优势兵力向东北推进,又向中央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并建立乡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准备。1946年1月起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3~4月抓住苏联红军撤离东北的有利时机,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建立起较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1948年4月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队决战辽沈。1949年1月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因副书记为黄敬、黄火青,故人称“三黄治津”。

建国以后

大将黄克诚

建国后的黄克诚

全国解放前夕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建国初期湖南境内的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主持建立全军后勤工作的正规制度。1954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组织全军实施精简整编,加强正规化与合成化建设。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直言批评,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受到长期审查并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12月黄克诚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0年6月,中共中央予以正式平反。1982年后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建国后的黄克诚

主要成就

(1)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

(2)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受时势和新体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建制,政治机关的功能也大为削弱,部队中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黄克诚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很快被采纳,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1940年8月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

(4)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5)1982年以后,黄克诚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

(6)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3] 黄克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

黄克诚主要作品

大将黄克诚

《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

《黄克诚自述》

《黄克诚军事文选》

《黄克诚回忆录》

黄克诚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新华社: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198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中央政府、新华社:新华社北京2005年8月11日电,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2日 第二版)

中国网: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网:开国大将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他在军内党内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倍受尊敬,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亲切地称他“黄老”。

中国网:黄克诚同志一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他对共产主义信念无比坚定,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一生胸怀大局,富于远见卓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军事生涯中,黄克诚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为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中国网: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真理敢做敢言。

陈毅:“你们的师长(黄克诚)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徐文涛、谢明:黄克诚是一位善谋全局而谋一域,善瞻长远而虑当下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尽管双眼力不从心,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洞察力,使他总能对斗争形势远瞩高瞻,做出深谋远虑的判断和坚定不移的抉择。 [32] (徐文涛:沈阳军区联勤部东北后勤军史馆;谢明:沈阳军区65148部队)

大将黄克诚

故居

黄克诚故居位于湖南省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

铜像

黄克诚大将铜像座落在永兴县城人民公园(原名黄克诚公园)内,铜像高8.4米,表示黄克诚大将享年84岁。

黄克诚大将铜像广场座落在永兴县城人民公园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