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需要自律,你做不到“自律”的原因,是因為你只是在“自虐”

keep說,自律給我自由,這句話非常之正確,健身從訓練,飲食,作息,無論哪個方面,都需要自律。

健身需要自律,你做不到“自律”的原因,是因為你只是在“自虐”

遺憾的是,開始健身之後,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自律,養成良好的運動以及生活習慣,而對剩下的大多數而言,“自律”或者說“毅力”是一件奢侈品——然而這並不是你的錯。

因為我們的大腦本來如此。

自律很好,但自虐不是

有很多人參加過這種打卡活動,健身,讀書,背單詞,興沖沖地發朋友圈。

一個月,兩個月之後,一切打回原型。

當你無法持續的時候,媒體不會告訴你,

“如何才能做到自律”,

他們只是一遍一遍地重複:

“你要堅持,你要自律”。

於是你只能歸咎於“不行,我毅力不夠,做不到自律,還是安心做個loser吧”。

健身需要自律,你做不到“自律”的原因,是因為你只是在“自虐”

是這些活動不好嗎?

不,它們很好。

那問題出在哪裡?

因為對你而言,這不是自律,是自虐。

如果一件事情,你需要“逼著”自己才能做,那你為什麼要做它?

健身也是一樣,問問你身邊堅持健身一年以上的朋友,有誰是要“逼著”自己去健身的?

如果健身不能讓你感到快樂,那你為什麼要去健身?

趨利避害是本能

我們的大腦在幾百萬年的進化歷程裡,學會了一樣本能,叫做“趨利避害”。

狩獵時代,當你面臨一頭猛獸,你的大腦會評估,如果我上去幹它,能殺死它,還是會被它吃掉?

農耕時代,當你面臨春耕,你的大腦會評估,我播下的種子,能不能在我餓死前收穫?

漸漸地,那些不擅長趨利避害而判斷錯誤的人類,都被進化所淘汰了,直到現在。

當你面臨一個選擇,要不要去做這件事情時,大腦會本能地思考(很可能是無意識的):

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

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壞處;

對健身而言,壞處是確定的,即時的,比如

侵佔你的時間;

消耗你的體能和精力;

你不得不遠離一些好吃的;

。。。

而好處呢,又是“不可預期”和“遙遠的”:

也許我能瘦下來吧;

我能變得更強壯吧;

會有妹子喜歡我吧;

。。。

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它對即時反饋會有明確的應答,但對於長期的遠景,就實在不那麼感冒。

很可惜,健身的明顯效果都是以月,半年甚至年來計算的,所以你的大腦抗拒它,其實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而自律的本質,就是當我們的大腦認為這件事情的”壞處“大於”好處“時,仍然選擇與自己的本能去對抗,那麼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大腦恰恰又不喜歡做健身訓練這種單調重複的枯燥勞動。

幸好,幾千年前治水的大禹就告訴過我們:

“堵不如疏”。

你一定不會逼自己去打遊戲,看電影,或者逛淘寶,因為

“這個事情太TM好玩了”。

這就是“疏”。

好玩的關鍵在“成長”

健身也是一樣,老楊認為,要做到“疏”,給予大腦即時的反饋,讓它覺得“好玩”的關鍵就在於

“成長”。

“成長”就是給大腦一個即時的反饋。

當你比上一次訓練舉的更重,跑的更快,遊的更遠,那麼大腦收到這樣的反饋之後,會激發大腦內的激勵機制——多巴胺,讓你覺得爽,覺得滿足。

健身需要自律,你做不到“自律”的原因,是因為你只是在“自虐”

這也是老楊一直強調你需要“訓練”而不是“鍛鍊”的原因,僅僅只是“鍛鍛煉出出汗”給不了你成長。

我帶過很多學員,有的同學從未有過任何運動經歷,但在我的基礎力量訓練入門課上,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動作&發力模式後,一個瘦弱的女生可以推起一根標準奧杆,一個瘦弱的男生可以拉起自己兩倍體重的槓鈴,他們會對自己說:

“我從來沒想象過能舉到這麼重”。

有了這樣的正向反饋之後,只要沒有被意外打斷,他一定會持續訓練,因為他們還將一步步舉的更重,變得更強壯,這個時候,健身的好處才變得看的見的,可預期的。

如果你一直在堅持健身“鍛鍊”,那麼我建議你要麼把它換成“訓練”,要麼乾脆換個運動項目,去打打球遊游泳跳跳廣場舞什麼的,都比逼著自己待健身房裡強。

老楊並不是在這裡說反話,來諷刺無法堅持健身的人。

不是的,我也無法堅持每天去背單詞或者學唱歌。

生活本來就很苦很累了,不是嗎?

你的時間,應當用在能夠使你快樂,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今日例湯:

如果你需要“逼著”自己去健身,那麼我猜你一定很痛苦,也不會有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