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何当初魏惠王却不愿意用商鞅

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开始变法强大,其国力蒸蒸日上,魏武卒更是让他国闻风丧胆,天下士子都想在魏国谋得一官半职,其中包括有名的卫鞅和申不害,还有鼎鼎大名的吴起和庞涓,卫鞅为了能够熟悉魏国政务拜丞相公叔痤为师,跟着公孙痤长达六年的学习,却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并且公孙痤临死之前把他举荐给魏惠王,并且甩出“不用此人,必杀此人”的狠话,那么为何魏惠王不愿意用庞涓。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何当初魏惠王却不愿意用商鞅


战国时期是很看重身份的,朝政大事都被权贵公亲把持,并且后补的人都是名门望族,没有身份的人是很少有机会做官的,商鞅虽然人有才气,但并不是贵族身份,子朝堂之上没有话语权,争不过六国之中的名门望族的仕子,再则商鞅的老师不出名,正所谓名师才能出高徒,师傅都不出名,徒弟能有什么本事,不想庞涓和孙膑一样,有鬼谷子这样神一样的老师,还没学成就已经名满天下了,商鞅没有这样坚强的后盾,名声还是要靠自己去闯,商鞅的先天条件已经输了一大截了,才能很难被魏惠王发现。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何当初魏惠王却不愿意用商鞅


当时的魏国已经是第一强国了,妥妥的中原霸主,谁不服就打谁,多次吊打周围的国家,甚至后来的桂陵之战可以一次单挑五个国家,魏惠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天下云游的学子如过江之鲫,又如天下的繁星数不胜数,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即使再有才能也会淹没在天下学子中。不像当时的秦国,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天下学子没有一人愿意去弱小的秦国发展,所以秦孝公才会非常欢迎商鞅这样的学子,让他们改变秦国的现状,争取变法图强,以求在战国中谋得一席之位。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何当初魏惠王却不愿意用商鞅


再则魏国的朝堂上能人众多,特别是以庞涓和公子卬为首的高层,他们也会打压有能力的学者,不让他们施展才能,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纵使魏国人才如过江之鲫,但出名的却很少,不然商鞅和申不害也不会去其他地方高就了,很多学子只能无尽的等待,虚耗着青春的光阴,纵然魏惠王有心接见贤士,也会被周围人的耳语所左右,所以商鞅想要在魏国得到重用阻力是很大的。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何当初魏惠王却不愿意用商鞅


卫鞅师从公孙痤,理论上来说是丞相公孙痤一脉的人,但是后期公孙痤被秦国俘虏,在政治斗争上又输给了庞涓和公子卬,再加上顽固死板惹怒魏惠王,使得魏惠王对公孙痤没有好感,这样一来魏惠王就不会看好他举荐的卫鞅,纵然卫鞅身怀大才,也不会被魏惠王所重用。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何当初魏惠王却不愿意用商鞅


商鞅变法改变了当时的秦国,为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魏惠王失去商鞅,又经历桂陵和马陵两战的失利,导致后期魏国一蹶不振,再后来更是被秦国打怕了,倘若魏惠王能够重用卫鞅,坚持变法,这样六国统一,鹿死谁手还真的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