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小叫兽


乌台诗案,说白了就是文字狱。是一群奸佞小人为迫害苏轼所上演的一出典型的谗毁事件。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其背景。

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激进派,大力推进改革,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两派之间你来我往,斗争十分激烈。

后来,王安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下台了,而一些奸佞小人则趁机混进了改革的队伍。

他们大肆排斥、打击异己,将原本严肃的政治运动,演变成了争权夺利的闹剧。

朝廷局势,乱得如同一锅粥。

苏轼原意并非反对改革,但当他耳闻目睹了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时,因嫉恶如仇的个性使然,让他如蝇在食,不吐不快,言辞中颇多不赞成之意。这就让变革派视其为眼中钉,一直在寻找机会给他穿小鞋。

公元1079年3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在例行的述职报告中,他小结了一番自己的工作成绩。

因为耿直的性格,忧虑于政权落到了见风使舵、毫无原则的小人手中,他在文末感慨道:“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在王安石口中代表的是那些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而且,他自称奉调出外,是因为年纪大了,不想生事。苏轼此言,无非是发发牢骚而已。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本一直盯着他的小人,正愁找不到整他的机会呢,这下好了,被他们抓到把柄了。你苏轼竟敢讽刺变革是“新进”,还说这是“生事”,岂不是摆明了辱骂和影射朝廷吗?

于是,他首先遭到了唯恐天下不乱的御史中丞李定和监察御史何正臣的恶意围攻,他俩屁颠屁颠的向上面汇报去了。

当然,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于是,这群用心险恶者决定趁火打劫,加深挖掘的力度。

监察御史舒亶更是费尽心思,从苏轼的好朋友——驸马王诜为苏轼出版的诗集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经过一番筛选和包装后,原本反映客观现实的诗作,立马变得面目可憎,有了反动言论之嫌疑。

宋神宗原本很赏识苏轼的为人,一开始听到此事时,他是不相信的。但正所谓“三人成虎”,谣言听得多了,也便成了真的了。何况这些奸佞小人,做业绩不行,整人还是很有一套的。

他们凭着颠倒黑白的本领,让皇帝相信,苏轼是在给国家抹黑,故意与改革作对。而与改革作对,岂不就是与圣上作对吗?

终于,皇帝龙颜大怒。于是,一道圣旨,着令立即将苏轼停职查办。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在苏轼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钦差大臣皇甫遵火速从京城赶来,缉拿苏轼。

在钦差到来时,看到妻子王闰之哭哭啼啼的,苏轼还不以为然,他自问平生行事光明磊落,想来不会遭受什么大的非难。

然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苏轼,又一次想错了。

他于7月28日被捕,8月18日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这里因庭院内遍植柏树,繁茂的枝叶引来无数乌鸦栖息,而被人称为“乌台”。

在御史台,审讯整整持续了四、五十天。最后,这些当权者硬是给苏轼按上了四大莫须有的罪状:

1.苏轼原本是不学无术之人,只不过是运气好,才考取了功名。

2.他急切地希翼能获得高位,求而不得,所以才酸溜溜地作诗,讥讽朝庭,其居心实在叵测。

3.皇上仁慈,对他宽容,期望他能改过自新,他却冥顽不化。

4.苏轼的诗作虽然极其无聊,却起着乱扰民心的作用,对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接下来,他们还想趁机一网打尽。于是,大动干戈,从四面八方收集了大量苏轼曾寄赠他人的诗作。

这其中共牵涉到39人,尤其驸马王诜牵涉最重,一时轰动了朝野。

对于如何处置苏轼,宋神宗举棋不定,颇感头痛。当时,朝堂上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造反派们的态度,当然是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更多的人,则为苏轼仗义执言,鸣冤叫屈。

这时候,太皇太后在重病之中,还特别叮嘱要善待苏轼,切不可滥杀忠良。

而已经罢官在家的王安石,也上书力劝皇帝:哪有太平盛世诛杀才子的做法的呢?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更是心急如焚,他奏请朝廷,愿意以自己削官为代价,请求赦免哥哥。其情真意切的奏书,也让人感动。

于是,皇帝派出自己的人对案件进行了重新审理。在苏轼被捕入狱103天后,终于有了定论,其行为属于诽谤政府,但鉴于其平常表现还算忠诚,故从轻发落,将他贬到黄州为团练副使。

因为此案,另有29位大臣名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驸马王诜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到西北,苏辙被降职,其余涉案人士被罚红铜不等。

这就是“乌台诗案”,它是北宋160多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由“乌台诗案”开始,苏轼以后的人生,更走上了漫无边际的贬谪之路。

但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他总是能从容淡定,笑对人生。正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市委书记”的苏东坡同志被“双规”了。

此事一出,即刻占领大宋各大媒体头版头条,持续十周稳居“围脖”热搜榜榜首。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小网文横行大宋社交圈:

“打虎拍蝇遇见新难题,苏学士到底属于苍蝇还是老虎?” “意见领袖苏东坡被抓,大江东去或成绝响” “震惊了,又一大佬人设崩塌,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苏东坡” ……

苏东坡锒铛入狱,一下子成了大宋全民话题,之前的柳永吸毒、秦观嫖娼及高衙内送林娘子坐牢等事件,跟这比起来完全不叫事。

后经《大宋日报》权威发布,“原湖州市委书记苏轼或涉乌台诗案,已被停职查办”。



乌台诗案,什么台什么案?

乌台其实就是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察部门。

因汉朝时,御史台院内有几棵大柏树,不识趣的乌鸦在柏树上筑巢安家,俨然主人一般,随意聒噪,因此时人把御史台戏称为乌台,此后一直沿用。

而苏书记此案,是因他诗文用词不当,被御史弹劾而起,故称“乌台诗案”。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聊一下苏书记为什么会牵扯到这个要命的“乌台诗案”里呢?

苏东坡早年得志,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儿急。

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今文化人大多一样,志大才高,都渴望着拜将入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苏东坡年纪轻轻就混上了处级干部,前程可谓一片大好,他豪情满怀,写词道“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42岁那年,也就是1079年,苏东坡升任湖州市委书记,正厅级。古代官员赴任新职都得向皇帝上一个总结形式的奏表,苏东坡照例向宋神宗递呈了《湖州谢上表》。

没想到这个奏表彻底的颠覆了他的命运。

苏东坡是个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不忘了加点个人感情色彩。

他在奏表的最后写道: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就是几句牢骚话,白了说就是:陛下知道我又老又笨,估计跟不上那些朝廷新进大臣的思路,所以让我到安心的到地方去抚恤百姓发挥余热。

这几句并看不出什么过错,就是带点自嘲的调调,但在想弄你的人眼里,草绳也可以是咬人的蛇。

苏东坡表中提到的“新进”和“生事”戳到了一群革新派小人的痛处,他们正好借题发挥,说苏轼妄自尊大、愚弄朝廷。

苏轼是个耿直Boy,他为人处事向来直溜,丁是丁卯是卯,不见风使舵,不结党营私,比今天的直男癌还直,他这种性格混官场,处处给自己埋雷。



当初以王安石为首的“新进”分子主推变法,苏轼是反对的,为此,好多人记恨在心。

这次,他又公然在奏表中讽刺“新进”大臣,这不是为自己找不痛快么!

果然,以何正臣、李定等为首的“新进”小人代表,狠狠的咬住了苏东坡。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藉此正好将反对新政的朝臣们一锅端。

“新进”小人们以苏轼的总结奏表及诗文为出发点,从中捕风捉影,谤告苏轼“反dang反人类”。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文字狱自然也是精深博大,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小人们准备对苏轼痛下杀手。

苏书记在纪检看守所遭受了100多天的轮番审讯,整个人几近崩溃,他已深刻的意识到了案情的严重性,把遗书都写好了。

宋神宗对此案也非常关注,他还指望着借此打压保守派,杀鸡儆猴,好推行新政咧。从古至今,革新都是要流血的,皇帝老爷可不在乎砍几个人。



但宋朝太祖皇帝留有遗诏,“凡大宋一朝,大臣唯谋逆者不予死刑”。

此外,卧病在床的曹太后也对皇帝儿子施压,要求务必保证苏轼安全。

另外,新旧两党中有许多正直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对苏东坡从轻发落,其中声音最响的,当属新政发起人、已退休的老干部王安石了。

案件移交大理寺,迫于各方压力,大理寺公平公正的处理了该起案件,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副团练。

同时,此案牵涉人员70多人,大部分被贬被罚,最终还算平和的平息了这次风波。

九死一生的东坡同志被下放到湖北黄冈,做了一名民兵自卫队副队长,一个可以让人看报喝茶喝到水肿的闲差。

工作闲了,苏东坡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诗词和美食了。

从东坡同志这段时间发布的诗词作品来看,在黄冈的那三年,他过得老“虚浮”了(虚浮,湖北话“舒服”的谐音)。

正所谓“东坡肘子贼带劲,官场不幸诗家幸”。



乌台诗案成了苏东坡人生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他诗词创作的分水岭,由之前的慷慨激昂,到后来的自然豁达。

从此,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雄浑、豪迈、坚强、豁达而有趣的苏东坡。

苏子宽慰我们曰:大江东去,就让它去吧!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


南宫寻欢


苏东坡险些丧命的“乌台诗案”:遭小人陷害,皇帝都救不了他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迁湖州太守。在赴任湖州的途中,苏东坡向朝廷写了《湖州写表》,其中有两句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因为这两句充满讽刺意味不合时宜的两句话,不久,苏东坡即遭受小人陷害,酿成两宋史上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东坡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此时当政的皇帝是北宋有名的明君宋神宗,神宗皇帝并不希望苏东坡死,但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苏轼被人陷害却无能为力。最后,还是苏东坡一直以来都反对的老丞相王安石站出来说了一句话,救了苏东坡一命。

酿成“乌台诗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苏东坡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陷入新旧两党的权利之争。其二是因为苏东坡本身嫉恶如仇的性格加上如此中天的名声,对当时执掌朝政的新党造成了威胁,因此新党中的部分小人无不欲除之而后快。

一、声名显赫,遭人嫉恨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年少聪颖。二十岁随父亲苏洵进京赶考,天纵英才,在三百八十八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几乎名列榜首。弟弟苏辙同样高中,一门两进士,在京城传为佳话,引起轰动。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在读了苏东坡的文章后逢人便说:三十年之后,文坛之中再无人会念叨老夫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苏子瞻名满京城。

在欧阳修的大力推荐下,年轻的苏氏兄弟入朝应对,呈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以供预览。当政的宋仁宗在看过他们的文章后说道:今天我为后世子孙选了两个贤明的宰相。

当朝皇帝和文坛领袖的赏识,苏东坡的名声如日中天,加上他气贯长虹的才华,一个人太优秀了,必然会遭人嫉恨。在一片掌声之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慢慢眼红。苏东坡同期进士的章惇便是其中之一,章惇后来当上了宰相,在苏东坡的晚年,因为担心他对自己的宰相之位构成威胁,一度将他贬谪海南詹州的蛮荒之地,此是后话。

二、反对新法,被人陷害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轻而又精力旺盛的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出任宰相,主持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大刀阔斧地对朝廷的军政商农展开全方面的变法。

王安石激烈的变法导致民不聊生,苏东坡竭力反对。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从此卷入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新旧两党的争执,“乌台诗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因为反对新法,受到新党排挤,苏东坡被外放到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升任密州太守。治理蝗灾,缉拿盗贼,政绩显著。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东坡迁徐州太守。碰上黄河决口,徐州城危在旦夕。苏东坡调遣军队,征集民夫,指挥若定保住了徐州城,宋神宗闻讯大喜,下诏敕赏。

六年来两任太守,政绩斐然,按理苏东坡有资格进入朝廷内阁了。此时朝廷依然把持在新党人物的手中,虽然王安石已经退位了,但是李定、邓绾、章惇等人,依然是大权在握。

反观旧党,那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如张方平、司马光、范镇、欧阳修等元老重臣,辞官的辞官,流放的流放。已经对新党构不成什么威胁。只有一个人,在外担任一方太守又能力超强的苏东坡,成了新党人物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苏东坡回到朝廷,进入内阁权利的中心,加上他的超级影响力,新党一派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此搬到苏东坡,成了所有新党人物的共识。

三、因言获罪,无处辩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两句话是苏东坡写在《湖州写表》中讽刺新党小人的,被一个御史挑了出来。弹劾他蔑视朝廷。几天后,御史台任职的舒亶,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弹劾他不忠于君。

李定,时任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在李定的授意下,一个叫皇甫僎的爪牙前往湖州拿人。苏东坡正在后院晾晒好友文同的画,前院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拿一太守,如捉小鸡。”苏东坡被押解入京师,关押进乌台。所谓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因为关押要犯的监狱旁边有大树,树上经常有很多乌鸦,“乌台”二字,也就源于这些乌鸦。

苏东坡被关押进了乌台监狱,遭受严刑拷打。对苏东坡的审问从八月二十日持续到九月十三日,最终苏东坡决定服罪。苏东坡承认“讽刺当政”、“批评新政”,对朝廷不敬。审问终结,证据呈送给神宗皇帝,李定、舒亶等小人主张死刑。甚至连苏东坡自己都认为必死无疑,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了一首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四、绝处逢生,被贬黄州

神宗皇帝无意杀害苏东坡,但是对于御史台官员们的围攻,他也无能为力。宋朝一向广开言路,这反倒让神宗皇帝犯了难。

最终,苏东坡昔日反对的老丞相王安石站了出来。王安石说了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王安石虽然退位,但是作为皇帝的老师,神宗皇帝对他依然礼敬有加,苏东坡因此得以赦免死罪。

小人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乌台诗案的结果,苏东坡被贬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此案涉及甚广,苏东坡的朋友中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包括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驸马王诜等人,分别被罚款黄铜二三十斤不等,其中最惨的是王巩,被贬岭南。

元丰三年正月,苏东坡及儿子苏迈顶风冒雪,黯然离开京城,前往黄州。

文章憎命达,经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反而让苏东坡的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在流放之地,苏东坡开垦田园,自耕自足,过上了陶渊明似的隐士生活,“东坡居士”由此而来。结交朋友,诗文唱和,无论在诗文还是绘画书法上,苏东坡创造了无数伟大的作品,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也写于这一时期。

END.


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读完答案,了解了“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记得点一下赞啊~


博书


乌台就是指御史台。汉朝的时候,御史台办公地点的院子里植有柏树,每到黄昏,很多乌鸦集聚于柏树上,呀呀呀,哇哇哇地聒噪不已,后来干脆称御史台为“乌台”。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说因为御史是以弹劾百官为职责,一天到晚在皇帝面前打报告,弹劾官员,像乌鸦样喋喋不休,官员们厌恶御史事无大小、事无巨细地唠叨,便将御史的嘴巴称为“乌鸦嘴”,故称御史台为“乌台”。而苏东坡的遭遇,直接与御史有关,他就是被御史弹劾而坐牢的,因此他的案子叫“乌台诗案”。

事情是这样的,北宋宋神宗年间,国家财政空虚,入不敷出,军力弱小,在与外族发生战争时常打败仗,年轻的宋神宗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起用王安石,推行了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迅速颁布和推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的变法措施。通过近十年的变法推行,财政增收了,军备加强了,确实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现状,据说,到改革后期,宋朝国库里的收入,可用于20年的财政开支,可见当时的改革确实取得了成效。

“熙宁变法”自1069年开始,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结束,前后推行了近16年。而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发生在改革后期的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发生此案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青苗法的推行,在民间走了样,青苗法本来是在青黄不接时,政府出面给给农民贷款,夏、秋收获后,连本带息偿还,目的是减少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但由于利息偏高,基层官吏又还执行过程中摊派,甚至谋取私利,便发生了一些伤农之事。

当时,苏东坡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看到一些伤农的现象,便向宋神宗上书,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改革正在风起云涌之时,一些好的成效不断报到朝廷,宋神宗正是对改革充满希望之时,因此听不得半点对改革不利的意见。而当时的御史附和改革,又“观风弹事”,看皇帝的脸色行事,一帮御史便检索苏东坡的诗文,在他的诗文中找到一些牢骚之语,以讥谤皇帝、攻击新法之罪,弹劾苏东坡。

御史弹劾苏东坡主要依据是他的《湖州谢上表》和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苏东坡在谢表中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皆被御史作为罪证,弹劾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随即,朝廷将当时在湖州任知州的苏东坡押解到京城,关进监狱,坐牢百余天,后在一些大臣和太后的帮助下,才免去死罪,贬官到黄州。这就是“乌台诗案”。


帝国的脸谱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任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写给宋神宗的《湖州谢表》中说了一些对新法不满的话,说他讽刺皇帝、包藏祸心。他们还从苏轼出版的诗集中挑出一些句子,上纲上线,甚至说苏轼本无才华,滥竽充数,考中进士不过是命好,请求皇帝把苏轼杀掉。


宋神宗下令将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抓捕,押往京师受审。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什么叫乌台?乌台是当时对御史台的旧称,因汉朝时御史府种了很多柏树,上面栖息了数千只乌鸦而得名,唐诗中经常用乌台指代御史台。那什么叫御史台呢?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秦汉时代就出现了,当时御史所居的官署称为御史府,又称兰台,南北朝时改称御史台,职责是监察官吏的不法行径,御史台的官员称为御史,虽然号称独立,只对皇帝负责,但权臣经常可以暗示御史弹劾自己看不惯的官员。


苏轼的案件,就是御史告发弹劾的,他后来被关到御史府的狱中,罪状主要是他的诗歌中有不满情绪。神宗皇帝虽然将苏轼下狱,但他究竟不是昏君,加上他欣赏苏轼的才华,命令对苏轼不许虐待,也不肯下决心杀苏轼,加之连当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都给神宗紧急上书,说哪有盛世杀才子的道理?于是在坐牢103天后,苏轼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用户4130325716


熙宁二年,也就是1069年,苏轼护父丧回四川后返回京师。而此时北宋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年轻的宋英宗突然挂掉,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而不幸的是,苏轼也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他写了一系列文章抨击变法,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他希望神宗一切率由旧章,停止变法。不久,苏轼更是在进士考试时,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试题,中国知识分子最拿手和得意的就是映射,这弦外之音,明显是讥讽神宗专用王安石,必将一事无成。王安石看完此文气得火冒三丈,他不能直接出面,便指使御史谢景温搜集苏轼的各种黑材料,上奏朝廷,说苏轼护丧回川期间,在船上从事私盐交易,应予定罪。其实真相是,苏轼只是在船上带了一些香料,想以此弥补丧葬费之不足,虽然没有违犯大宋律条,但也是一个污点了。无奈,苏轼自知在朝内无法继续做官了,于是就请求外调。宋神宗给了他个杭州通判的官,即杭州副市长之类的官职。35岁苏轼就这样灰溜溜南下了。

  苏轼在杭州虽然整天畅游于山水之间,但他心头的伤痕却很难抚平。熙宁七年,他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算是结束了贬谪生涯。 而元丰二年,1079年,3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谁知他一生中最大的风雨迎面而来,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先后撷摘他诗文中的片言只语,曲解其意,如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他们就展开丰富的联想,指责这是苏轼攻击变法派屡出新招,弄得黎民百姓无所适从;还有“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苏轼真是讥讽变法弄得百姓无盐可食,讽刺新法。宋神宗就这样信了,也恼了,派人至湖州捉拿苏轼,下于狱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台称乌台)。这年年底,苏轼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安置黄州。不光是他,司马光、张方平等30余人受到株连。


大先生的故纸堆


苏轼在朝廷登闻鼓院任判官一年后,父亲病逝,他就和弟弟苏辙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巧遇上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由于以新任宰相王安石为首的“新法派”掌权,在朝中许多和苏轼政见一致的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都因反对新法,被迫不得不离开了京城。朝中旧识凋零,然而此时的苏轼,还想作挣扎,他上书宋神宗抨击新法弊病。王安石知道之后甚为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苏轼只能请求调出京城任职。



就在元丰二年的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到湖州任知州。他例行公事,给神宗写了《湖州谢上表》以作道谢,谦虚地略叙自己的才疏学浅、毫无政绩,再感皇恩浩荡。

可是,在“新法派”队列中的御史台御史们,抓住《湖州谢上表》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居心叵测地进行延伸扭曲解读,认为这是在说虽然自己与“新法派”相对立,可是自己没有生事,暗示“新进”的人生事,也就是“新法派”生事。

从字里行间找到置苏轼于死地的含义之后,御史们就开始上奏神宗,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是,单凭一句话肯定是不够的。于是,当时的监察御史里行舒亶经过四月的苦心孤诣钻研,从苏轼的诗集中找了几首诗,就上奏弹劾。他说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无复人臣之节”。随后,其他“新法派”人物也相继以各种手段对苏轼进行诬陷弹劾,非置他于死地不可。宋神宗也默许了他们的说法,苏轼先被抓进了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的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就称为乌台)。

要知道,苏轼是北宋神宗年间的文坛领袖,他的言行可谓举足轻重,让他那些对新法表露不满的诗文在社会上传播,对于新法的推行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新法派”一定要他死。

幸运的是,经多方仗义营救,以及宋太祖曾定下的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的誓约,苏轼终于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倚斋听风雨


乌台诗案,就是没站好队,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苏轼不赞成新政,苏轼曾经因为一些措施不方便百姓,但有不敢明说,就写诗寄托讽喻,希望国家有所补救,宋代本来对文人就很宽松,写写诗发发牢骚很正常,但是要是有人整你,那可就不一样了,抠字眼、文字狱、神马莫须有都来了,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作(湖州谢上表)谢恩



前面就是写谦虚客套话,但后面加了几句牢骚,让人抓住了小辫子,“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御史李定、舒盎、等摘抄苏轼写表上的话,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妄自尊大,批讽朝政,又数月钻研找出几首苏轼的诗上奏弹劾,这御史一带头好家伙群起而攻之,朝堂上一片倒苏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朝廷派钦差到湖州,苏轼的一个老铁驸马王诜听到这消息,赶紧派人告诉苏辙,苏辙立刻派人告诉苏轼,钦差到时,苏轼一见钦差说“


我自来疏于口舌笔墨,惹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敢辞,乞归与家人诀别。”钦差说“你想多了,打开公文一看是普通公文,不过是以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传唤进京而已。要苏轼立即启程。路上过太湖时,苏轼站在船头发呆,想想跳下去算了,可又怕连累好友和弟弟,进京后苏轼被送往御史台监狱,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署院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苏轼下狱后,

审讯者对他实行疲劳审讯不让他睡觉,苏轼稍有睡意,审讯者对其谩骂侮辱,一代才子那受的了这罪,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苏轼在(狱中寄子由中)写道“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御史台申报苏轼案审理情况,神宗当时犹豫不决,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他还引用宋太祖的那句“不得杀士大夫的祖训,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判决下被告人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钦此,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平时跟苏轼互相诗文唱和,被苏轼引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们,在他入狱其间,一个给他求情的都没有,反而是那些新进”的变法派大臣,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这也是苏轼后来反保守派的一个起因。苏轼这人有点奇怪,变法派当政他反对,保守派当政他反对,最后两头不落好,苏轼经此一劫到黄州后,苏轼和乡里父老结伴去山水之间消磨光阴,在东坡修建房屋,自号“东坡居士。


老张头讲故事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乌台,乌台就是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构。因为这个衙门内种了很多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苏东坡的这个案子,称为"乌台诗案"。

本来宋朝的是文人治国,文人相当自由,地位很高,基本没有什么文字狱的情况发生,但是到了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围绕变法,形成了两派的党争,这个党争尤为惨烈。而苏东坡在那个时候获罪,也是命运中的必然。一方面苏东坡没有站队,他既反对新法,也反对旧党,总之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另一方面,苏东坡就是个大嘴巴,什么都说,所以得罪了好些小人。所以小人们就睁大眼睛找苏东坡的错。机会终于来了!

苏东坡在湖州做官的时候,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就是讲他在地方上的作为。最后有一句话,既是谦虚,也有些牢骚话在里面。话是这样说的: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

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还好太祖赵匡胤不允许后代杀文人,否则苏东坡早就被拉出去砍了!

苏东坡虽然大嘴巴,但也很害怕,在去京城的时候,甚至想跳河自杀。最后到了京城,被关押起来,一共关押了103天。

与儿子约定,只要儿子送鱼过来,那就说明自己的大限已至。一天,儿子有事临时委托了个朋友来送饭,朋友听说苏东坡喜吃鱼,特意弄了一条肥美的大鱼来,苏东坡一看,知道“死神来了”,幸亏苏东坡一贯神经大条,才没被吓死。此后他的人生起起伏伏,被流放得越来越远。


好玩的国学


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他写了一封上书,感谢圣上隆恩,只不过末尾,他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


“陛下体察到我又老又笨,估计跟不上那些朝廷新进的大臣的思路了,所以让我到地方上抚恤百姓发挥余热。”


本来这只是一种谦虚自嘲的表达,但在处心积虑挑你毛病的人眼里,这几句话问题可大了。


问题在哪儿呢,在“朝廷新进的大臣”这个说法。


众所周知,苏轼是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的,他所指的“新进大臣”的确有些暗讽王安石推行新政而招揽的一众支持者,而皇帝本人又赞成变法,你发如此牢骚,不就等同于讽刺皇上的英明决定吗?


因此很快就有御史以此为理由参了苏轼一本,认为他这几句话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一些宵小见有人带头有机可趁,群起而攻击苏轼,他们翻出苏轼新出版的诗集,拼命翻查、附会,找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作为苏轼“诋毁新法”的证据,比如有诗句提到海水,就说是不满皇上的水利新政,提到盐,就是不满皇上新的盐政,总之无一不是“以讥谤为主。”


最后的结论是苏轼罪不可恕,必须斩首。


更可笑的是一旦置于攻击的目标上,苏轼在这些宵小的眼里似乎就变得一无是处了,甚至有人这样评论苏轼,说他“不学无术,名气靠吹,只不过是侥幸考中功名而已。”


几个月后,苏轼被押送进京,关入大牢,神宗亲自下令要仔细审查他的每一首诗,文字狱大兴。


在杀不杀苏轼的问题上,神宗犹豫不决,但越是犹豫,拖得越久,我们这位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越是在牢里吓得胆战心惊,几欲自杀,并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苏轼当然没有死,立国之初太祖不杀大臣的誓约对神宗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另外就是曹太后的规劝,以及众多仗义执言的大臣不断劝谏,有意思的是,帮苏轼说话的大臣里,很多都是他对立面的新法支持者,包括王安石本人,当然也包括他暗讽的“朝廷新进大臣”。


苏轼交代了数万字的认罪书,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使。


这一次生死劫对于苏轼的人生几乎是颠覆性的,他开始更寄情于天地的美景和市井的乐趣,精神世界也变得更为广阔豁达,于是我们看到了夜游赤壁、承天寺观水月、竹柏的苏轼,看到了研究怎么吃猪肉的苏轼(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也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天派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